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建築結構多采用木構密肋式平房、土構拱及穹窿頂,其中民居多為木構密肋式平房,清真寺、大巴雜多采用木構多柱大廳式或土構穹隆頂。佈局為院落式,總體無明確軸線,自由靈活。建築裝飾題材以植物、幾何圖案為主,紋樣以線為主,線條流暢,佈局均勻。建築色調大多為材料原色。
由於新疆雨水少,居住點一般分佈在有地下水的綠洲。一般就地取材用土坯修造平頂住宅,以土坯外牆和木架、密肋相結合的結構,依地形組合為院落式住宅。在佈局上,院子周圍以平房和樓房相穿插。建築空間開敞,形體錯落,靈活多變。由於大陸性氣候非常
特點:建築結構多采用木構密肋式平房、土構拱及穹窿頂,其中民居多為木構密肋式平房,清真寺、大巴雜多采用木構多柱大廳式或土構穹隆頂。佈局為院落式,總體無明確軸線,自由靈活。建築裝飾題材以植物、幾何圖案為主,紋樣以線為主,線條流暢,佈局均勻。建築色調大多為材料原色。
由於新疆雨水少,居住點一般分佈在有地下水的綠洲。一般就地取材用土坯修造平頂住宅,以土坯外牆和木架、密肋相結合的結構,依地形組合為院落式住宅。在佈局上,院子周圍以平房和樓房相穿插。建築空間開敞,形體錯落,靈活多變。由於大陸性氣候非常
人類自古以來,從最先開始生活在洞穴裡,到現在住在各式各樣的建築中。但生活在鋼筋水泥的房子裡太久的話,就會覺得具有原始味道的木屋非常的自然獨特。基諾族聚居的地方,森林密佈,所以他們的建築材料以樹木為主。現在我們就從建築上來了解基諾族文化吧。
基諾族主要聚居在雲南西雙版納中部,景洪以東、勵養與勵侖之間的基諾山一帶。這裡原始森林密佈,雨量充沛,屬熱帶、亞熱帶氣候。直到20世紀50年代,基諾族社會還處於父系大家族向農村公社過渡階段,土地歸大家族或村社所有,分配給各個小家庭耕種。
龍帕寨的大房子居住形式,集中反映了父系大家族的特徵。基諾語“龍帕”意為“住在山石頭陡坡的人”。據1963年調查,全村都是基諾族,共67戶,221人。全寨共4個姓,分別住處在10座大房子裡。龍帕寨的大房子皆幹欄式建築,呈長方形,兩頭對開門。梁、柱為木結構,四壁用竹篾圍起,房頂用茅草排鋪蓋。室內無窗,白天光線很暗。每樑柱間均以子母扣咬緊,不用釘子。房架與茅草間用藤條繫緊纏牢。
以龍帕寨阿扯繞家長子且的大房子為例,這個房子長28米,寬16米,高7米左右,由八根柱子搭成房子的主要骨架,兩頭對開門的左側都沒有木製的七至八級樓梯。進屋穿過大門是一橫寬約2米的長方形客房。過客房就是大房子的正廳,中間有木楞鑲邊的長13.2米、寬1.14米的大房子內各戶的火塘,全是用三塊石頭鼎足立起。
每戶的火塘對著自己小家庭的臥室。大房子的右邊最末一間固定為家長住房。客房的右端專門隔有宗教房,房內四周掛著該房內成員獵獲到的動物頭架、牙齒,平時任何人不能進入。各種小戶的倉房增均蓋在大房子周圍,每一小戶有一倉房,呈方形。各小家庭平時各有煮食,只有年節或打來野獸時,才燃起大家族的總火塘,一起共食。
隨著私有制的出現和個體家庭經濟能力的增強,個人家庭的民居開始出現。這種民居仍是幹欄式建築,從平面佈局看與傳統大房子相同,只是面積綋小,火塘數目減少。中央通道改為全家人起居、煮食的堂屋。
中阿結合型清真寺
建築是一個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它能呈現出這個民族的思想精髓與精神面貌。回族是我國分佈最廣的少數民族之一,大家較為熟知的回族清真寺就是最能反映回族的民族特色的建築。回族清真寺的裝飾藝術,不僅反映了回族文化特有的精神意韻,而且表現了不同時代的清真寺的精神風貌,記載著伊斯蘭教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融合與發展的歷史。而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清真寺,正是中西文化結合的產物。並具有以下特點:一、建築工藝的中阿結合性。即將伊斯蘭的裝飾風格與中國傳統建築手法相融匯,通常採用白、藍、綠等冷色佈置大殿,體現了穆斯林喜歡的審美心態。在重點裝飾的天棚聖龕飾以彩畫和金色花卉等圖案,還嵌磚雕、掛金匾。在大殿以外的地方,或精雕細刻、或雕樑畫棟、或置以香爐、屏風,使寺院充滿富麗堂皇的氣氛。還採用博古圖案、梅竹圖案、吉祥動物圖案或阿拉伯文字作裝飾,使寺院既富麗堂皇,又具有莊嚴神聖的宗教氣氛。二、佈局的完整性。即多采用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形制。其建築以一定的中軸線排列,具有完整的空間。其間每一院都有獨特的功能和藝術特色,又井然有序,展示了一個完整的建築藝術風格。三、堅持伊斯蘭教的基本原則,突出表現了清真寺的宗教特點。如寺內的聖翁皆背向正西的麥加克爾白、大殿內不設偶像、不搞偶像崇拜、寺內皆設禮拜大殿、沐浴室等。明顯區別於其它宗教建築。四、寺院園林化。我國回族清真寺內,往往小橋流水,山石疊翠,遍植樹木花草,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情趣,使人在崇敬之餘,產生親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