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曾經滄海難為水下一句

曾經滄海難為水下一句

  除卻巫山不是雲。出自《離思五首》。是唐代著名詩人元稹寫的一組著名的悼亡絕句。詩人運用"索物以託情"的比興手法,以精警的詞句,讚美了夫妻之間的恩愛,抒寫了詩人對亡妻韋叢忠貞不渝的愛情和刻骨的思念。首句賞析“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句話的意思:經歷過無比深廣的滄海的人,別處的水再難以吸引他;除了雲蒸霞蔚的巫山之雲,別處的雲都黯然失色。以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隱喻愛情之深廣篤厚,見過大海、巫山,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除了詩人所念、鍾愛的女子,再也沒有能使我動情的女子了。詩人的這個“心上人”,據說是雙文,即詩人所寫傳奇《鶯鶯傳》中鶯鶯的原型,詩人因雙文出身寒門而拋棄她後,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顧”。

  離思五首其四

  唐朝: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曾經滄海難為水下一句

  1、曾經滄海難為水下一句是除卻巫山不是雲。

  2、《離思五首》

  ——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3、經歷過滄海之水的洶湧澎湃,別處的水就不足為顧,就不會再為一些細小涓流所吸引;領略過如夢似幻的巫山雲雨,那別處的雲就根本不能稱其為雲!

  4、“我”在美女如雲的花叢中信步穿行,懶得回頭顧盼,這緣由,一半是因為修道人清心寡慾、修身養德,遵循自己處世的原則,一半則是因為心裡只有你再容不下其他人。

曾經滄海難為水下一句搞笑

  除卻巫山不是雲

  離思五首全文

  作者:元稹 (唐)

  自愛殘妝曉鏡中,環釵謾篸綠絲叢。須臾日射燕脂頰,一朵紅蘇旋欲融。

  山泉散漫繞階流,萬樹桃花映小樓。閒讀道書慵未起,水晶簾下看梳頭。

  紅羅著壓逐時新,吉了花紗嫩麴塵。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紕縵最宜人。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尋常百種花齊發,偏摘梨花與白人。今日江頭兩三樹,可憐和葉度殘春。


空鏡似空水下

  1、空鏡似空水下一句是落花如風吹。   2、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寶鏡似空水下

  1、下一句是:落花如風吹。   2、詩句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擬古》。   3、[全文] 融融白玉輝,映我青蛾眉。寶鏡似空水,落花如風吹出門望帝子,盪漾不可期。安得黃鶴羽,一報佳人知。   4、詩以比興手法,感嘆歡娛夜短、韶華易逝的悲哀,表現了詩人自傷遲暮的情緒。這些寫景抒情,寫日暮景包含清夜景,而“美清夜 ...

君子之交淡如水下

  答案:   小人之交甘若醴。   全文:   《莊子-山木》   子桑戶曰:“子獨不聞假人之亡與?林回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或曰:‘為其布與?赤子而布寡矣;為 其累與?赤子而累多矣;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屬也。’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以天屬者,迫窮禍患害收也。 ...

鸚鵡來過吳江水下

  江上洲傳鸚鵡名。   原文: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譯文:鸚鵡曾經來到吳江的岸邊,江中的小洲傳著鸚鵡的美名。鸚鵡已向西而飛回到隴山,鸚鵡洲上花香四溢草木青青。春風和暖煙雲繚繞飄來陣陣蘭香,兩岸桃花 ...

寶鏡似空水下

  落花如風吹。詩句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擬古》。意思:寶鏡明淨似水,落花像被風吹散一樣,散落一地。   全文:融融白玉輝,映我青蛾眉。寶鏡似空水,落花如風吹。出門望帝子,盪漾不可期。安得黃鶴羽,一報佳人知。   《擬古》賞析:溫潤的白玉上映照著我淡淡的彎眉,鏡面似水,落花更兼風吹,去得窗外,望見杜鵑啼鳴,心事 ...

近河不得枉使水下是什麼

  “近河不得枉使水”的下一句是“近山不得枉燒柴”,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懂得勤儉節約,哪怕資源很豐富,也有用盡的時候,不應該去浪費大自然饋贈給我們的禮物。   人類不能孤立地生活在地球上,人類需要自然界的每種生命互相依賴,互相牽制。但是現在日趨惡劣的環境權是人類一手造成的。所以,作為人類,有義務彌補過錯和保護自然 ...

君子之交淡如水什麼意思水下

  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下一句是小人之交甘若醴,意思是君子之間建立在道義基礎上的交情高雅純淨,清淡如水,而小人之間的交往甜的像甜酒一樣,出自《莊子·山木》。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道家經文。到了漢代以後,尊莊子為南華真人,因此《莊子》亦稱《南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