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出現是在2019年,即2019年7月2日下午4時40分(北京時間2019年7月3日4時40分)。日全食是常見的天文現象,每3年出現兩次。
日全食是日食的一種,即在地球上的部分地點太陽光被月亮全部遮住的天文現象。日全食分為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圓五個階段。由於月球比地球小,所以只有在月球本影中的人們才能看到日全食。日全食發生時隨著月球遮擋住太陽輻射,大氣層高處的電離層也會發生一些相應變化。
上一次出現是在2019年,即2019年7月2日下午4時40分(北京時間2019年7月3日4時40分)。日全食是常見的天文現象,每3年出現兩次。
日全食是日食的一種,即在地球上的部分地點太陽光被月亮全部遮住的天文現象。日全食分為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圓五個階段。由於月球比地球小,所以只有在月球本影中的人們才能看到日全食。日全食發生時隨著月球遮擋住太陽輻射,大氣層高處的電離層也會發生一些相應變化。
厄爾尼諾現象的發展沒有準確的週期性,通常2至7年間發生一次,從1860年有記錄以來已經發生了40多次厄爾尼諾現象,1950年以來共發生了16次:分別在1951年、1953年、1957年、1962年、1965年、1969年、1972年、1976年、1982至1983年、1986至1987年、1991至1992年、1993年、1994至1995年、1997至1998年、2002年和2009年。
中秋國慶同天本世紀僅4次 上一次中秋國慶重合是哪一年
2020國慶中秋同一天,天文專家表示,中秋節和國慶節同時出現在10月1日這一天,在21世紀僅發生4次,比較罕見。上一次是2001年,另外兩次分別是2031年和2077年。
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解釋說,我國目前同時使用公曆(陽曆)和夏曆(農曆)兩種曆法。在陽曆中,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為1個迴歸年,平年365天,閏年366天。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既考慮到與太陽直接相關的陽曆迴歸年,又考慮到與月亮位相變化的朔望月。1個朔望月平均為29.5306天,積12個朔望月為354天或355天,與迴歸年相差11天左右,3年累計超過1個月。
為了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古人採用“置閏”的方法,即在有的農曆年份安排13個月,有兩個一樣的月份。
庚子鼠年為閏年,增加了一個“閏四月”。受“閏四月”影響,自此以後,庚子鼠年內的農曆節日,如中秋節等,在陽曆中的對應日期相較去年來說,都將向後推遲18天。
己亥豬年的中秋節對應的陽曆日期是2019年9月13日,因此,庚子鼠年的中秋節對應的陽曆日期自然就落到2020年10月1日。
上一次中秋國慶重合是哪一年?
2001年。
中秋節和國慶節是同一天大約19年出現一次,下一次中秋節與國慶節在同一天是2020年,再下一次是2031年,而上一次是2001年,再上一次是1982年。因為中秋節是按農曆來算的,而國慶節是按是陽曆來算的,且陽曆與陰曆月份的天數不相同的原因。
陰曆中每月的天數,是根據月亮運動週期來確立的,實際上每月的平均天數是29.5306日,如果乘以12,一年只有354.3672天;而地球繞著太陽公轉一個週期(迴歸年、陽曆年)是365.2422天,這樣陰曆年1年的實際天數比陽曆年少了10.875天,差不多是11天,19年就少了209天。
209天除以30是6.9666,也就是說,在19年中,陰曆年比陽曆年少了差不多7個月的時間。為使農曆和陽曆相差不太多,就必須把這7個月補上。
中國的農曆實際上是一種典型的陰陽曆,是兼顧月亮繞地球的運動週期和地球繞太陽的運動週期而制定的,是陰曆與陽曆相結合的歷法,為了補上這7個月時間,人們採取在農曆設定閏月的方法,十九年七閏,即在農曆十九年中,12個為平年,每1平年12個月;再加7個閏年(分別為第3、5、8、11、14、17、19年),每1閏年有13個月。
這樣,19個陽曆年的日數和19個農曆年的日數差不多相等,因此,每逢19或19倍數生辰的時候,陽曆生日和陰曆生日就有機會在同一天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