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概況
我國的普米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的蘭坪、麗江、維西、永勝等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還有一部分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縣和鹽源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普米族人口數為33600。使用普米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木裡和寧蒗的普米族曾使用過一種用藏文拼寫的文字,但流行不廣。現在通用漢文。
各地普米族有不同的自稱,雲南省蘭坪、麗江、維西、永勝的自稱“普英米”,寧蒗的自稱“普日米”或“培米”,都是白人的意思。漢族的歷史文獻上稱普米族為“西蕃”或“巴苴”。根據本民族傳說和歷史記載,普米族原來聚居於青藏高原,系青海、甘肅、四川邊沿一帶的遊牧部落,後來逐漸從高寒地帶沿橫斷山脈向溫暖和水草豐茂的地區遷徙。大約在公元七世紀以前,他們已居住於現在四川的越西、冕寧、漢源、九龍和石棉等地,是當時西昌地區的主要民族之一。《宋史》記載,當時,有人“入西番求良馬以中市”,說明普米族先民和漢族以及其他兄弟民族已有密切往來。至元代,四川邛部州(越西)一帶,有“六番”居住。蒙古進軍大理時,原居西昌地區的普米族一支由其部落首領率領加入蒙古軍,進入雲南的寧蒗、麗江、維西、蘭坪、永勝一帶定居下來。居於雲南地區的普米族,元朝時屬麗江路軍民總管府(後罷府置宣撫司)的總管(或宣撫) 的統治。明代屬於麗江、永寧府土官知府統治。清雍正年間,麗江世襲土知府改為流官知府,世襲土官知府改為土通判。四川的普米族則受鹽源木裡的土司和本民族的頭人統治。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普米”意為白人。
普米族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解放前曾使用一種藏文拼寫的文字,但流行不廣,後逐漸不用。現普米族大都使用漢文。
普米族主要從事農牧業生產,兼營家庭手工業。現在大力發展農、副業基礎上,發展了鉛礦、鹽礦、鐵工廠等工業企業,建造了發電站。
習俗
普米族熱情好客,每有親友、客人來訪,必請上坐,先奉上酥油茶、炒麵、水果,主人要頻頻向客人敬酒,客人離去時,主人要送“四色禮”,即一支雞腿、一塊豬膘肉、一瓶茶葉、一瓶蘇里瑪酒,這是普米人贈給貴客最好的禮物。
普米族禁止打狗,忌食狗肉;忌用手摸火塘上的三架和在灶上烘烤衣服;不準揹著槍進門,須拿在手裡進門;若門口立有經幡旗杆,旗色為白色或紅色,杆頂插把尖刀,表示家裡有病人,外人不得入內;婦女分娩時,男子不得進入產房。
婚俗普米族人好定婚,雙方喝完定親酒之後,男方要殺豬殺雞,託媒人把豬心作為禮品送到女方家;女方家也要殺豬並將兩家的豬心都切成兩半,分成兩份,一份仍由男方家帶回,表示“永結同心”,在男方迎親時還要請歌手唱歌,新娘到男家後,主人認為參加喜慶的人吃的肉越多,喝的酒越多,才算婚禮辦得周全。女方也要宴請親友兩三天,費用多由男方負擔。婚禮時十分隆重,還要對歌。
食俗
普米族一般習慣日食三餐。早餐多吃麵食點心,喝酥油茶或鹽茶,中午和晚上為正餐,多以玉米為主食。常用煮、蒸、燒、烘烤等方法制作米飯、烤餅、面片、麵條等。
普米族的日常蔬菜種類繁多,有南瓜、茄子、西紅柿、辣椒、韭菜、蘿蔔、蔓菁、青菜、大蔥,此外還經常採集木耳、香菌(香菇)、蕨菜苦菜花、花椒等。並用核桃、麻籽、蘇子、菜籽榨制食油。
普米族普遍以飼養的畜禽為其肉食來源。常見的有豬、牛、羊肉,並能製作酥油、乳餅等乳製品。肉類多煮食和烤食,不習慣炒食。普米族擅長用風醃辦法把豬肉製成豬膘肉或臘肉,以琵琶肉最為馳名。
普米族飲茶也像吃飯一樣,每天必不可少,如果一天不喝就會坐臥不安,甚至頭昏腦脹。普米族一天習慣喝三次,早晨一次,中午和晚上各一次,有的人臨睡時還要喝一次。日常飲茶的種類很多,有酥油茶、化油茶(放入熟豬油的茶)、鹽茶和米花茶(放入爆米花的茶)等。慣於用牛角盛酒或竹管去吸。
經常飲用的有白酒、黃酒和有名的蘇里瑪酒(甜酒)。蘇里瑪酒多是用上好的大麥釀製而成,其味濃香醇厚,甘冽淨爽,是待客、饋贈親友的重要禮品。
典型食品主要有:紅燒琵琶肉、醉雞、竹葉菜炒番茄等。
節慶
