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和堂是江蘇天麗源貿易有限公司旗下品牌,申請/註冊號20815275,申請日期2016年07月29日。
初審公告期號1556,註冊公告期號1568。
初審公告日期,2017年06月20日,註冊公告日期2017年09月21日。
品牌商品服務:人用藥;中藥成藥;醫用營養品;嬰兒食品;醫用營養食物;空氣淨化製劑;動物用膳食補充劑;嬰兒尿布;醫用眼罩;隱形眼鏡清潔劑;
承和堂是江蘇天麗源貿易有限公司旗下品牌,申請/註冊號20815275,申請日期2016年07月29日。
初審公告期號1556,註冊公告期號1568。
初審公告日期,2017年06月20日,註冊公告日期2017年09月21日。
品牌商品服務:人用藥;中藥成藥;醫用營養品;嬰兒食品;醫用營養食物;空氣淨化製劑;動物用膳食補充劑;嬰兒尿布;醫用眼罩;隱形眼鏡清潔劑;
近悉新版《還珠格格》將要面世,13年後,“還珠格格”將再現熒屏,瓊瑤女士又一次續寫了公主墳的傳說。據說,當年激發瓊瑤女士創作1998年版《還珠格格》的靈感,正是來自於她曾路過公主墳時聽到的傳說。瓊瑤女士自知她筆下的乾隆“非關歷史的‘皇阿瑪’”,新版要“把當時的錯誤糾正一下”。也許因此會帶給人們些許期待。
從努爾哈赤至咸豐,算得上公主的一共有94位,除去夭折未封的也有幾十位,這些公主最終大都葬在北京郊區。直到1965年前,就僅剩位於翠微路一處的公主墳了。可能因此墓無墓誌銘吧,墓主始終是個謎,所以很多關於清代公主的傳說都假植於公主墳之上,任憑人們猜測遐想。比較流行的傳說主要有3個:一是孔四貞說,二是金泰戀人說,三是乾隆義女說。傳說中的3位都是公主,區別在於第一位有名有姓有封號,第二位僅有封號,第三位無名無姓無封號。
傳說並不是歷史,直到1965年終於真相大白。修地鐵時,竟然發現地下有兩個寶頂,埋著兩個公主。後經考證,東邊埋葬的是莊靜和碩公主,西邊埋葬的是莊靜固倫公主,她們都是嘉慶皇帝的女兒。莊靜和碩公主是嘉慶的三女,為和裕皇貴妃劉佳氏所生,20歲時嫁給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索特納木多布濟郡王,31歲去世。莊靜固倫公主是嘉慶的四女,為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所生,18歲時嫁給蒙古博爾濟吉特氏瑪尼巴達喇貝子,28歲便去世了。由於兩位公主死於同年,且僅隔了兩個月,所以葬於一處。
清太宗皇太極於崇德元年(1636),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公主”,並規定皇后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或皇后的養女稱“和碩公主”。兩種封號強調了嫡庶之別。公主不能稱為“格格”,“格格”是皇家貴族小姐婚前的統稱,順治十七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親王之女,稱為“和碩格格”;世子及郡王之女,稱為“多羅格格”;多羅貝勒之女,亦稱為“多羅格格”;貝子之女,稱為“固山格格”;鎮國公、輔國公之女,稱為“格格”。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若為側室所生,均依次降二等。顯然公主要比格格高貴得多。
可見,創作於上世紀90年代的《還珠格格》至少有3點違背了公主墳的歷史:一是公主墳下埋葬的是兩位公主不是一位公主;二是公主墳下埋葬的是乾隆的孫女而不是女兒;三是乾隆的女兒是公主,不是“格格”。
假作真來,真亦假。文學創作可以演繹虛幻臆想,一旦涉及歷史人物,不能太離譜太出格,還是要小心謹慎為好。
一直以來,提起儒家許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孔孟之道,似乎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但事實上,只要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其實並非如此,施蟄存先生就曾提出過孔孟思想是被後人“捏合”在一起的,其實他們的思想並非一致。
施蟄存先生說:“孔孟思想,是一種思想,還是兩種思想?天下沒有兩個思想相同的人,孔孟思想,畢竟還是兩家。”(施蟄存《閒話孔子》)。以我之膚淺,也能列舉孔子思想與孟子思想的若干區別。
孔子衡量人的價值的“尺”是爵位,孔子是以爵位上下定人之尊卑的;孟子衡量人的價值,卻有爵、齒、德三把標尺;
孔子之“仁”關注的是“禮”,重在束“下”,孟子之“仁”關注的是“民”,重在規“上”;
孔子的“四絕”(《論語·子罕篇第九》雲:“子有四絕,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偏重天理,而孟子的“四端”(《孟子·公孫丑上》雲:“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偏重人性。
僅此三條,便可證實“天下沒有兩個思想相同的人”,哪怕是被合稱為“孔孟之道”的孔與孟也都“自成一家”。
當然,孔子與孟子有許多相同或相近之處。其一、他們都“法先王之道”,缺陷是不能與時俱進;其二、他們都“行仁義之化”,缺陷是對“利”的絕對排斥;其三、他們的那一套都不見容於當世,故有“仲尼菜邑陳蔡”而“孟軻困於齊梁”。
孔子與孟子還有一點相同的,就是他們對於“法先王之道,行仁義之化”,都有一種“當仁不讓”的使命感。孔子困於匡邑之時說:“周文王死了以後,周代的禮樂文化不都體現在我的身上嗎?……上天如果不想消滅這種文化,那麼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
孟子則是在離開齊國的時候對充虞說:“五百年必定有稱王天下的人興起,其間必定有著名於世的 賢人。周興起以來已有七百多年,……上天如果想安撫治理天下,當今之世除了我還會是誰呢?”兩者相比,孔子說得比較含蓄,孟子說得比較直露。但對於孟子來 說,這並非狂言。例如,“仁義之化”而為“仁政”,“先王之道”而為“王道”,或許就是他對儒家文化的貢獻,至少在《論語》之中,未必能夠找出這兩個概 念。
後人將孔子與孟子都歸入儒家,未必有錯。但我們現在所要吸取的一個教訓是,不能什麼事情都只 注意合,而不會分。合的好處是易記,一下子記住了兩個“子”,要用時一言以蔽之,彷彿佔了大便宜;然而,你真想要了解孔子孟子的思想和思維方式,那還是要 分開剖析才行。既能綜合,又能分析,庶幾可算得研究。如果只會籠而統之地說個大概,那隻能蒙人蒙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