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明朝中後期怎麼劃分

明朝中後期怎麼劃分

  明朝中後期的劃分以萬曆新政變法失敗、張居正去世為分界點。

  明朝前期:洪武年間到宣德年間,即1368年到1435年,此時的明朝國富民強。

  明朝中期:正統年間到嘉靖年間,即1436年到1566年,此時明朝國力已逐漸衰敗,君臣開始粉飾太平。

  明朝後期:隆慶年間到永曆年間,即1567年到1661年,明朝內憂外患,官宦相爭,風波不斷,危機重重之中,帝國不得不面對滅亡的結局。

明朝中後期商業發展的特點

  明代中後期商業發展水平很高 ,但從商業功能的角度出發 :

  1、為擴大再生產服務的商業還相當有限 。

  2、為簡單再生產或生活消費服務的商業仍是商業形態的主體。

  3、商業在實現資源配置、協助完成生產過程等方面的作用相對弱化。

明朝地理州府縣的劃分資料

  明朝地理州府縣的劃分資料介紹如下:

  1、明初曾沿襲元朝的行省制,太祖洪武九年即1376年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承宣布政使司下設府和直隸州,府以下有縣和屬州,各州以下有縣,形成一個省府州縣四級制與省州縣三級制並存的大體格局,明初設定的都指揮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其“三司”三分各省軍政司法權力的體系後逐漸被巡撫制度接掌,巡撫常常成為各省權力統一的最高長官;

  2、明代在全國設十五個省級單位,布政使司以下改元朝的路為府成為主要的二級行政區劃,但是同時又有直屬於省的直隸州,


二十四節氣的劃分

  有人認為二十四節氣從屬農曆,其實,它是根據陽曆劃定的。即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劃分為24個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黃道分成24個等份,每等份各佔黃經15°。由於太陽透過每等份所需的時間幾乎相等,二十四節氣的公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後,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並有兩句口訣:   ...

二十四節氣的來源及劃分

  二十四節氣的來源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執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 ...

北京懷柔發現古崖居 明朝嘉靖年以前形成

     近日,懷柔區九渡河鎮二道關村有4處古崖居被村民發現。其中一間石屋面積不大,但石床、灶臺、煙道、石臺等生活設施齊全。   據悉,懷柔區文物部門將於近期實地勘察這些古崖居。      古崖居周邊配套設施十分齊備   新發現的古崖居位於二道關村鱗龍山自然風景區內西側、古寺溝西北坡的半山腰峭壁上,距公路約兩 ...

明朝傳統服飾

  朱元璋統一天下,明代開始整體上大致恢復漢人衣冠,從唐代吸收了胡人習慣以後,發展出的漢人衣冠。明代的男裝,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寬大長衣,頭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頭巾。這個時候出現了一種六瓣、八瓣布片縫合的小帽,看起來很像剖成半邊的西瓜。本來是僕役所戴的,但是因為戴起來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來。這 ...

明朝服飾文化

  朱元璋統一天下,明代開始整體上大致恢復漢人衣冠,從唐代吸收了胡人習慣以後,發展出的漢人衣冠。   明代的男裝,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寬大長衣,頭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頭巾。   這個時候出現了一種六瓣、八瓣布片縫合的小帽,看起來很像剖成半邊的西瓜。本來是僕役所戴的,但是因為戴起來很方便,所以就普遍 ...

明中都皇城:明朝第一座都城

  位於安徽鳳陽西北區的明中都皇故城,是一座歷經600多年風雨滄桑的古城遺址,無論是中國建築史上還是在中國歷史程序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明中都皇故城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營造的明王朝第一座都城,被譽為“東方巴比倫”。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次年九月詔以臨濠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賜名鳳陽。 ...

明朝·李時珍】從“閒書”獲啟發,讀“活”書

     李時珍造像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對眾多人來說,讀什麼樣的書和怎樣讀書,只要能發己之新思,致思如泉湧之“源頭活水”,就沒辜負自己的頭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