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春分趣話

春分趣話

  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這一被稱之為“中國習俗”的玩藝兒,何以成為“世界遊戲”,目前尚難考證。不過其玩法確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

  春分這一天為什麼雞蛋容易豎起來?雖然說法頗多,但其中的科學道理真不少。首先,春分是南北半球晝夜都一樣長的日子,呈66.5度傾斜的地球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處於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有利於豎蛋。其次,春分正值春季的中間,不冷不熱,花紅草綠,人心舒暢,思維敏捷,動作利索,易於豎蛋成功。更重要的是,雞蛋的表面高低不平,有許多突起的“小山”。“山”高0.03毫米左右,山峰之間的距離在0.5~0.8毫米之間。根據三點構成一個三角形和決定一個平面的道理,只要找到三個“小山”和由這三個“小山”構成的三角形,並使雞蛋的重心線透過這個三角形,那麼這個雞蛋就能豎立起來了。此外,最好要選擇生下後4~5天的雞蛋,這是因為此時雞蛋的蛋黃素帶鬆弛,蛋黃下沉,雞蛋重心下降,有利於雞蛋的豎立。

  豎立雞蛋不僅有許多科學道理,而且還包含很多豐富深邃的哲學思想。義大利著名航海家哥倫布橫渡茫茫大西洋,發現了美洲新大陸,有人對其發現不以為然,甚至譏其為“純屬偶然”。在一次慶功大會上,哥倫布提議宴會上的先生女士小姐嘗試一下,能不能把桌上的雞蛋豎立起來,結果沒有一個成功。哥倫布說,現在看我表演。他把雞蛋磕下去,雞蛋殼破了,蛋也就豎立起來了。然後他說,這就是我的發現,的確十分容易,但是,為什麼你們不會?

  雞蛋勻稱光滑的曲線是它難以豎立起來的原因,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達芬奇,曾經廢寢忘食兩年多,天天練畫蛋曲線,這為他後來成功地塑造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國民間把臉龐稱為“臉蛋”,並以蛋形作為臉龐美麗與否的標準,充分說明了我國人民高超的美學鑑賞水平和蛋形的美學屬性。可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一直找不到蛋形曲線的數學表示式,就連數學家也只能憑藉直尺和圓規來近似作出蛋曲線。難怪畫了成千上萬個蛋圓的畫家也說,沒有兩個是一模一樣的。直到現代,數學家才找到下列蛋曲線的數學方程:x^2/a^2 + y^2/(ky+b)^2 = 1,其中|k|<1,終於解開了蛋曲線作圖這個困惑幾代人的難題。今天,造型為蛋形的汽車、飛艇、橋樑、隧道、體育館、音樂廳和其他建築物,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它們完善地實現了科學與文化、科學與藝術、科學與美學的結合。

民間謎語中的粽子趣話

  初夏五月,正值榴紅梔芳,微微夏風又送來端午粽香。“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一首民間童謠也唱出了我國人民端午佳節吃粽子的傳統食俗。

  據史料記載,粽子最早出現在屈原去世後幾百年的東漢,至晉代時粽子被稱為角黍,又名角粽。這是因為古人以蘆葉、竹葉包裹黍米,做成尖角之狀,故曰之角黍。尖角突出是粽子最有個性的外表特徵,因此有一條謎語就直觀地描述粽子“三角四楞長,珍珠裡面藏,要吃珍珠肉,解帶脫衣裳。”寫得比較通俗。

  追溯吃粽子食俗,比較普遍的吃法是為了紀念屈原。初時楚人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年,長沙歐回見人自稱三閭大夫,謂回曰:‘見祭甚善,常苦蛟龍所竊,可以菰葉塞上,以採絲約縛之,二物蛟龍所畏。’”(南朝吳均《續齊諧記》)包粽子是祭弔屈原,而屈原故里的湖北秭歸百姓也編傳了粽子謎歌,借物喻人,用一語雙關的手法寄託了對愛國詩人的同情與敬仰,謎歌唱道:“有稜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清貧,半世煎熬。”這是民間謎語中託物言志的一例成功之作。

  民間謎語的創作手法常富於變化,或擬人或比喻或諧音,有的白描,卻又自成故事,如:

  “珍珠玉粒女,嫁了窮夫竹葉郎,……今晚投河吊頸死,明朝解去入衙門。”

  這裡便綜合採用了擬人,比喻,諧音三手法。把粽葉擬成竹葉郎,而將粽米擬成珍珠玉女,把下鍋入水戲喻成投河自殺,把繩線捆紮竟曲解為吊頸,也只有爽直聰明、思維不受限制的民間謎人想象得出。“衙門”又諧音成“牙門”,機關暗藏,而整個謎面自成一體,像個小故事,編排了一出千金女愛富棄貧最終被譴責嘲弄的諷刺喜劇。這種巧妙的文字遊戲真是雋永極之,誰說民間謎人沒有一點藝術細胞呢?

