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春節拜年的由來習俗和禮節介紹

春節拜年的由來習俗和禮節介紹

  1、走親戚

  2、禮節性的拜訪

  3、感謝性的拜訪

  4、串門式的拜訪

  5、電話或資訊拜年要主動自我介紹你是誰?不要讓對方猜測,那樣是不禮貌的。

  6、登門拜訪,按動門鈴後,要在對講窗裡自報姓名。

  7、進門後對主人家的客人點頭微笑致意問候,對起立的客人寒暄後要讓人家坐下。

  8、如果沒有必要的話,不要長時間坐聊,當又來客人時要起立致意並示意告辭,這叫“前客讓後客”。

  9、當主人送其他客人時,你只起立示意,沒必要跟著主人也送行,這叫“客不送客”。

  10、如果你不是打算長坐或想喝茶的話,要謝絕泡茶。如果主人已為你泡茶,你一定要至少喝完第二遍充水。

  11、如果不是主人自願邀請,不要好奇探望主人家臥室及翻閱書架。

  12、當你走出主人家時要主動謝絕主人的再送行。

  13、當你的客人告辭時請你把客送下樓,時間允許的話目送客人走出院大門或上車,這叫“行注目禮”。如果是晚上應為客人開樓梯間照明燈。切記:客人離開你住宅樓前,一定小心輕輕的把門帶上。無論是你的人為還是風力的作用使得門發生撞擊聲音,都是讓客人鬱悶的,甚至帶來驅客的誤會。

  14、多一些微笑、多一些祝福、多一些寬容、多一些寬慰、多一些開心愉快的話題。

下元節由來習俗和傳說

    下元節簡介:

  農曆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丶“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中華風俗志》也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宋吳自牧《夢粱錄》:“(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又河北《宣化縣新志》:“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齋者。”此外,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還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於道教用爐煉丹

  下元節由來和傳說:

  農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節”。此時,正值農村收穫季節,武進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糰子,包素菜餡心,蒸熟後在大門外“齋天”。又,舊時俗諺雲:“十月半,牽礱糰子齋三官”。原來道教謂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門外均豎天杆,杆上掛黃旗,旗上寫著“天地水府”、“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消災降福”等字樣;晚上,杆頂掛三盞天燈,做糰子需三官。民國以後,此俗漸廢,惟民間將祭亡、燒庫等儀式提前在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時舉行。農曆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中華風俗志》也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宋吳自牧《夢粱錄》:“(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又河北《宣化縣新志》:“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齋者。”此外,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還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於道教用爐煉丹。

    下元節習俗:

  1、焚“金銀包”等祭拜祖先亡靈的活動:民間折紅綠紙為仙衣,折錫箔為銀錠,裝入白紙糊的袋中,正面寫“謹言冥寶一封、綵衣一身上獻某某受納”,下書“子孫某某百拜”,背面寫“某年、某月、某日謹封”,俗稱“金銀包”,叩拜後焚化。除此以外,還有其它常見的祭拜祖先活動。2、道教專門場所的有關活動:這一天,道觀做道場,為民眾解厄除困,民眾前往道觀觀祭,並在道觀中拜祭下元水官和祖先。3、祭禹:水官大帝禹的誕辰日,各地禹廟等大禹紀念場所常有祭祀活動。4、做餈粑等食俗:這一天,人們在家中做餈粑並贈送親友,蒸麻腐包子等。5、家中拜祭下元水官:每逢下元節來臨,水官下降凡間巡查人間善惡,為人們解除災難。家家戶戶張燈三夜,在正廳上掛著一對提燈,並在燈下供奉魚肉水果等。6、“水色”等戶外活動:水,和“水官”有關,色,色彩豐富。一般是扎綵船,在河中巡遊。水色由此得名。

  上元祈福:民間將自然界分成三界,即天界、地界和水界,並予人格化。因此稱為天官、地官和水官合稱三官大帝正月十五上元為天官大帝生日。天官的主責是賜福,所以,民間在清晨備牲醴祭拜天官大帝,祈求賜福,信徒中以漳籍移民最為虔誠。

