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最原始的民族文化:黎族文字

最原始的民族文化:黎族文字

  黎文,是以黎語侾(音”哈“)方言為基礎方言,樂東黎族自治縣抱由鎮保定村話(屬侾方言羅活土語)的語音為標準音,設計創制的文字。那麼,黎文有什麼樣的文化淵源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黎族文化中瞭解吧。

  黎族文字簡介:

  以黎語侾(音“哈”)方言為基礎方言,樂東黎族自治縣抱由鎮保定村話(屬侾方言羅活土語)的語音為標準音,設計創制的文字。

  最新修訂的黎文,共有聲母33個,韻母99個,聲調6個,聲調符號5個,其中,第一調(舒聲調,調值53)不標聲調符號,重疊字母符號聲調3個。

  1957年2月在原廣東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通什市(現更名為“五指山市”)召開的“黎族語言文字問題科學討論會”上透過,並報國家民委備案。

  為使《黎文方案》(草案)更加完善,更加符合黎族語言的實際,1984年9月,中央民族大學黎語教學小組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黎語調查研究小組共同研究,對原方案作了一些修改。

  2005年9月,編寫《黎語基礎教程》時,又對該方案進行了修改。經過這次修改,黎語文已基本和標準音點的語言實際相一致。

  溯源:

  為彌補黎族語言的缺憾,1956年6月,在黨中央的關懷下,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會同中央民族學院(現名“中央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學院(現名“中南民族大學”)、廣東省海南特別行政區民族事務委員會等單位,對海南島九個黎族市、縣170個點的語言進行調查。

  根據語音、詞彙和語法的特點,將黎族劃分為侾、杞、本地(潤)、美孚、臺(也寫作“賽”或“加茂”)五個方言。侾、杞、本地三個方言又劃分為羅活、侾炎、抱顯、通什、塹對、保城、白沙、元門八個土語。

  由於侾方言使用人口最多,而語言一般情況下只有三個調值,語言易學,故以侾方言為基礎方言,樂東黎族自治縣抱由鎮保定村話的語音為標準音,設計了《黎文方案》(草案),並於1957年2月在原廣東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通什市(現更名為“五指山市”)召開的“黎族語言文字問題科學討論會”上透過,並報國家民委備案。

  關於黎族古文字的記載:

  明朝顧岕所著《海槎餘錄》有這樣的記載:儋耳孤懸海島,曆書家不能備,其黎村各一老習知節候與吉凶避忌之略,與歷不爽毫髮。大率以六十年已往之跡,徵驗將來,固亦有機巧不能測處。嘗取其本熟視,字畫訛謬,不可識,詢其名,則曰:“歷底記”。

  清朝屈大均所著《廣東新語》(卷七)《人語》有這樣的記載:黎婦女皆執漆扁擔,上寫黎歌數行,字如蟲書,不可識。

傣族最原始的文化:花腰傣

  傣族文化是在一個封閉式的環境下形成並發展的。最具傣族文化特色的就是花腰傣。花腰傣色彩斑斕的服飾,銀飾綵帶玲琅滿目,因其引人注目的特色而得名。花腰傣完整地保留著傣族先祖對自然與靈魂的崇拜,以及民族的文化信仰,因此便形成了今天內涵豐富的傣族最原始的文化:花腰傣。

  “花腰傣是人們對居住在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兩縣的傣族(傣雅、傣灑、傣卡、傣仲)的一種稱謂。因其服飾古樸典雅、雍容華貴,特別是服飾的腰部綵帶層層束腰,挑刺絢麗斑斕的精美圖案,掛滿豔麗閃亮的櫻穗、銀泡、銀鈴而名之為“花腰傣”。自唐代以來,傣族已自稱“傣”。

  花腰傣的名稱最早見於清朝,清朝時代,將“百夷”記載為“擺夷”,把德宏州為主的傣族為“旱擺夷”(明時稱“大百夷”),西雙版納州一帶的傣族為“水擺夷”(明時稱“小百夷”);居住在紅河中游的傣族為“花擺夷”。花腰傣是民國時期其他民族對傣雅的稱呼,現指新平、元江兩縣的傣雅、傣灑、傣卡、傣仲,或泛指紅河中上游的傣族。其實花腰傣本民族更喜歡自稱為傣雅、傣灑、傣卡、傣仲,花腰傣只是其他民族因其鮮明的服飾對他們的一種叫法。

