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春節習俗簡介

春節的習俗習慣有哪些 春節習俗簡介

  春節的習俗習慣有哪些 春節習俗簡介

  春節習俗:過“除夕”

  春節的前一天叫“除夕地叫作“年三十”。從前,除夕這一天晚上,有些人家要請天上的神仙下來和人們一起過年,祈求他們保佑全家平安。解放後,封建迷信破除了,有些習俗卻保留下來。除夕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高高興興地吃“團圓飯”,不少地方還得通宵不睡覺。俗話說:“人勤春來早”。這種熬夜表達了人們盼望新春快些到來的願望。

  春節習俗:吃餃子

  大年初一的早上,我國北方廣大地區人民有吃餃子的習慣。

  三國時代,我國就有餃子這種食品了。在新疆的一座朝代古墓裡,曾發現過一盤餃子,樣子和現在的差不多。從前,人們在包過年餃子的時候,要在一個餃子裡包上一點金銀或是珠寶。誰吃到了就算誰有福氣。現在人們不信這些迷信的說法了,可是有人還是願意在餃子裡包上一點特殊的東西,象一片蘋果、一辦桔子或一粒紅棗。看誰能碰巧吃到,這是為了增添節日的歡樂氣氛。

  春節習俗:貼春聯

  春節,許多人家的門上都貼著大紅春聯。

  戰國時期,我國就有春聯。那時候的春聯是在桃木板上面刻著“神茶(t0)、鬱壘(創)”的字樣,叫“桃符”。傳說神豢和鬱壘是專門懲治惡鬼的神,把它們貼在門上,可以避免災難。到了五代的時候。有個皇帝在“桃符--l題了字,這就是最早的春聯。後來,人們用紅紙寫上黑字的春聯代替了“桃符”。隨著時代的變遷,春聯也換上了新的內容。

  春節習俗:放鞭炮

  春節一到,人們最喜歡放鞭炮。關於鞭炮,也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很早以前有個叫“年”的妖怪,每到冬末春初,它都要出來傷害人和家畜。它最怕亮光和響聲,爆竹一響就嚇得拚命逃跑。因此,每到春節,家家戶戶都放爆竹,用來驅逐妖怪。

  現在已經沒有人相信這些傳說了,可是那清脆的鞭炮聲,烘托著節日的歡樂氣氛,吸引了廣大少年朋友,使得放鞭炮這個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春節習俗:年畫

  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是伴隨著我國農曆春節“喜慶新年”和“驅兇避邪”的活動而產生的。年畫中以門畫起源最早。門畫舊稱門神,對稱地貼在門上。它的功用正如歌劇《白毛女》中所唱的那樣,是為了使“大電小鬼進不來”。

  古代門畫最初是描繪傳說中治鬼的神明“神荼”“鬱壘”。這類假想的樣子沿襲至唐太宗時,因他一場驚夢,便改為秦叔寶與尉遲恭兩位武將。後來又演變為文武門神,這大概是社會文明發展到普遍認為治鬼不一定全用“武功”,大可用“文治”之故吧。至明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擴大,門畫中已出現財神爺的尊容了,這也許就是“有錢能使鬼推磨”思想的反映。其迷信的功用仍在治鬼。

  春節名稱的由來

  春節的淵源雖然自夏商周以降,由來久矣,但是歷史上的中國年節只有春節之實,並無“春節”之名,真正給年節冠以“春節”稱謂的則是辛亥革命改元之後。

  1911年12月31日,湖北軍政府釋出題為《內務部關於中華民國改用陽曆的通諭》的通告,指出:“現奉孫大總統諭,中華民國採用陽曆,期於一新耳目,與世界各強國共進文明,即以十一月十三日改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日”,並要求“出示曉諭軍民人等一體遵照毋違”。1912年1月1日(農曆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孫中山在南京舉行了臨時大總統受任典禮,從這日始,中國使用陽曆紀年,稱陽曆一月一日為“新年”,從此,農曆的正月初一,則不再被稱為“新年”。由於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同時也為區別世界公曆的新年,所以民間就開始出現了把農曆新年稱為“春節”的說法,久而成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為了區分陽曆和陰曆兩個“年”,故把陽曆1月1日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正式改稱“春節”。自此,“春節”之名才算正式列入中國的節日法典,至今未變。山此追溯春節一詞的來源,如果從辛亥革命改元算起只有95年曆史,而如果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算起則只有57年曆史。