  元宵祭祖:上元節吃元宵可能始自宋代,不過當時稱做浮圓子,到明朝才改稱元宵每家做元宵、煮元宵。古時為年頭佳兆,吃湯圓以象徵家福。元宵煮好後先敬祖先,然後闔家團聚,吃元宵,已是團圓幸福。

  農曆的每年十月十五為漢民族的傳統節日,下元節。又叫下元誕、下元水官節等。這一節日嚴格來說是一個道教節日,來源於道教所謂上元、中元、下元“三元”的說法。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三官大帝又被分別對應於堯、舜、禹,所以,下元水官也就是因治水而聞名的大禹王。

  上元節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正月十五元宵節,中元節就是七月十五民間所謂的“鬼節”,而下元節被人們遺忘的比較久了,相關的民間風俗基本已經消失。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中所說的“官”,其含義並非“官員”的“官”,而有“宇宙構成元素”這樣的意思。道教認為:三元之氣生成人倫,並滋養萬物。有分析認為,中國道教主要產生在中國農業文明發達地區,所以,中國道教一向認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萬物,水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這就是說,由於中國農業文明注重地水兩元素對人類萬物的重要作用,故而在中國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蘊涵著以地為中心去觀察世界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及其“方法論”。按照道教這種世界觀,道教習慣將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稱之為“上元節”;下半年的地官節段的七月十五,則叫做“中元節”;由於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則是“下元節”。這上、中、下三元,則組構出了道教對世界的三元一體系統認識

春節的民間習俗和傳統活動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的開始,或稱元旦。這是一年中的第一天,故又稱元日、元辰、端日。近代使用公曆後,將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新年,定為元旦,而稱農曆的正月初一為春節。春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但是春節不僅是一天,而是若干時日,一般都到初五,有的地方要過到正月十五,甚至到正月底,活動也極其豐富。

  (一) 迎年

  迎新年的活動,遠在臘八後就籌備了,如買年貨、寫對聯、做年糕等。無論過節還是喜慶,都祈求富貴平安、親人團聚。春節更不例外,外出者紛紛歸來,家家戶戶要吃團圓飯,飲屠蘇酒,以示家庭團結,和睦相親。

  春節時必須祭祖,緬懷自己的祖先,激勵後人。正月初一要把祖先牌位供在正廳,或者掛有象徵祖先的“神馬”剪紙,擺上供品、蠟燭、香等物。除在中堂、祠堂祭祖外,也有上墳祭祖的,俗稱墓祭,主要是在墳地燒香、上供、叩拜。近代一般是到親人的墓地祭拜。祭祖以後,根據曆書所示吉利方向,點燃燈籠,奉香鳴爆竹,開門出行,擺上供品,迎接喜神。接著人們向喜神方向走去,遇廟燒香叩拜,祈求一年的吉利。為喜神設的供品多為甜料——紅棗、冬瓜、花生、糖果等。由於春節是大吉大利的日子,古代地方官又多向皇帝獻媚,所謂“靈草嘉禾”就是一例。民間還有春節插芝麻稈。

  過春節要放爆竹。爆竹有悠久的歷史,原來以竹節置火中燒烤而爆出巨響,用於驅鬼避邪。爆竹種類很多,有單響、雙響、三腳炮、二踢腳、多響爆竹、大龍炮、水鴛鴦、老鼠炮、沖天炮等等。爆竹起源於避邪驅鬼,後來又增加了除舊年、卜來歲等巫術意義,甚至成為祈求平安的象徵。但是燃放爆竹容易傷害人體,又會汙染環境,現在有些城市已禁放爆竹,因而出現不少代用品。

  (二) 拜年

  春節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是拜年,又稱走春、探春。過去如果主人親戚朋友多,拜不過來,就由僕人送名片,或送福字,這是上層社會拜年“泛愛不專”的反映。在拜年時,受拜之人往往給晚輩壓歲錢。民間拜年對上層社會也有一定影響。在明清時期宮廷內也流行團拜。《點石齋畫報》中的清朝官府新年團拜圖就是上述官場活動的記錄。此活動至今仍在民間流行。

