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探尋保安族的民風民俗

探尋保安族的民風民俗

  保安族是聚集在甘肅西南部一帶的特有民族,且人數極少只有一萬多人,而這一萬多人的群體都信奉著伊斯蘭,那麼本期的民族文化,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下保安族有什麼民俗和傳統吧。

  保安族簡介

  “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稱,歷史上曾被稱作“回回”、“保安回”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保安族。人口12212人。主要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語言,無文字。保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通曉漢語。 保安族信仰伊斯蘭,在家庭生活習俗及社會等方面與當地回、東鄉等民族大體相同。

  保安族的婚俗

  保安族婚禮十分有趣,婚禮選取在主麻日(即星期五)舉行。婚禮當日由男方率親朋數十人的迎親隊去迎娶新娘,其中要有兩位年輕貌美的婦女參加,在女家進行祝福儀式時,阿訇要從視窗向院裡撒出一盤紅棗和核桃,由院內年輕人爭搶,表示吉祥如意、早生貴子、夫妻和睦之意。

  在新婚之夜,全村人聚集在院內唱“宴席曲”,有問有答,十分熱鬧。唱著唱著,歡樂的人們便跳起了感情奔放的舞蹈,並邊舞邊向大門退去,表示婚禮已接近尾聲。新娘進門後,3日不吃婆家的飯,由孃家送來,以示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

  保安族的傳統節慶

  保安族人長期以來信奉伊斯蘭。伊斯蘭影響著保安族人的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保安族的節日活動中,幾乎全部都屬於伊斯蘭宗教節日。 開齋節在伊斯蘭曆九月齋戒期滿後開齋之後的三天為節日。齋日一般以見新月始,下月再見新月為終。當地人民政府規定,各地可放假一至三日,並搞好物資供應,以保證群眾歡慶節日。

  保安族的傳統服飾

  如今保安人的服飾與當地的回族、東鄉族無根本差異。男子平時戴白色號帽,身穿白色襯衣,黑色坎肩,藍或灰色褲子;走親訪友或外出時,多穿中山服或軍便服。未婚女子多穿鮮豔的各色上衣,頭戴細薄柔軟透亮的綠綢蓋頭;已婚少婦以及中年婦女平時多戴白色衛生帽,外出時則戴黑色蓋頭;老年婦女多著深色服飾,戴白蓋頭。

  保安族的傳統禁忌

  忌食豬、馬、驢、狗和一切猛禽的肉;忌吃一切自死動物;忌食動物的血;忌飲酒;新娘忌入席,婚後三天忌食男家飯。客人進餐時不得剩飯。忌人坐在門坎上,尤忌婦女坐門坎。宰牛、羊、雞時,忌先收拾內臟後再割開心。出遠門的人忌在途中見到擔空水桶的人,若遇到須即刻返回家。忌對長輩叫“老頭”,因為這是不尊敬、不禮貌的表現。

農曆“三月三”探尋福建畲鄉民俗記憶

   福建寧德福安市富春公園張燈結綵、喜氣洋洋。福建省首屆“三月三”畲族文化節“民族文化遊園活動”在此舉行。畲族歷史文化展、畲家小吃、畲族銀器、畲族服裝服飾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等豐富多彩的畲族文化展示,吸引數千民眾湧向現場。 “三月三”是畲族人的傳統節日。節日期間,畲民們雲集宗祠,自晨至暮對歌盤唱,懷念畲族英雄雷萬興,並採擷烏稔樹葉,取其嫩葉汁浸糯米炊制烏飯,故“三月三”又稱“烏飯節”。如今,“三月三”已成為畲鄉的品牌節慶,成為民族文化展示、文化與旅遊融合的盛會。

  走在公園裡,記者感受到濃濃的畲族風情。公園東大門的小廣場上,寧德市民族中學的畲族姑娘們正在表演“打槍擔”,整齊、剛勁的表演展現著畲家姑娘的青春與亮麗。“打槍擔原是畲族群眾上山砍柴勞動休息時的遊戲活動,經過加工提煉成為一項富有情趣的體育專案,”寧德市民族中學的教師李健民告訴記者,“打槍擔”曾在全國民運會上獲得表演專案第一名,是該校民族體育表演的保留節目。

  福安是“中國茶葉之鄉”。勤勞的畲族人民為茶鄉建設做出了傑出貢獻,名聞全國的國家良種“福安大白茶”就是畲民的一大手筆。畲族人民不但是種植茶葉的能手,而且在社會生活中積累創造了富有特色的茶文化,“新娘茶”、“鳳凰茶”便是畲族獨特的茶俗。公園正門的影壁前,福安畲族茶文化藝術團的茶藝小姐正在表演畲族茶藝,吸引民眾裡三層外三層圍觀,一睹獨特的畲族茶文化魅力。

