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普陀寺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
2、始建於唐末五代,初稱泗洲院。北宋僧文翠改建稱無盡巖。元廢。明初復建,更名普照寺。明末詩僧覺光和尚遷建於山前,殿堂院舍齊備,住僧常達百餘眾,清初又廢於兵禍。清康熙二十二年( 1684 年),靖海候施琅收復臺灣後駐鎮廈門,捐資修復寺院舊觀,又增建大悲閣奉觀音菩薩,並以之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相類比,更名為南普陀寺,此後數百年來,經歷代主持景峰、省己、喜參諸和尚多次重修擴建,至民國初年,已構成三殿七堂俱全的禪寺格局,成為近代閩南最具規模的名剎。
1、南普陀寺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
2、始建於唐末五代,初稱泗洲院。北宋僧文翠改建稱無盡巖。元廢。明初復建,更名普照寺。明末詩僧覺光和尚遷建於山前,殿堂院舍齊備,住僧常達百餘眾,清初又廢於兵禍。清康熙二十二年( 1684 年),靖海候施琅收復臺灣後駐鎮廈門,捐資修復寺院舊觀,又增建大悲閣奉觀音菩薩,並以之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相類比,更名為南普陀寺,此後數百年來,經歷代主持景峰、省己、喜參諸和尚多次重修擴建,至民國初年,已構成三殿七堂俱全的禪寺格局,成為近代閩南最具規模的名剎。
1、南普陀寺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毗鄰廈門大學,面臨碧澄海港。
2、南普陀寺佔地面積25.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1270萬平方米。始建於唐朝末年,稱為泗洲寺,宋治平年間改名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蕪,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得到重建。因其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寺內明萬曆年間血書《妙法蓮華經》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觀音等最為名貴。
3、南普陀寺中軸線上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等。兩旁有鐘鼓樓、禪堂、客堂、庫房,另有閩南佛學院,佛教養正院,寺前有放生池,寺後近年新建“太虛大師紀念塔”。整座寺院氣勢宏偉,錯落有序。
4、南普陀寺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福建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廈門八大風景區之一。
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面臨碧澄海港,思明南路515號南普陀寺內;
交通:在市內坐45路、87路、1路、29路、47路等到達;
開放時間:外山門為下午3點到晚上8點,內山門為下午3點到晚上6點;
南普陀寺的素齋獨具特色,素齋因南普陀寺而聞名,素齋又為南普陀寺吸引了更多的信眾和遊客,素齋變成了南普陀寺的一寶;
廈門南普陀素菜講究造型、色澤和味道,大都以形態命名,不但色、香、味、形俱佳,而且每道素菜均有其各自不同之獨特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