  (三) 節日活動

  春節並不限於正月初一這一天,其實包括正月裡的許多活動。

  在湖南、江西交界的萬石山地區,初一要到井裡打水,沏茶上香,過敬水節。

  初二依然拜年,又是出嫁女兒的歸寧日,與雙親、兄弟姊妹團聚,敘骨肉之情。但當天最突出的活動是迎財神。北京的五顯廟曾是當天人們必祀之地。每家每戶貼上招財進寶畫。有些地方還進行跳灶活動。晚上家家戶戶放燈。 初二還是一個有趣的日子,浙江寧波地區又稱為財神節,人人要沐浴更衣,在房內供奉關公和財神像,以豐碩供品獻之,且喝財神酒。

  初三也有不少活動。杭州地區宅旁有井的人家,早晨拿香燭、素菜供於井欄,並將井上除夕時所封的紅紙揭去,名曰“開井”。臺灣居民認為初三為小年,又是“赤狗日”,一般不出門,不請客。當地民間傳說初三晚上是老鼠結婚日,所以深夜不點燈,在地上撒米、鹽,人要早上床,不影響老鼠的喜事。從表面看來,這是慶祝老鼠娶親,祈求老鼠子孫繁衍。其實恰恰相反,它是利用老鼠嫁女的巫術,把老鼠送出去,以免老鼠在家為非作歹。本來老鼠是害人的,平時人們以捕鼠為要事,此時忌鼠則是民間認為透過這些活動可以防止鼠害。

  初四是迎神日。諸神要下凡,但接神必須在午後。供品有香、食品、水果,放爆竹,燒神馬、天兵,象徵請神。然後諸神騎神馬下凡。

  初五為“破五”。破五以後就可以正式炊煮了,人們也可以往外倒垃圾了,民間稱“倒殘土”。初五也是撒供品的日子,人們根據天氣晴陰判斷年內牲畜安全與否。初五是五路財神的生日,商店都祭祀利市仙官,開市大吉,在招幌上掛紅布。

  初六為送窮日,送窮是重要的節日活動,唐代詩人姚合有一首《晦日送窮三首》,其中一首曰:

  年年到此日,瀝灑拜街中。

  萬戶千家看,無人不送窮。

  豫西地區正月初五送窮,由家長主持,把自初一堆積的垃圾送往村外,口中要念叨:“窮、窮、窮,你走吧,俺家沒錢難打發!”並從麥田中抓幾把土,撒到院內,稱“迎富貴”。 有的地方還開始清理廁所。

  臺灣漢族過“清水祖師誕”,該祖師為宋代人。

  初七,為人日或人勝節。

  初八也是一個重要的日子。民間信仰認為每人有一個星宿值年,一年的命運,都操在該星之手。初八群星聚會,因此要拜星君。晚上點燈、上供,然後散花燈。湖南、湖北地區視初八為“穀日”。北京的居民都習慣到白雲觀參拜星君。逛廟會時,觀花會,購玩具,買節日食品,市場上的糖葫蘆是兒童必購的食品。有些地方還在初八踏青。在內蒙古、山西等地則稱初八為敬八仙節。

  初九為玉皇誕辰日。玉帝又名天公、天公祖、昊天上帝、玉皇、元始天尊,為道教的最高神。所以初九要祭天公,此日講究和氣,不能冒犯天神。

  初十,河南為“石頭過生日”,必祭拜石頭,為孩子認“石父”。廣西岑溪地區則過花燈節。此外,正月十一,河南寶豐過馬街會;十二日,山東惠民過胡集書會;十三日,安徽繁昌過六龍會;十四日,浙江紹興流行白虎祭;正月二十五為填倉節,流行祭祀倉神。

