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舉考試規定只從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命題,不許考生髮揮個人見解,以達到嚴格控制士人思想的目的。
科舉,科舉制、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但後期從內容到形式嚴重
明朝科舉考試規定只從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命題,不許考生髮揮個人見解,以達到嚴格控制士人思想的目的。
科舉,科舉制、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但後期從內容到形式嚴重
明代的科舉考試,分鄉試、會試和殿試三級進行。鄉試由布政使司主持,會試由禮部主持。凡考中進士的,統統被任命為官員。一般來說,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二三甲考選為庶吉士,也都是翰林院官,其他或授給事、御史、主事,或授府推官、知州、知縣等。未考中的舉人,只授小京官或外地教職。明代鄉試、會試頭場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決於八股文的優劣。所以,一般讀書人往往把畢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措詞要用古人語氣,即所謂代聖賢立言,格式也很死。結構有一定程式,字數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對偶。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經義演變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極大,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是維護封建專制治的工具,同進也把科舉考試製度本身引向絕路。
明清時期,考試的內容和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考試只許在四書和五經內命題,考生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叫做八股文。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經義演變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極大,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是維護封建專制治的工具,同進也把科舉考試製度本身引向絕路。
明朝科舉考試的特點是:形式複雜、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