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撒寶刀“打天下”
戶撒寶刀“打天下”
身跨腰刀的珞巴族男子戶撒是個蘿蔔形的細長壩子,距雲南省隴川縣城章鳳只50餘公里,是全中國阿昌族最為集中的一個民族鄉。全鄉有1000多戶人家,竟有300多家開設了家庭作坊,打製刀具,做各種鐵器加工,是名副其實的戶撒刀之鄉。在戶撒刀的刀刃上放上一根頭髮,用嘴一吹,頭髮即可斷為兩節;用絲綢或毛巾之類的物體向上拋起,迅速抽出利刀可把正在往下落的綢帕斬為兩段。一些老藝人還能夠把刀打製得剛柔兼備,乃至可以任意彎曲。比如一把長刀,不使用時,可像腰帶一樣圍系在腰間,需要時解下,立即自然伸直,其技藝堪稱一絕。戶撒刀刀尖多為平頭,主要用於砍劈而不能刺。也有尖頭長刀,比平頭長刀短,刀尖形如柳葉,可刺可砍。長刀是西南少數民族男子生產的工具,同時也是歌舞時的道具。節日裡山寨歡聚,在銅鼓的節奏下,男人們手舞長刀,以示剽悍。阿昌族戶撒刀的品種多樣,長短形狀各異,有生產用刀、生活用刀、狩獵者護身用的長刀等數十個品種。由於工藝精湛,戶撒刀不僅本民族人視若珍寶,而且還深受附近漢族、傣族、景頗族、傈僳族、藏族等民族的喜愛。如今,戶撒刀還走出了雲南,遠銷到各地和日本、法國、挪威等國家。
傳統的繼承,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流傳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西北部的戶撒鄉,主要集中在潘樂、戶早、隆光、相姐、明社、曼炳6個村。戶撒刀也叫阿昌刀,因隴川縣戶撒鄉主要是阿昌族聚居區而得名。且隨本期的阿昌族文化來了解下阿昌族戶撒刀的鍛制技藝。
戶撒盛產刀具,而且極富民族特色,遠銷緬甸及境內怒江以西地區,為各民族所喜愛,有景頗族、傈僳族最喜愛的背刀,有傣族、阿昌族喜愛的尖刀和砍刀,還有專為藏族打的腰刀和長刀,以及其他民族用的菜刀、鐮刀……戶撒刀工藝獨特,質地精良,鋒利耐用,有"柔可繞指,削鐵如泥"之譽,在省內外久享盛名。
製作工藝
阿昌族打製刀具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打製的刀具"煉極精純,柔可繞指,剁鐵如泥",用木、皮、銀等材料配製的刀鞘也極為精美。
戶撒刀製作過程須經下料、製坯、打樣、修磨、飾葉、淬火、創光、做柄、制帶、組裝等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藝最為突出,透過熱處理使刀葉的硬度和韌性達到最佳狀態,如史所稱是"柔可繞指,吹髮即斷,剛可削鐵"。採用的工具有木製風箱、鐵、泥、石混合做成的火爐,以及錘、鉗、鐵枕等。制刀時,選用保山、騰衝一帶出產的鋼材,放到爐火中反覆加熱、鍛打、刮磨成刀坯後,再蘸水淬火。淬火技術要求很高,刀劍質量的好壞,往往取決於淬火技術的高低,有一種薄韌可彎的背刀就是蘸水後經過香油回火,反覆加工製成的。
戶撒刀種類繁多,工藝特別,有背刀(長刀)、砍刀、腰刀、藏刀(專為藏區生產)、匕首、寶劍等近百種花色品種,工藝方面以背刀(長刀)和藏刀最為精巧和典型。花鋼背刀採用紅、白鐵皮和青鋼混合打製面成,具體為紅鐵皮一層,白鐵皮一層,疊起,然後燒化鐵皮的表面讓它們粘成一塊鐵條,刀口背上加青鋼,打成刀型後,把它鏟白,磨光滑,刀面上就呈現出紅、白、青三種顏色,花鋼背刀由此得名,花鋼背刀刀體美觀,刀口鋒利,深受滇緬邊境各族男子青睞,既是顯示英武的裝飾品,也是農業耕伐木的生產工具和防身武器。藏刀寬而厚,工藝精巧,長短不一,刀把上鐫刻有"猛虎長嘯","飛燕迎春"等精製花紋,藏族人民配掛在身上是一種裝飾品。
駱駝泉旁訪撒拉人家
午飯剛過,撒拉族老人韓佔祥就帶著他的小兒子在自家院中做起了木工活。青藏高原6月的燦爛陽光灑滿了這個院落,院中花樹掩映,鳥鳴不斷。
看到記者一行到來,這位70歲的老人放下了手中的活計,帶我們參觀起他的家。高大的門樓、粉牆隔開了臨街的嘈雜,院中的正房和廂房錯落有致,木質的結構和古樸的雕花是這些房屋的最大特色。
“我家的房子是撒拉族的典型建築,融入了撒拉族的文化。”韓佔祥說。只見他家正房的門楣上刻有三層木雕圖案,他介紹說:“最下面是梅花盛開的清真寺,中間是藍天映襯下的天堂和仙桃,最上面是阿拉伯文的經文。”
“撒拉族是個愛花的民族,家家戶戶都種花。實在沒有地方種,主人也會在房頂撒上土,種上各種花。也因為太喜歡花了,人們怕冬天看不到,所以就把花雕刻在了房子上,這樣一年四季,就不愁沒有花看了。”韓佔祥說,撒拉族的這種建築風格已有300年曆史了,新房子也都是這麼建的。
