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是自己所不願意接受的,不要施加到別人身上。
出自《論語·顏淵第十二》。原文為“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1、意思是:不做那些自己不該做的事,不要貪圖那些自己不該要的東西,如此而已。
2、出自《盡心章句上》,選自戰國孟軻的《孟子》。
原文:
孟子曰:“無為其所不為,無慾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3、譯文:
孟子說:“不做那些自己不該做的事,不要貪圖那些自己不該要的東西,如此而已。”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是: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衛靈公》。《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已所不欲,勿失於人的意思是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對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語出於《論語·顏淵篇》,是孔子經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華之處。中國的《論語》就如同西方的《聖經》一般,是對一個民族或一個區域文化的概括和統領。 ...
1、增益其所不能的意思: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2、出自:《孟子 告子下》: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翻譯: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以 ...
釋義:只以道來抵禦一切的計謀,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即有道可以戰無不勝。
出處:《三國志》:“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全書一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 ...
無所求無所不求意思是沒有什麼要求或者需要,當人有所求的時候,也就是有了慾望,當有所求的慾望很強的時候,就容易被慾望迷住雙眼,為了利益不擇手段,而且還不一定能得到想要的東西,而且不管多富有,你總會有下一個“所求”,無法滿足。
而當一個人無所求的時候,首先,慾望降低才可以冷靜的看待事物,這時候想要達到目標 ...
指能力達不到。力所不逮是一個成語,其出處是宋代詩人連文鳳的詩作《百正集·送苟厚夫學正之昌國序》。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為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是由趙匡胤創立的中央集權制政體。宋朝自陳橋兵變建立政權定都開封,經靖康之亂後遷都杭州建立南宋,至懷宗趙昺投海自盡共 ...
1、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他的心靈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堅忍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2、出處:先秦孟子及其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3、原文: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 ...
意思:沒有什麼不談論。即什麼都談。比喻兩人的相熟程度很要好,什麼都可以說 。
出處:葉聖陶的《微波》。
近義詞:無話不談、侃侃而談、暢所欲言。
反義詞:三緘其口、緘口不言、默不作聲。
造句:他們的關係很好,總是無所不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