春節習俗簡介

  1、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有舞獅、飄色、耍龍、遊神、押舟、年例、逛廟會、逛花街、燒煙花,也有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等,祭祀神靈、拜祭祖先習俗盛行於南方沿海一帶,承襲古時習俗,春節期間多地有舉行盛大的祭祝祈年活動,年味濃郁。

  2、春節期間貼春聯、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風土人情的不同,細微處又各具特色,春節民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凝聚著中華文化的思想精華。

關於春節的文化習俗簡介

  1、臘八粥

  “臘八臘八粥節”。這一天在中國民間有吃臘八粥的習俗。喝臘八粥在中國已有千年歷史。臘,在遠古時代本是一種祭禮的名稱,夏朝稱“清祀”,殷商稱“嘉平”,周朝時改稱“臘”。“臘”是從“獵”字演變而來,故“臘”“獵”相通。因為一歲之終,農作物已收曬完畢,農閒了,人們便到野外獵取禽獸,用來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稱之為“臘祭”。南北朝時,農曆十二月初八才被正式固定為“臘八節”,在這一天要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臘月初八這天,中國各地都有喝臘八粥的習俗。據史料記載,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富人還是窮人,家家都要喝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用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不僅清香甜美,而且能暢胃氣,生津液,因而頗受人們喜食。隨著時代的發展,花樣越來越多的臘八粥已發展成具有地方風味的小吃。臘八,本身是個傳統節日,又是年節的前奏,可以說臘八節拉開了春節的序幕。“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兒就是年”“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臘八節後,春節將至,人們便開始購置年貨,打掃衛生,佈置居室,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來。

  2、年糕

  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種類有:北方有白糕飥、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臺灣有紅龜糕。漢代楊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製做方法。明、清時,是糕已發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食,並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

  3、餃子

  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北方一些山區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按照中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徵生活富裕。與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著生活幸福,“年年有餘”。而且在北方吃餃子還寓意這一家人來年團團圓圓。南方還有一些地方過春節講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徵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春節習俗簡介

  1、春聯和年畫,春聯出現在唐代。宋代寫春聯更加流行。明代貼春聯已經普及全國。春聯是我國獨特的語言藝術形式和書法藝術形式,並流傳到韓國等地。春聯既表達人們的心願,又增添了節日喜慶氣氛。   2、生旺火,新年來到時,在院子裡點燃火把、火堆、或炭火盆,在古代為“庭燎”“燒火盆”“旺相”,現代民間稱為“生旺火”或 ...

各地春節習俗——天津

  臘八兒: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逛娘娘宮: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 ...

各地春節習俗——臺灣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臺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臺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裡的春節習俗 ...

各地春節習俗——山東

  孔府年節   孔府年節有一些和民間不同的地方,   臘八。臘八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臘八粥進行的。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戶人”中的燒火戶在這天專來燒火。支起大鍋,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裡。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粗的,給當差的喝,粥裡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類,喝粥時,一個還給一斤饃饃;另一種是細的,用薏米仁、桂元 ...

各地春節習俗——廣東

  潮汕地區的過年習俗   除夕   農曆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   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傢俱、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髮,女必“挽面”,現女子 ...

各地春節習俗——海南

  在海南人看來,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願望,人為地做出來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為前面均加上一個“做”字,如做清明、做親家(即結婚),而北方人“過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說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舊年”即過春節。而北方所說的過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過在海南鄉下,“新年”是不當 ...

各地春節習俗——上海

  老上海過年習俗   春節在中國延續已有數千年。但長期以來,“春節”之稱是指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孫中山下令全國改行陽曆,隨之,新年也應換在陽曆元旦了。然而農曆新年畢竟已成全民皆慶的傳統大節,堅固、深厚的風土習俗和民族文化,是難以改變的。農曆新年之慶,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