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戰爭,實現和平,是近代以後中國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願望。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和發展,也是中國人民從近代以後苦難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結論。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
我們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
消除戰爭,實現和平,是近代以後中國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願望。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和發展,也是中國人民從近代以後苦難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結論。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
我們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
1、從呼喊的深淵中,從一切憎恨的深淵中,我要向您高歌,神聖的和平;
2、國家用兵,是為的正義;如果國家一旦侵犯了正義,那與我們揮斧相向的暴君的巢窟何異;
3、鮮血不是甘露,用它灌溉的土地不會有好收成;
4、戰爭的形象,是流血、痛苦和死亡;
5、戰爭從有私財產和階級以來就開始了的,用以解決階級和階級、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的,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一種最高的鬥爭形式;
6、戰爭是強迫敵人服從我們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
7、戰爭在你願意時開始,卻並不你樂時結束。
1、《戰爭與和平》是俄國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創作於1863—1869年。
2、托爾斯泰出生於貴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學,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 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籲人們按照“永恆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為考察歐洲教育,托爾斯泰再度出國,結識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 1873~1877年他經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鉅著《安娜·卡列尼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