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昔孟母擇鄰處與誰有關

昔孟母擇鄰處與誰有關

  昔孟母擇鄰處與孟子有關。出自典故《孟母三遷》。孟母三遷,漢語成語,拼音是mèngmǔsānqiān,即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出自《孟子題辭》。

  《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另外三本為《大學》《中庸》《論語》)。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最早見於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

昔孟母擇鄰處的意思是什麼

  “昔孟母,擇鄰處”的意思是: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

  這句話出自王應麟的《三字經》。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瞭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關於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的來源與誰有關

  關於清明節的來歷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

  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清明節的來源與誰有關

  清明節的來源與介子推有關。春秋時晉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餓,隨臣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為重耳煮湯,重耳得知後感激涕零。晉文公即位後封賞群臣時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則不慕名利隱居綿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燒綿山以尋找,事後卻發現介子推揹著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並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當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登山祭奠,柳樹竟然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以寒食後一天為清明。

  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清明節已經超出節氣的意義,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掃墓源自商朝,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到唐朝才開始盛行,並相傳至今。從唐朝開始,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頭百姓,都要在這一節日祭拜先人亡魂。掃墓時首先要整修墳墓,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

  這種儀式,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亡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古人認為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後代的興衰禍福有著密切聯絡,所以培墓是極為重要的祭奠儀式。


冬至吃餃子有關

  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醫聖張仲景首創。餃子由餛飩演變而來。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元代、明代稱為“扁食”;清朝則稱為“餃子”。   三國時期,餃子已經成為一種 ...

雞肋的典故有關

  楊修,出生於175年,死於219年,字德祖,司隸部弘農郡華陰(今陝西華陰)人,太尉楊彪之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文學家。楊修為人恭敬,學問淵博,極聰慧,建安年間他被推選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後改任丞相府倉曹屬主簿。史載: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   雞肋之事:楊修好學,有俊才,為丞相曹操主簿,用 ...

韋編三絕有關

  1、韋編三絕與孔子有關。“韋編三絕”是孔子勤讀《易》書的一則典故。   2、子為讀《易》而翻斷了多次牛皮帶子的簡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3、出處。《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4、“韋”是熟牛皮;“韋編”指用牛皮繩編連起 ...

雞鳴狗盜有關

  1、雞鳴狗盜與孟嘗君有關,雞鳴狗盜故事源自於孟嘗君的一個門客。   2、雞鳴狗盜,學雄雞啼叫,裝狗進行盜竊。成語故事源自孟嘗君的一個門客“學雞啼叫,騙開城門”。後多用作貶義,比喻那些既無真才實學,也無堂皇風度,只不過略有低下本領的人。也指微不足道的本領或偷偷摸摸的行為。   3、成語典故:   《史記·孟 ...

穀雨節氣的由來有關 穀雨節氣有什麼特點

  穀雨節氣是春天和夏天交界的一個節氣,也就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而這個節氣對應的農忙活動也非常多,這時候地裡的春苗已經是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了,那麼大家知道穀雨節氣的由來與誰有關呢?關於穀雨節氣的內容,下面跟隨本欄目一起了解下吧。   穀雨節氣的由來與誰有關   穀雨節氣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過了穀雨就到了夏天 ...

王維合稱王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現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遊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 ...

善教子斷機嶽刺字

  此句的意思是:昔日的賢良母親都善於教育兒子。其中有孟子的母親斷織紗機教育兒子不要半途而廢,還有岳飛的母親為兒子刺字要求其精忠報國。此句出自宋代王應麟的《三字經》,這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