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明代的服飾

明代服飾曳撒道袍貼裡有什麼區別

  三者共同點都為交領大襟右衽。

  曳撒和貼裡前衣片均為上下分裁,下幅做褶子,二者不同點主要是:

  1·曳撒後衣片為上下通裁不斷且無褶,貼裡後衣片同前片。

  2·曳撒前衣片下幅褶子不連貫,中間有一塊“馬面”無褶,貼裡下幅為連貫的褶子。

  3·曳撒兩側有突出於外的“擺”,貼裡則為前衣片左側接“擺”自左開衩內縫綴在後衣片上。

  道袍上下通裁無褶子,前衣片左右兩側各接“擺”自兩側開衩處內縫綴在後衣片上。

  曳撒、貼裡為元代蒙古源流,和道袍不是一個體系的服飾,不適宜對比。

明代的服飾

  公元1368年,明朝建國。為重新振興中國社會,明朝政府採取了上承周漢,下取唐宋的治國方針,對整頓和恢復禮儀極其重視,並根據漢族傳統重新規定了服飾制度。在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發展的前提之下,明代的服飾面貌儀態端莊,氣度宏美,成為中國近世紀服飾藝術的典範。

  明代官服上最有特色的裝飾就是補子。所謂補子,就是在官服的胸前和後背補上一塊表示職別和官階的標誌性圖案,補子一般長34釐米,寬36.5釐米,上面織有禽獸兩種圖案:文官一品用仙鶴,二品用錦雞,三品用孔雀,四品用雲雁,五品用白鷳,六品用鷺鷥,七品用鸂鶒,八品用黃鸝,九品用鵪鶉,雜職用練鵲;武官一品二品用獅子,三品四品用虎豹,五品用熊羆,六品七品用彪,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馬。

  12 / 2 頁下一頁

中國特有的服飾“旗袍”

  清代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風行於本世紀20年代的旗袍,脫胎於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無專業服裝研究中心,服裝式樣的變化以千家萬戶,在時代風尚的影響下不斷變化。

  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矮,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脛而走,全國效仿,幾乎成為20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它的發展,其中如交際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創辦的雲裳時裝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準服裝,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


清朝傳統服飾

  清朝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時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也是在進入中國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乾隆帝亦屬好大喜功、浮慕好名之君,但他能清楚意識到,是承襲一套己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沾理論,而不必是外觀形式,方能傳國長久。乾隆朝制定詳細的冠服制度,並圖示說明,以後子孫也能 ...

中國傳統服飾--旗袍

  清代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 ...

彝族服飾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飾差異大,服飾區別近百種,琳琅滿目,各具特色。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繡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除小涼山的彝族穿裙子外,雲南其他地區的彝婦女都穿長褲,許多支系的女子長褲腳上還繡有精緻的花邊,已婚婦女的衣襟袖口、領口也都繡有精美多采的花邊,尤其是圍腰上的刺繡更是光 ...

泉州民俗文化 服飾民俗

  女性服裝   西方一位著名的服飾大師曾經說過,服裝反映人的型別和時代精神;這句話對我們談論泉州人的服飾民俗文化,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服飾反映人的型別,表現在許多方面,如尊卑之別、貧富之別、職業之別等等,其中之一即為男女之別。有一位明代人叫康太和,在舉第貴顯前,因家貧而內穿其婦之褲子。遊學永春時,館東 ...

西安:明代“萬壽寺塔”搖搖欲墜

     2012年11月27日,西安市東郊韓森寨西光中學南校區,操場上的明代“萬壽寺塔”搖搖欲墜。   這座萬壽寺塔最初興建於明朝萬曆年間,距今四百多年,當時香火頗旺的萬壽寺現早已不復存在,獨存此塔。萬壽寺塔為樓閣式磚塔,塔身通高22米,共六層,每層六面,平面為六角形的樓閣式磚塔;萬壽寺塔身第一層塔簷下部有 ...

莆田明代石塔雁陣塔重建 20名老人當義工

     屹立在莆田涵江區雁陣山上的明代石塔雁陣塔,百年來為往來的航船照明護航。抗戰年代,由於目標明顯,石塔被炸燬。從此,重建雁陣塔成為涵江鰲山村幾代人的心願。幾年前,村裡20位老人成立建塔理事會,他們籌款集資,去年終於把建塔提上日程。時隔一年,新塔即將完工,可老人們卻有可能背上鉅債。   ·   沿著彎曲的 ...

漳州南靖現明代摩天輪

     說到摩天輪,大家一定不陌生。資料記載,世界上最早的摩天輪是在1893年,由美國人喬治·法利士發明的。而在漳州市南靖縣金山鎮安後村,也有一座經歷了近200年滄桑的“摩天輪”。這個被當地人稱為 “木質旋轉式鞦韆”的古代大型“摩天輪”,誕生於明末清初。坐在鞦韆上,乘蕩者可以體驗到現代摩天輪的感覺,是當地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