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採桑子馮延巳

採桑子馮延巳

  原文:花前失卻遊春侶,獨自尋芳。滿目悲涼,縱有笙歌亦斷腸。林間戲蝶簾間燕,各自雙雙。忍更思量,綠樹青苔半夕陽。

  賞析:正當春花怒放,攜手觀賞時,失卻了“遊春侶”!獨自尋芳的心情,縱有笙歌,也不免愁腸欲斷。眼前蝶戲林間,燕穿簾櫳,更使人不堪思量。詞中用“各自雙雙”反襯人物的孤寂。“綠樹青苔半夕陽”韻味無限,耐人尋思。全詞情景相滲,構思新穎,風流蘊藉,雅淡自然,體現了馮詞的特色,表達了詩人的孤獨之情。

採桑子重陽的詩意

  1、詩篇一開始就是一句大氣磅礴的感慨,這一句的胸襟氣勢以及對具體的光陰不再的體驗唯有孔子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可與之相較,如同一輒的感慨決非“詩家九月憐芳菊”式的感慨,作者關心得更多,思考得更多,整個人生或蒼天主宰都在他的注目之中。

  2、接著他反覆吟唱,後二句,連用二個疊字疊韻,讓“重陽”二字迴盪在耳際,縷縷不絕,令人產生一種博大的沉鬱之感。突然,畫面及音調變了,僅僅一句從前三句中異軍突起,帶來鮮明而新奇的出人意料之美,這就是詩人生活的一個側影,也是革命鬥爭中抒情的一筆。

  3、的確,芬芳的戰地黃花在一年一度的重陽節裡脫穎而出,它在沉鬱之氣中顫動著它嬌嫩的花瓣,恍若初春的小花在龍鍾的重陽疾速閃爍著,拂動著,因為“戰地”二字之音韻已將剛勁果敢之力鍥入前面三行所造成的濃郁畫面。這上半闋最後一行顯得英姿勃發,彷彿是一個美的亮點從隆重的氣氛中破空而出,美煥美倫。

採桑子古詩

  1、《採桑子》

  作者:歐陽修

  群芳過後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2、譯文

  雖說是百花凋落,暮春時節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柳絮時而飄浮,時而飛旋,舞弄得迷迷濛濛;楊柳向下垂落,縱橫交錯,在和風中隨風飄蕩,搖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風中,怡然自得,整日輕拂著湖水。遊人盡興散去,笙簫歌聲也漸漸靜息,才開始覺得一片空寂,又彷彿正需要這份安謐。回到居室,拉起窗簾,等待著燕子的來臨,只見雙燕從濛濛細雨中歸來,這才拉起了簾子。


重陽賞析

  1、賞析:詩篇一開始就是一句大氣磅礴的感慨,這一句的胸襟氣勢以及對具體的光陰不再的體驗唯有孔子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可與之相較,如同一輒的感慨決非“詩家九月憐芳菊”式的感慨,毛澤東關心得更多,思考得更多,整個人生或蒼天主宰都在他的注目之中。   2、接著他反覆吟唱,後二句,連用二個疊字疊韻 ...

醉花間原文

  原文:   獨立階前星又月,簾櫳偏皎潔。霜樹盡空枝,腸斷丁香結。夜深寒不寐,疑恨何曾歇。憑闌干欲折,兩條玉箸為君垂,此宵情,誰共說。   月落霜繁深院閉,洞房人正睡。桐樹倚雕簷,金井臨瑤砌。曉風寒不啻,獨立成憔悴。閒愁渾未已,離人心緒自無端,莫思量,休退悔。 ...

重陽賞析簡短

  1、此詞以極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難老”開篇,起勢突兀,氣勢恢宏。“人生易老”是將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當努力進取,建功立業,莫讓年華付流水。“天難老”卻是將宇宙人格化。寒來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難老”並非“不老 ”,因為“新陳代謝是宇宙間普遍的永遠不可抗拒 ...

歐陽修拼音

  1、cǎi sāng zǐ   《採桑子》   2、shí nián yī bié liú guāng sù,bái shǒu xiàng féng。mò huà shuāi wēng。dàn dòu zūn qián yǔ xiào tóng。   十年一別流光速,白首相逢。莫話衰翁。但鬥尊前語笑同。 ...

求歐陽修的的賞析

  這是歐陽修晚年退居潁州時寫的十首《採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寫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懷。雖寫殘春景色,卻無傷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輕快的筆墨描繪了潁州西湖的暮春景,創造出一種清幽靜謐的藝術境界。而詞人的安閒自適,也就在這種境界中自然地表現出來。情景交融,真切動人。詞中很少修飾,特別是上下兩片,純用白描,卻頗耐尋味。 ...

重陽的簡要賞析

  1、下片承“歲歲重陽”“今又重陽”的意脈,寫憑高遠眺,將詩的意境向更深更闊處開拓。歲歲有重陽,秋去又秋來,“一年一度秋風勁”,這個“勁”字,力度極強,寫出秋風摧枯拉朽、驅陳除腐的凌厲威猛之勢,筆力雄悍,極有剛健勁道之美。此情豪邁異於東風駘蕩、桃紅柳綠、鶯語燕歌、溫柔旖旎的春日風光。但勁烈的西風、肅殺的秋氣 ...

求對納蘭

  《採桑子·明月多情應笑我》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該詞上片寫出詞人低沉黯然的心情,同時還烘托出納蘭悵然若失的心態。下片描寫往事不堪回首,一切過去的都將不再重來。全詞表達了詞人對妾侍沈宛的懷念之情。   青山一道同雲雨,清也濛濛,濁也濛濛,伊又相爭與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