在屋中坐定後,老人將撒拉族的歷史娓娓道來:相傳700多年前,在中亞撒馬爾罕地區有一個部落,為首的頭人是兄弟倆,由於不能忍受派系鬥爭,他們率領同族人,牽了一峰白駱駝,馱著故鄉的水、土以及一部《古蘭經》,一路向東,尋找新的樂土。他們越天山、過嘉峪關、繞河西走廊、渡黃河,來到現在的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定居。目前,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居住著7萬多撒拉族群眾。
據悉,當地有一眼著名的清泉,叫駱駝泉。讓韓佔祥自豪的是,他家離駱駝泉不遠。走進韓家之前,記者探訪了駱駝泉,得知它已經作為當地著名的文化景點被保護起來。只見駱駝泉的周圍是茂密的蘆葦叢,在三畝見方的院子裡,池水佔了一畝地,深一米多,清澈見底。
而撒拉族祖先帶來的那部《古蘭經》,一直被撒拉族人民視為歷史見證和傳世之寶。記者從循化縣有關部門瞭解到,位於街子清真寺的《古蘭經》展覽館目前已完成裝修,將於近期對外開放。新建成的《古蘭經》展覽廳佔地面積近300平米,展廳佈置採用伊斯蘭建築裝飾風格,將以展示千年手抄本《古蘭經》為核心,同時收集存放一些其他版本《古蘭經》。
2004年9月,國家文物局派出專家組對這部《古蘭經》手抄本進行鑑定後初步認為,其成書年代可能為公元8-13世紀,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古蘭經》手抄本。
近幾年,國家加大投資,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實施了190餘項惠民富民專案,有力地推動了撒拉族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7萬多名撒拉族群眾從中受惠。
塔塔爾族節日—撒班節
撒班節 塔塔爾族的“撒班節”,又稱為“犁頭節”,多在春天風景優美的地方舉行。有歌舞,還有摔跤、撥河、賽馬等集體活動。最受歡迎的是“賽跳跑”。每個參加者將一個雞蛋放在匙中銜於口內,雞蛋不能落地,最先跑到者勝。 ...
日照東港區分局送法到民俗旅遊接待戶保餐飲安全
為進一步提高旅遊接待水平,保證遊客餐飲食品安全,近期,日照東港區分局聯合旅遊等部門對民俗旅遊接待戶進行餐飲食品安全知識系統化培訓,為民俗旅遊接待戶送去法律法規和資訊。共舉辦培訓班12期,1300人參加了培訓學習。培訓班主要就如何提升旅遊餐飲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等內容進行詳細講解和要求。一是保證食品分割槽合理, ...
千戶苗寨“長桌宴”
食客不忘留下經典瞬間
苗女忙的不亦樂乎
氣勢恢宏的苗寨
長板上菜另有一景
貴州黔東南苗族自治州,散落無數苗族村寨,星羅棋佈,不可勝數,然而,沒有一座寨子,敢於和雷山縣西江的“千戶苗寨”比肩;寨中聚居有一千兩百多戶,人口逾六千,至今延續和儲存著苗族傳統的原生態,她像散 ...
民樂經典《眉戶調》
眉戶調
《眉戶調》是秦派二胡的著名作品,多年來深受聽眾喜愛,流傳非常廣泛。
燦爛悠久的黃河文化,培育了黃河流域人民直率、豪爽的性格氣質,也形成了慷慨、激昂、淒涼、悲壯但不失詼諧風趣的音樂風格。陝西關中地區的地方劇種“眉戶調”就是這種音樂型別的典型代表。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魯日融先生根據該劇種音樂 ...
看人戶
漢族婚姻習俗之一,原來流行於四川各地的城市和鄉村。男女到了婚嫁年齡,經媒人介紹雙方情況後,如雙方都感到滿意或比較滿意,便會擇吉日“看人戶”。男方看女方,一般在集鎮上,經人指點,男子悄悄在遠處觀看女子的容貌、身材、有無殘疾等。女方看男方,要鄭重、具體得多。一般是先定下時間,由女子的大姑、小姨等人一道去男家做 ...
“蠶月”閉戶
農曆四月江南人還稱之為“蠶月”,因此時正逢蠶兒上簇作繭。南京郊縣的養蠶人家,為免除蠶兒疾病,立夏期間家家閉戶,禁忌往來,有“蠶家忌客門門閉”之俗。 ...
撒班節
撒班節是塔塔爾族傳統節日,也叫犁頭節,“撒班”,柯爾克孜語,意即“慶祝春耕”。
每年的春耕季節在風景秀美、水草豐茂的地方舉行。又祈望來秋豐稔。這種慶祝活動塔塔爾語稱“烏買克”即“團會”。節日期間要舉行歌舞、賽跳跑、摔跤、拔河、賽馬等娛樂活動。最受塔塔爾族人民喜愛的娛樂活動是“賽跳跑”,每個參賽者中口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