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部分總寫作者對童年的感受。
(二):第二部分寫作者童年的生活,分為兩層:
1、第一層交代作者的生活背景,回憶童年在家鄉的生活。
2、第二層寫作者離開故鄉,抒發思鄉之情。
(三):文章介紹了作者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
1、父親與叔父艱難的生活。
2、作者自己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死麵餅子的趣事。
3、介紹作者的啟蒙老師、回憶童年時的小夥伴、交代作者離開故鄉的原因。
1、《我的童年》是季羨林所作的文章,出自《季羨林自傳》。
2、《我的童年》第一段是總寫作者對童年的感受。第二段至第十段是交代作者的生活背景,回憶作者童年在家鄉的生活。第十一段至第十三段寫的是作者離開故鄉的原因以及作者抒發的思鄉之情。
1、內容簡介:本書從一個普通兒子的視角,為我們講述了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貢獻給了國家和社會的大師的家庭生活。在作者的筆下,季羨林骨子裡就是一個具有悲劇情懷與叛逆思想的人,他感情豐富、文思泉湧、善於學習,天生具有文人氣質,對愛情、家庭自然有自己的一套想法,然而根植於心底的責任感讓他選擇了一條委曲求全、與家庭妥協的道路,他的這種態度一直保持到他人生的最後。
2、本書作者秉筆直書,以情感人,文風簡樸,對父親彌留之際二人親近時光的留戀、父親離去後對父親的無限懷念之情一一訴諸筆端,感人至深。
季羨林生於1911年8月6日,於2009年7月11日逝世,字希逋,又字齊奘。中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翻譯家、散文家,精通12國語言。曾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2009年7月11日北京時間8點50分,國學大師季羨林在北京301醫院病逝 ...
1、“一雙金不換的手”。伊凡是一把幹活的能手,去市場購物時也會替外祖父省錢當小偷。
2、“熱鬧的家庭舞會”,主角是伊凡和外婆。
3、“雅科夫的吉他”。他當然也是舞會的核心。
4、“小茨岡的慘死”。別號“小茨岡”的伊凡是本章的中心人物,是外婆的養子,從他生下來被遺棄到他的慘死,寫得有血有肉,有情 ...
1930年,季羨林高中畢業,赴北平趕考。他只報了兩個學校:北大與清華。結果,兩所學校都錄取了他。
經過反覆思考,季羨林放棄北大選擇了清華。原因是,當時清華和德國有交換生,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夠出國留學。
1935年,季羨林到德國哥廷根大學留學,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選修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 ...
聶元梓,女,河南滑縣人。“文革”時期北京大學的造反派領袖,因張貼《宋碩、陸平、彭佩雲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幹些什麼?》大字報,發動衝擊北京市委大學部副部長宋碩和北大領導陸平、彭佩雲而聲名大噪。後曾任北京市革委會副主任,首都大專院校紅衛兵代表大會核心組組長,中共第九次代表大會的候補中央委員。聶元梓和清華大學的蒯大 ...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至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早年 ...
古文學學者,歷史學者,東方學者。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至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齊奘,山東臨清人。中國著名的古文字學者、歷史學者、東方學者、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教授 ...
1、此文透過回憶伯父魯迅的幾件事,以及他給“我”的教育,反映了他讀書一絲不苟,同情和關懷勞動人民的性格特徵,讚揚了魯迅“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優秀品質,同時又表達了作者對魯迅的無比懷念、熱愛與敬仰之情。
2、《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現代作家周曄於1945年創作的一篇散文。後被選入人教版《語文·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