  循著香味走去,畲家經典小吃的攤位前人氣更旺。畲家傳統小吃“三大件”烏米飯、菅葉粽和餈粑,在此製作、展示。其中尤以烏米飯最受青睞,聽畲民們說,關於烏米飯的來歷畲家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相傳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為反抗官府的壓迫率領畲民起義,後來被官軍圍困在大山裡,飢寒交迫,多虧山中有烏稔果充飢,畲軍靠它得以生存,最終大破官軍。為了紀念這段歷史,後來形成三月三吃烏米飯的習俗,並在這天用烏米飯祭祀祖先。

  不遠處傳來了陣陣喝彩聲,正在上演是布袋戲。只見一個表演者左右手同時各演一個木偶,口中唱著方言歌曲,木偶人在他的手中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精彩的表演讓看客大呼過癮。正在表演的戲師葉水金表示,希望這門技藝可以代代相傳。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安畲族銀器製作工藝、畲族服飾展、畲族文化圖展、銀飾、根藝、盆景、畲族榜書、畲族風情攝影展等展區亦吸引了眾多遊人關注的目光。來自各地的歌手則為遊人帶來淳樸的原生態演唱,一對對畲族男女歌手在這裡盤詩對歌,以歌傳言,以歌達意,濃濃的畲族風情令人流連。(

民俗體育惹關注 淮陽古廟會颳起武林風

  淮陽太昊陵廟會俗稱“二月會”,也叫“人祖古會”,其淵源之久、聲勢之大、會期之長,堪稱“天下第一”。每年自農曆二月初二始,至三月初三結束,會期一個月。本屆民俗體育大賽藉助古廟會平臺,本著“全民健身,全民參與”的宗旨弘揚民俗體育文化精神,傳承中華民俗民間技藝,引導廣大群眾科學健身、文明生活,讓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體育賽事回到百姓身邊。


... 重要組成部分。北宋汴京民俗有人遷往新居, ... 錄》卷五《民俗》記載:“或有 ... 近代“客來敬茶”之遍及全國,已成為 ...

     宋朝一建立,便在宮廷興起飲茶的風尚。從宋太祖起歷代皇帝皆有嗜茶之好,以致宋徽宗還親自作《大觀茶論》。這時茶文化已成為整個宮廷文化的組成部分,飲茶成為宮廷日常生活內容,考慮全國大事的皇帝、官員,很自然地將之用於朝儀,因此,茶在國家禮儀中被納入規範。至於祭神靈,宗廟,更為必備之物。黃庭堅《謝送壑源揀茶》 ...

甘露民俗情節

  甘露鎮因有江南古鎮甘露寺而遠近聞名,歷史上還有兩個規模頗大的民間傳統節日,並流傳至今。一是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燈節。“甘露看珠燈”早已膾炙人口,馳名百里。燈會期間,上萬盞燈籠薈萃於古鎮及甘露寺,極為壯觀。同時又可品嚐元宵,舉辦傳統廟會。二是每年四月十五的“甘露民俗風情節”(即甘露廟會),廟會期間,有充滿鄉土 ...

春節專題 春節民俗民風

  春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 ...

廣西桂北的七月半民俗

  農曆七月十四或十五在我們桂北地區俗稱“七月半”,也有直接稱為“鬼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和道教的“中元節”也同為這一天。民間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會被閻王釋放半個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的習俗。是繼清明節後又一重要的祭祀祖先的節日,不同的是清明節一般是全族人祭祀,並且還要掃墓,而七月半一般是一家人祭祀 ...

潮汕七月半的節日民俗活動

  中元節是漢族祭祀祖先的節日。稱為“中元”,原本是道教所命名。在潮汕,這個節日的種種活動,都同道教無關。民間幾乎沒有稱它為“中元節”的,都把它叫做“七月半”,因為節日就在七月十五。   潮汕七月半的節日活動,圍繞著祭祀祖先進行。清代本地方誌的記載,數乾隆《普寧縣誌》最詳細:“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 ...

福建寧化縣客家人“七月半鬼節”的民俗風情

  七月十五中元節,在寧化客家地區民間又稱為:“七月半”,“月半節”,“鬼節”等。對它的考察有助於我們瞭解客家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同時可以使我們更深的體會客家民俗中中原文化與地方文化的交叉和融合。此外,還有利於海峽兩岸的彼此瞭解和文化上的認同。這是因為臺灣客屬同胞與寧化石壁有著密切的關係,今日臺灣的客家人的衣著 ...

藏族傳統民俗節日藏曆年習俗

  藏曆年的確定,是與藏曆的使用有密切的關係的,藏曆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農曆丁卯年(公元一0二七年)開始的。從此,藏曆的用法便沿襲下來。   藏曆年是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藏曆正月一日開始,三至五天不等.藏曆十二月初,人們便開始準備年貨,家家戶戶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種子,培育青苗。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戶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