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的諧音“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過春節吃餃子意味著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有些地方還會把一元、五角、一角的硬幣包在餃子裡面,意為在新的一年裡財源滾滾、好運不斷。
餃子的諧音“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過春節吃餃子意味著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有些地方還會把一元、五角、一角的硬幣包在餃子裡面,意為在新的一年裡財源滾滾、好運不斷。
過年吃餃子,究其原因: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意。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來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而且在包餃子的時候,人們常常將糖、花生、棗和栗子或者硬幣包進餃子裡。誰吃到,則在新的一年裡心想事成、事事如意。
餃子起源: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1、相傳餃子是中國東漢南陽醫聖張仲景發明的,當時餃子是藥用,張仲景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據文獻記載,春節時候吃餃子這種習俗至遲在明代已經出現。
2、到了清代,這種習俗已經非常廣泛,已經把它固定下來。這種習俗和中國古代的計時法有關係,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來記錄每一天的時間。就把每一天分為十二個時段,子時就相當於今天半夜二十三點到一點這個時間,那麼到了每年的年底,年三十的時候,那麼這就不僅是新舊兩天的更替,而是新舊歲的更替,中國人管它叫“交子”。
3、中國人非常注意界限,尤其是辭舊迎新這個界限,餃子和這個“交子”正好是諧音,而且餃子還有那麼豐富的寓意吉祥的文化涵義,所以北方中國人才慢慢形成,在春節、在大年初 一、在交子這個時刻,吃餃子這麼個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