原文: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翻譯: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種田的農夫卻仍然有餓死的。
賞析:
這首詩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裡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閒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採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前三句,從總體意義來說都是採用了鮮明的形象概括了農民在廣大田野裡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的辛苦。這些辛苦並換來了大量的糧食,該說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後一句卻凌空一轉,來了個農夫猶餓死的事實。這樣,前後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引發讀者從對比中去思考問題,得出結論,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觀點告訴讀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
李紳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為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著有《樂府新題》二十首,已佚。代表作為《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李紳六歲時喪父,隨母親遷居潤州無錫。二十七歲時中進士,補國子助教。後歷任中書侍郎、尚書右僕射、淮南節度使等職,會昌六年(846年)在揚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贈太尉,諡號“文肅”。
1、《憫農》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李紳。
2、李紳(772—846)漢族,亳州(今屬安徽)人,生於烏程(今浙江湖州),長於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字公垂。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 ...
1、李紳(772-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出生於湖州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
2、李紳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為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有《樂府新題》二十首,已佚。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憫農二首》, ...
唐武宗出生於公元814年7月1日,公元8464月22日去世,本名李瀍,後改名炎。唐穆宗李恆第五子,唐敬宗李湛、 唐文宗李昂異母弟。初封潁王,累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吏部尚書。公元840年正月,文宗病重, 仇士良、魚弘志矯詔廢皇 太子,立李瀍為 皇太弟。同月文宗去世,李瀍即位。次年改元會昌。 武宗在位時,任用 ...
李紳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詩人,可惜官路卻很坎坷,李紳最出名的詩歌《憫農》,突出了農民的疾苦,是一位愛國愛民的詩人和官員。李紳是唐朝一位著名的詩人,出生於烏程縣,父親李晤曾經是一位地方縣令。他一生命運坎坷,從小父親就去逝了,後來跟隨母親讀書學習。年輕的時候跟隨母親,生活十分艱辛。當時他看到農民每天沒日沒夜的辛 ...
1、《憫農》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李紳。
2、李紳(772—846)漢族,亳州(今屬安徽)人,生於烏程(今浙江湖州),長於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字公垂。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 ...
1、李紳(772-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出生於湖州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
2、李紳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為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有《樂府新題》二十首,已佚。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憫農二首》, ...
《憫農二首·其一》表達了作者對農民的深切同情。這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
《憫農二首·其一》
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譯文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