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鸚鵡來過吳江水下一句

鸚鵡來過吳江水下一句

  江上洲傳鸚鵡名。

  原文: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譯文:鸚鵡曾經來到吳江的岸邊,江中的小洲傳著鸚鵡的美名。鸚鵡已向西而飛回到隴山,鸚鵡洲上花香四溢草木青青。春風和暖煙雲繚繞飄來陣陣蘭香,兩岸桃花落入江中形成層層錦浪。被遷謫的旅人此時只有徒然遠望,長洲上孤月朗照究竟是為誰而明?

  賞析:頷聯,吳宮指的是三國時孫吳曾於金陵建都築宮,晉代則指東晉,衣冠指的是東晉文學家郭璞的衣冠冢。“埋幽徑”、“成古丘”,詩人感慨昔日繁華的荒蕪,過往風流的消逝。但詩人沒有一意地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弔哀悼中,頸聯他將目光再次投向風物自然。“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並列,在雲霧中半隱半現;“二水”指白鷺洲將長江分割成兩道。兩句對仗工整,氣勢更是壯麗。尾聯是詩歌主旨,詩人從“懷古”中迴歸現實,開始“傷今”。浮雲寄寓深意,陸賈《新語·慎微篇》中說:“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浮雲蔽日便是暗喻皇帝被奸邪臣子包圍。一句“不見長安”,滿含報國無門的沉痛。

天氣晚來秋的前一句

  1、“天氣晚來秋”的上一句是空山新雨後,出自唐代王維的《山居秋暝》。

  2、原詩:

  《山居秋暝》唐代: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天氣晚來秋的上一句詩裡什麼

  天氣晚來秋的上一句是空山新雨後,出自唐代王維的《山居秋暝》。原詩: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後傍晚時分的旖旎山村風光和山民的淳樸風貌,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全詩將空山雨後的秋涼,松間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聲音以及浣女歸來竹林中的喧笑聲,漁船穿過荷花的動態,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豐富新鮮的感受。


且看蒼天饒誰上是什麼

  它的前一句是“天道有輪迴”,完整的原句是這樣的:“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最早出自孫興飾演的白玉堂(1994年趙大深製作臺灣電視劇《七俠五義之太歲莊》),後來因為揚子飾演的白玉堂(2007年《江湖夜雨十年燈》第五集22分鐘)講這句話時用力過度,所以被網友廣泛引用,成為網路流行語。 ...

春潮帶雨晚急的下

  野渡無人舟自橫。全文: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譯文:最是喜愛澗邊生長的幽幽野草,還有那樹叢深處婉轉啼唱的黃鸝。春潮不斷上漲,還夾帶著密密細雨。荒野渡口無人,只有一隻小船悠閒地橫在水面。   賞析:詩寫暮春景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開頭 ...

春潮帶雨晚急的下是什麼

  1、春潮帶雨晚來急下一句:野渡無人舟自橫   2、《滁州西澗》   [作者]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3、譯文   最是喜愛澗邊生長的幽幽野草,還有那樹叢深處婉轉啼唱的黃鸝。春潮不斷上漲,還夾帶著密密細雨。荒野渡口無人,只有一隻小船悠閒地橫在 ...

空鏡似空水下

  1、空鏡似空水下一句是落花如風吹。   2、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故國東渭水的上

  正確的句子應該是“故國東來渭水流”,上一句是“行人莫問當年事”。這句詩出自唐代許渾的《咸陽城東樓》,意思是:來往的過客不要問從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東流。   此詩大約是許渾於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監察御史的時候所寫。此時大唐王朝已經處於風雨飄搖之際,在一個秋天的傍晚,詩人登上咸陽古城樓觀 ...

不斬使的上是什麼

  不斬來使的上一句是兩國交戰,此詞指的是兩軍在作戰期間,雙方要有互相協商的代表傳達資訊。這是歷代戰爭的規則。“使”即“使者”。不斬“使者”是從古至今的戰爭法規。任何交戰方都得遵守。   歷史上最著名的戰時兩國使節以禮相見的故事是“彭城相會”。450年南朝劉宋與北魏發生戰爭,劉宋發起北伐,先勝後敗,戰略據點彭 ...

脫寶劍下

  1、醉來脫寶劍下一句:旅憩高堂眠。出自李白的《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   2、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漢族,祖籍隴西成紀,出生於碎葉城(當時屬唐朝領土,今屬吉爾吉斯斯坦),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