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距今2229年至2778年,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晉,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國滅齊國,統一六國,標誌著戰國時代的結束。
戰國是中國的農業、紡織業、思想、科技、軍事和政治發展的黃金時期。與此同時,圖強求存的各諸侯國展開了許多舉世聞名的變法和改革,如吳起商鞅的變法圖強,而在兼併戰爭過程中,如張儀、蘇秦的縱橫捭闔,廉頗、李牧的戰場爭鋒,春申君、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諸如此類,不勝列舉,湧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成語和典故。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正經歷著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的劃時代的變革。
戰國時期,正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大變革時期,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百家蜂起,諸子爭鳴,社會思潮和觀念空前活躍。這時器物的裝飾紋樣有了較大的變化:森嚴拘謹的饕餮紋、蟠螭紋讓位於奔放活潑、富有生氣的人間題材,表現在服飾上的嚴謹的設計變得舒展了。 從戰國的服飾圖案來看,很多圖形已不是自然物象的直接描繪了,而是採用自然物象的變化紋樣。這說明人們在圖案的設計上加入了自己的主觀審美意識,理想化的東西多了起來。這不僅表現出人們的審美情趣的提高,而且也使服飾紋樣具有了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生、發展和逐步完善的過程。戰國時代的服飾圖案經歷了從殷商到周的發展過程,使服飾圖案在設計形式上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人們又開始一改嚴謹細膩的設計風格,來追求一種活潑大方的藝術表現形式。服飾圖案受秦瓦當藝術的影響,開始注重藝術形象的整體性,而不是拘泥於細部和區域性的刻畫。在藝術處理上,多用以少勝多、以虛帶實、造型概括逼真的對比手法來表現那種簡潔淳厚的美。這種風格上的大起大落與當時人們的思想活躍是分不開的,這說明,文化上的進步必然在物質上得以表現。如果說戰國以前服飾圖案以嚴謹規劃為特點的話,那麼秦統一後,服飾圖案則以明朗、大方、活潑、奔放來表現生活。 "飛鴻延年"圖是圖文並茂的典型的吉祥語瓦當。畫面用一個飛著的鴻雁頸將"延年"二字隔於兩側,很自然地分割成兩半,這與我國中軸線式的對稱美相吻合。鴻雁呈十字形翱翔姿態,大方、灑脫、奔放。雁的頸誇張得很長,頭部一直伸向瓦的上方,呈鳴叫狀,似乎讓人聽到雁鳴的聲音,這種聲形結合的畫面足見構思巧妙。"延年"二字呈方形,平正、穩定,整個圖案圓中見方,曲線、直線、弧線經營巧妙,動靜結合得體,對稱中有變化,顯得均衡、富麗、神奇,給人以視覺和心理上的美感享受,同時也反映了人民經過長期戰亂後要求"康寧"的心理。秦的雲紋瓦當風格給人以大氣、廣博的感覺,充分發揮了線的藝術特點,厚重深沉中求輕盈,在力度剛勁中求活潑。這些雲紋圖案依據"雲"的自然變化規律強調了一個"變"字,猛一看好像相同,但仔細品味則各有獨特風格。這種瓦當圖案,在清代的服裝上得到了運用。
1、魏國領土曾包括現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東部、河北南部、江蘇北部。
2、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的魏國又被稱為梁國。
3、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周朝周王族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始祖為畢萬(畢公高之裔孫)。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發動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周威烈王正式封為諸侯。由於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李冰是戰國時期的人,生卒年、出生地不詳,是戰國時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被秦昭王任為蜀郡(今成都一帶)太守。期間,李冰治水,建立了奇功。
他徵發民工在岷江流域興辦許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為著名。幾千年來,該工程為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奠定堅實 ...
1、諸侯之間,應該是以國家來稱呼的,比如,鄭國的君主會被稱為【鄭伯】,齊國的君主會被稱為【齊侯】,要是恩怨比較深的,可能會直接稱呼對方的名字。至於諸侯稱呼屬下,會稱呼【子】【先生】【卿(對上大夫的稱呼)】,視情況而定。屬下稱呼諸侯的話,會稱呼【王上】
2、先秦的詩歌的話,集中在《詩三百》中,也就是《詩 ...
南北朝和戰國時期相比較,戰國時期在南北朝之前,戰國時期在先。
古代南北朝之前時期有:夏朝、商朝、周朝、秦朝、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其中周朝包括西周和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戰國時期和南北朝時期中間相隔時間較長,戰國時期要比南北朝早得多。 ...
1、戰國時期有齊、楚、秦、燕、趙、魏、韓。
2、秦:約佔有今陝西關中、漢中,甘肅東南部,四川中東部。
3、魏:約佔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東部。
4、趙:約佔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部,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
5、韓:約佔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東南部。
6、齊:約佔有 ...
1、《退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援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2、《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 ...
春秋早期,齊國首先稱霸;之後很長時間一直是晉國和楚國實力最強;到了春秋末年晉國和楚國因內亂而有所衰弱,吳國和越國趁機稱霸,但只是曇花一現。
戰國之初,魏國率先變法,成為最強的國家,但因樹敵太多而衰落下去。秦國和趙國在之後成為最強的兩個國家,長平之戰雙方進行了大決戰,以趙國的慘敗而告終,從此秦國一枝獨秀 ...
1、春秋戰國時期,儒家主張教化百姓以禮治國。
2、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
3、儒家原先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
4、而後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