  (四)打鬼

  傳說春節期間諸神要回天上述職,此時各種鬼怪就會紛紛出動,行妖作惡,殘害百姓。因此,春節時就有一系列驅鬼、避邪活動,還有不少禁忌。

  驅鬼之神是鍾馗。鍾馗為古代神話傳說人物。傳說唐明皇在夢中見一大鬼捉小鬼,大鬼就是鍾馗。他生前應武舉未中,死後託夢,決心滅天下妖怪。唐明皇醒後,命畫家吳道子畫鍾馗像,於是傳播開來。所以在除夕或春節家家掛鐘馗像,以鎮諸鬼。民間還有鍾馗嫁妹傳說,有的地方打鬼驅邪要進行到月底。春節還有不少避邪性裝飾畫,如門神就有多種,其中以文武門神為主。

  至今在春節期間還有貼老虎畫、鳳凰畫,或者剪若干紙雞貼在門、窗、牆上。上述剪紙,一般都是各種公雞報曉形象。民間認為雞有報曉、避邪作用,也可招財,正如民諺說:“戶戶貼雞,人人添官。”春節也要掛桃符。後來在掛桃符的基礎上,發展為貼對聯。民間也喜歡貼牧牛圖,象徵天下太平。山西興貼觀母娘娘,則為了防止地震。

  春節有許多禁忌,例如婦女不出門拜年,曰“忌門”;初一婦女不可回孃家;小孩子不準哭鬧;老少不可說不吉利的話;左鄰右舍不能吵架;不許打破工具、傢俱;不能請醫生;從初一到初四不能動針線、剪刀;不能掃地;元旦不能吃稀粥,等等。

  (五) 娛樂

  春節期間既是祭神日,又是一個娛樂活動最多的日子。古代流行的玩具和遊戲很多,如百戲、六博、投壺、猴戲、魚戲、高蹺、弄丸、踢球、木偶戲、打陀螺、騎竹馬、老鷹抓小雞、藏鉤戲、雜技、玩紙牌,近代還有投骰子、推牌九、麻將牌、四色牌、擲小謠兒、升官圖、臥遊山湖、葫蘆問等。春節在少數民族中也極為流行,如滿族、朝鮮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回族、東鄉族、土族、裕固族、錫伯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景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苗族、布依族、壯族、侗族、水族、仡佬族、仫佬族、瑤族、毛南族、京族、黎族、畲族都過春節,但漢族春節已與各民族習俗結合,每個民族又有自己的春節特點。

  綜觀春節活動,都是辭舊迎新,祈求更美好的生活,包括人丁興旺、五穀豐登。


春節元宵節的習俗食俗

  春節的習俗有拜年、貼春聯、掛年畫、貼窗花、放爆竹、發紅包、穿新衣、吃餃子、守歲、舞獅舞龍、掛燈籠、磕頭等活動。春節的食俗有吃團圓飯,有為供奉財神而準備祭祀的魚,具體的食俗各地不一,每個菜品都具有特殊的含義。   元宵節的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 ...

中國春節拜年由來

  1、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叫“年”的怪物,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出來,挨家挨戶地殘食人群。人們只得把肉食放在門口,然後關上大門,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上,人們開門見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獸吃掉。   2、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 ...

春節拜年習俗起源

  1、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   2、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 ...

牛年春節拜年祝福語吉祥話

  1、朋友,春,已舞動著滿身的新綠,攜煦暖的風兒翩翩而來,在這美好的季節裡,祝福我的朋友新年祥瑞,心情欣然,笑靨如花兒般明豔。   2、流光溢彩,快樂心情不改。真心關懷,不變祝福送來。好運連連,紅包快快拿來。新年一到,祝福語全到,我的朋友祝你閤家團圓,辛福安康,新年新氣象,迎來幸福年。   3、新的一年,新 ...

滿族的習俗服飾介紹

  飲食民俗:   滿族人喜歡吃粘食,因為粘食耐餓,便於外出射獵活動。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製作精巧,風味獨特的各種點心,統稱為"滿族餑餑",因此素有"滿點漢菜"之說。滿族餑餑歷史悠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窩窩頭",也稱小窩頭。   服飾:   滿族服飾是對 ...

春節 春節習俗 -春節拜年由來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 ...

春節為什麼要拜年 春節拜年習俗由來

  春節為什麼要拜年 春節拜年習俗的由來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新衣,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