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知十。出自《論語·公冶長》:“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意思為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於變通。
近義詞: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月暈而風、問牛知馬、聞一知二、一葉知秋、達權通變、通權達變、未卜先知和可見一斑等等。
具體典故:
孔子有兩個得意的學生,一個叫子貢,另一個叫顏回。有一次,魯國受到齊國的武力威脅。孔子的學生中有很多人想去遊說齊國,勸說他不要攻打魯國。最後孔子只同意了子貢的請求。子貢不但去了齊國,還到了南方的吳國,越國、和北方的晉國。子貢“挑唆”起這幾個大國間的混戰,使魯國免去了一場浩劫。”子貢回答說:“我怎麼敢和他比呢”他聞一知十,我呢,聞一知二。”
在中國成語大全中,第一個字是聞,第三個字中的成語只有聞名中外。
釋義:中國及外國都知道聽到,形容名聲傳播得極遠。
例句:再看那聞名中外的黃河壺口瀑布,黃河就像一條蛟龍一頭鑽進壺口又一瀉千里翻江倒海地一瀉千里。
第一個字是聞的成語有:
1、聞風而逃:聽到風聲,立即逃跑。
2、聞風而動:一聽到風聲,就立刻起來響應。
3、聞風喪膽:聽到風聲,就嚇得喪失的勇氣。形容對某種力量非常恐懼。
4、聞過則喜: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缺點或錯誤,表示歡迎和高興。指虛心接受意見。
5、聞雞起舞: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聞過則喜。解釋 :過指過失、錯誤;則是就的意思。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缺點或錯誤就高興。指虛心接受意見。出自先秦·孟軻《孟子·公孫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用法:緊縮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例句:宋·陸九淵《與傅全美書》:'故其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
溫故知新;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出自《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示例;溫故知新是學習上的重要方法。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用於學習、工作或其他。 ...
聞風而動:一聽到風聲,就立刻起來響應。
聞風而起:一聽到風聲,就立刻起來響應。
聞風而逃:聽到風聲,立即逃跑。
聞風而興:一聽到風聲,就立刻起來響應。
聞風而至:一聽到訊息就來。形容行動迅速。
聞鼓而進,聞金而退:作戰時聽到鼓聲就前進,聽到鳴金就後退。指軍隊服從命令,行動一致。
聞 ...
聞過則喜。
聞過則喜:聞過則喜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wén guò zé xǐ 。過:過失;則:就。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缺點或錯誤,表示歡迎和高興。指虛心接受意見。出自先秦·孟軻《孟子·公孫丑上》。 ...
1、該成語為:聞一知二;
2、該成語的解釋: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於類推;
3、該成語的典故:春秋·魯·孔丘的《論語·公冶長》:“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4、.該成語的示例:古人云聞一知二,與你說了左轉,你便曉得右轉。出自蔡東藩的《慈禧太后演義》第35回。 ...
1、後兩個字含有“聽”和“聞”:駭人聽聞、駭人聞聽、聳人聽聞、聳動聽聞;
2、後兩個字含有“聽”:洗耳恭聽、娓娓動聽、危言聳聽、混淆視聽、垂簾聽政、閉目塞聽、傾耳細聽、以正視聽、眩視惑聽、惟命是聽等;
3、後兩個字含有“聞”:充耳不聞、不問不聞、舉世聞名、單見淺聞、博學多聞、慘不忍聞、所見所聞、曠 ...
語出:《北史·突厥傳》:“宜傳播天下,鹹使知聞。”
宜:應該,應當。傳播:廣泛散佈。天下:普天之下,就是指全天下。鹹:普遍都,全部。使:使之。知聞:知悉;知道。
譯文:應該(將此事)在天下廣泛散佈,使(全天下之人)都知悉知道(此事)。 ...
成語尊時守位的意思是:遵循天時規律保持地位和職位。聖人舉一隅之常,世人當能反三隅之變。
成語知常達變的意思是:在認識事物時透過對一般規律的掌握,進而理解事物的特殊性,從而達到全面認識事物的目的。
常,指辯證的常規性思維方式,即常規常法,屬邏輯思維的範疇。
變,指辯證的變法性思維,其實質是指辯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