普米族過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節日大都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如大過年(春節)、清明、立夏、端午節、火把節、嘗新節等節日。大過年即春節,同一氏族的各家要吃年飯。節日期間,有互送禮物的習慣,所送的禮品多是自家作的油煎粑粑、臘肉條等食物。其他一些節日,除必備傳統風味食品如粑粑、酒、肉外,還要加上應時的食品。如清明節的涼拌冷菜;立夏的辣蒜醃肉;火把節的餌塊和水豆腐;嘗新節的新米和蕎麥粑等。
過去普米族民間每隔三年一年舉行一次較大的小天地神靈的祭祀活動(有的在農曆三月初二,有的在十月初八)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舉行。屆時每兩戶獻一頭牛,一戶獻一隻羊(以白羊為貴)。祭日當天的拂曉,先把屠宰的牛、羊頭蹄心肝供奉諸路天神之前,日出後,開始誦經,祭典有時持續三個月,現已不多見。
普米族共有2.9萬多人。他們主要居住在雲南省的蘭坪、麗江、維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和寧蒗等縣。“大分散,小集中”是普米族的分佈特點。普米族自稱“普米英”、“普日米”、“培米”,都是白人的意思。也稱有“博”、“巴苴”等。
普米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各地方言差別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話。許多普米人還兼通漢、白、納西、藏等民族的語言。過去,寧蒗和木裡的普米族曾用藏文字母來拼記普米語,用以記載民族的歷史傳說、故事和歌謠等,但流傳不廣。後來多被巫師用以書寫經卷。現在普米族地區大都通用漢文。他們一般使用漢字。“普米”意為白人。
普米族大多聚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這裡森林環抱,交通不便,地多人少。普米族擅長飼養家畜和放牧,畜牧業發達。狩獵常常是男子的集體活動,獵物實行平均分配。女子能用構造簡單的腰機和水平織機織出圖案精美的土布。此外,普米族地區出產的木耳、石花菜、香菇、藥材、野藤等,很有開發前景。
嫁女九族皆知
普米族青年男女結婚時,迎娶前,新郎須送給女方父母一塊布,以謝撫育女兒恩情;另送一條黃牛,作為 奶母錢 ,象徵女家兩隻腳出去,有四隻腳進來,總算不蝕本的意思。送女方兄弟長刀一把,意思是作為兄弟姐妹分別的紀念。另送耕牛及鐵鏵一套,作為新娘走後 土地牲畜傷心 的安慰。男方家長和媒人每次帶 ...
在普米族的葬禮裡,給羊子是最隆重的一個儀式。傳說,在很早以前,一群惡狼為了報仇,拼命地追殺善良忠厚的羊子,把原先有一千三百隻羊子的大家族,傷害得只剩下三隻羊了。有一天,狼群正準備把這三隻羊也吃掉。當狼群追到一個山丫口時,正巧碰上普米族勇敢的九兄弟。九兄弟守候在山丫口,箭射刀砍,並針狼群全部殺死,唯有一隻母 ...
普米族相信靈魂不死,認為一個人有三魂七魄,每當人失去三魂七魄時,人就會表現得奇怪異常。時常驚駭不安,食慾減退,精神不振,噩夢不斷,嚴重者可導致死亡。每當有這種種情形出現,普米族人就要找懂法術的道士拆字算命,也就是看八字,然後在道士推算出的吉日擇時進行喊魂儀式。
普米族的喊魂從遠古一直流傳至今。據調查, ...
依據傳統的習慣,普米族的婚禮多選擇在冬天農閒的季節舉行。具體的婚禮形式各地不一。
處於雲南邊緣地區的普米族,要舉行婚禮,必須由男方前去“逮捕”新娘,也說“搶婚”。迎親吉日那天,男家要派一位兒女雙全的主婦,兩位伴娘和幾個精明強悍的小夥子前去迎親,在女家的巧妙配合下,裝模作樣地將姑娘搶走。即將出嫁的新娘在 ...
普米族繪畫資料(網路)
生命的誕生對於每個民族來說都有重要的意義,各個民族不同的風俗習慣和宗教文化會造就不同的生育文化。普米族是主要聚居在滇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有著獨特而神秘的生育習俗。
普米族婦女孕期有許多禁忌,諸如不讓懷孕的婦女吃兔肉,否則生下來的孩子會缺唇或豁唇;不能吃生薑,也不能與男人同床 ...
普米族傳統實行火葬,並有同氏族共同放置骨灰罐的山洞。近百年來,各地普米族有所變化,寧蒗一帶普米族群眾仍多實行火葬,麗江、蘭坪一帶大都改行棺術裝驗土葬。
普米族在喪葬時,要舉行一種叫"給羊子"的儀式,為死者送魂。傳說在很早以前,有一群惡狼拼命地追食一隻白色綿羊,結果被普米族的獵手九兄弟救 ...
普米族的宗教信仰,既有祖先崇拜,也有信仰藏傳佛教的,還殘存著對自然的崇拜。每逢節慶、婚嫁、生育、出行、收割等,都要請巫師殺牲祭獻,誦經祈禱,以便消災祛難,保佑安康。
普米族神明崇拜:普米族主夥天神創造了人類和萬物,山神給人以定居和耕種之地,灶神左右家人興衰,龍神釋風降雨,因而把吉凶禍福與神明的好惡緊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