  民間謎語也常模仿第一人稱口氣編寫,這種擬人之法具有特有的隱趣,耐人尋味。如:“我在深山坳裡坳,相公請我去看潮,我向娘子討把米,娘子反手縛我腰。”謎中“我的悲慘遭遇”更讓人發笑。

  我國漢族地區流行吃粽習俗,許多少數民族受此影響,也形成這一食俗。這在各地民間謎語中也有所反映。苗族人民就傳唱著這樣一條粽子謎:“生在青山青朵朵,爬巖爬坎去找我,找到回家吃飽飯,拿棵草草拴住我。”這條謎語和漢族“我在深山坳裡坳……”這一粽子謎不謀而合,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祖國中華民族的大家族裡,民族間相互文化傳遞交流也便體現在謎語方寸之中。

  “蘆窩裡有隻小白狗,戳一槍,吃一口,”當你在品嚐粽子的時候,回味一下趣意盎然的粽子謎語,或許會帶給你一份快樂。

“口笛”趣話

  相比起琵琶、古箏這些聞名中外、人人皆知的古老樂器,口笛似乎就顯得極為沒落了。其實在新石器時代的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創造了口笛,但在漫漫歲月中,口笛曾一度失傳,並從音樂王國中銷聲匿跡。到20世紀70年代,又由俞遜發先生根據考古資料將它復活,並提高到較完美的程度。

  專業用的口笛,管徑為1釐米,吹孔直徑為0.8釐米。壁厚為0.2釐米。右面橫開兩個小孔,左面橫開一個小孔。整個口笛,形狀小巧,可以藏於掌心。構造也簡單。但它的振動方式卻十分複雜,據文獻記載,其拱宸管可以演奏84個調,今天人們一般用來模仿各種鳥鳴。看來口笛貌不驚人,卻技驚四座。在它嬌小的身軀裡竟有如此魔力,於是有人把它稱為最高音笛。

  正因如此,口笛富於獨特的音樂魅力。家喻戶曉的口笛曲《苗嶺的早晨》展現了清晨各種鳥兒競相爭鳴的喜人場面。口笛與交響樂團的合作令聽眾大開眼界,口笛演奏家自信的表演,伴奏者賣力的加盟,勾勒出一幅極為和諧的音樂圖案,充分展示了民族管樂的無窮魅力,標誌著中西音樂合作的成熟。

  但要成功地駕馭口笛卻非易事,誇張一點說:演奏口笛是向人類的極限發起挑戰。口笛的演奏技巧主要是指法和氣息的運用,要把它演奏成像樣的音樂需要極好的音準概念和極強的運氣能力,否則吹出來的只是噪聲。口笛演奏者可以說都是“帶師學藝”,首先得是一名優秀的竹笛演奏家,才能登堂入室。但並非所有的竹笛演奏者都能自如地吹奏口笛,其演奏難度是顯而易見的。

  有關口笛的歷史資料流傳較少,需要今天的人們努力去發掘、整理並再創造,尤其是需要年青一代的演奏家付出畢生的精力與智慧去探索和研究,才能再現口笛燦爛的古代文明,重塑它今日的輝煌,確保它在未來歲月中長盛不衰。


春分養生 四要點四禁忌

  今天(3月20日)迎來春分節氣,春分過後,氣候變化大,雨水增多,天氣轉暖,在此期間養生需要注意什麼呢?   春分養生四要點   1、乍暖還寒,春捂秋凍。   天氣乍暖還寒,氣候多變,溫差較大,人們常常不能適應這種變化,氣溫回升即減衣,而氣溫忽降,衣服還未加上,這樣易使陽氣受遏,妨礙肝的疏洩,亦易患上感冒、 ...

太陽與陽曆--分至點(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黃道——黃道和赤道OO'相交於M和N兩點,m叫春分點,n叫秋分點,E叫夏至點,E'叫冬至點。   黃道和赤道在天球上相距180°的兩個交點,稱為二分點。太陽沿黃道從天赤道以南向北透過天赤道的那一點,稱為春分點(M);與春分點相對的另一點,稱為秋分點(N)。黃道上與二分點相距90°的兩點,稱 ...

春分節氣簡介

  名稱簡介   Vernal Equinox   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後(20日~22日)交節,農曆日期不固定,這時太陽到達黃經0°。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另《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 ...

春分如何養生

  節氣:春分每年的3月19日~22日中的一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一個“分”字道出了晝夜、寒暑的界限。這時太陽黃經為0度,太陽的位置在赤道上方。農曆書中記載“鬥指壬為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為春分。”   春分日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南北 ...

春分飲食

  春分節氣時人體血液也正處於旺盛時期,激素水平也處於相對高峰期,此時易發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壓、月經失調、痔瘡及過敏性疾病等。膳食總的原則要禁忌大熱、大寒的飲食,保持寒熱均衡。這段時期也不適飲用過肥膩的湯品。[1]   燕窩燉冰糖(1人分量)   材料:燕窩10克、冰糖15克。   做法:先用溫水浸泡燕窩,待 ...

春分祭日

  在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禮記》:“祭日於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此俗歷代相傳。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日壇坐落在北京朝陽門外東南日壇路東,又叫朝日壇,它是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陽)的地方。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 ...

春分有哪些天文現象

  在時間週期上是指太陽位於黃經 0°和15°度之間的位置,大約是3月19日至4月5日之間。但在實際上通常特指太陽真正位於黃經0°的那天:3月19日~3月22日。   地球上現象   春分時,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此後太陽直射點繼續北移,故春分也稱升分。   春分時,從理論上來說,全球晝夜等長(參見晨昏蒙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