  紅河中上游地區的傣族與其他地區的傣族一樣,都源於古哀牢人和古滇人。公元前五世紀左右,哀牢人在瀾滄江、怒江中上游地區創立了達光王國。公元前二世紀末,達光王國開始與漢朝接觸,因當時的達光王叫“哀牢”,漢朝開始把達光王國稱作“哀牢國”。在這之前,漢朝只能透過滇國居民瞭解到哀牢人,因哀牢人善騎大象,生活環境又與漢朝南方的“百越”諸民族相似,被漢朝草率地歸為“百越”一類的民族,把哀牢人稱作“滇越”,把達光(哀牢)王國稱作“乘象國”。

  公元前二世紀末,漢朝征服達光王國東面的昆明諸部(四川西南部、雲南中北部)和滇國(雲南中東部),佔領達光王國東部領土(洱海周邊地區),並在此範圍內設定益州郡。公元前一世紀開始,成為漢朝屬民的滇國王室後裔與漢朝統治者爆發了多次衝突。公元14年,滇王若豆率部起兵反漢,殺死益州大尹陳隆遣。王莽先後派遣“平蠻將軍”馮茂以及寧始將軍廉丹和史熊率兵前來平叛。公元25年,在廉丹的血腥鎮壓下,若豆為首起義軍受到重創,被迫從滇池地區轉移至漢朝勢力相對薄弱的洱海地區(原屬達光王國領土),大量滇人也隨滇王轉移至洱海地區。

  您可能還會喜歡:

  妙不可言的傈僳族葫蘆笙舞樂和葫蘆笙

  傈僳族葫蘆笙舞樂的歷史淵源及特點

  畲族民族形式多樣的傳統體育運動

  具有“傳家之寶”之稱的畲歌

民族文化:拉祜族語言文字

  據歷史考證,拉祜族先民源於甘肅和青海一帶的古羌人,最早過著遊牧生活,後經過南遷至瀾滄江,並在此定居。經過漫長的社會發展,現在的拉祜族已經是一個經濟較為發達,文化迅速發展的少數民族。那麼,你知道拉祜族用的是什麼語言和文字嗎?一起來了解一下拉祜族文化吧。

  拉祜族有自己的語言。拉祜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分拉祜納和拉祜西兩大方言。拉祜語的特點是聲韻母較少(只有20個),沒有複子音和子音韻尾,聲調較豐富(共7個)。拉祜語裡有關動物的詞彙多也傈僳語、彝語相同,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拉祜、傈僳、彝等族人民在歷史上的緊密關係。群眾一般都懂漢語和傣語。

  拉祜族原無文字,靠刻木記事。20世紀初,西方傳教士曾出於傳教的需要創造過用拉丁字母拼寫的拉祜文,但未能廣泛傳播,僅在部分地區及宗教上層中使用。1957年,在原有字母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確定以瀾滄縣糯福方言為基礎方言,以東回族語音為標準語音,創制了新的拼音文字。新拉祜文共有26個字母,有29個聲母,19個韻母和7個聲調。現已用拉祜文出版了教科書及多種讀物。


民族文化納西族的語言文字

  納西族以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文化而著稱於世。納西語是納西族民眾在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際工具,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彝語支,而納西族的文字有東巴文和哥巴文,是納西族文化重要的內容,現在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東巴文化是納西族傳統文化發展歷程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放射出璀 ...

民族文化土族語言文字

  語言和文字對於人的生存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表達個人思想和記錄事物不可或缺的因素。在中國由於各地文化的差異,所以也形成了多種不同的語言和文字。土族就是一個擁有自己民族語言和文字的民族,你瞭解嗎?想要更加了解的話不妨看看下面關於土族文化的文章吧。   土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土族語又稱“察罕蒙古語” ...

中國具有民族文化標誌是什麼

  1、中國最具有民族文化標誌的是:龍文化。2、民族標誌,即中國式標誌,就是以中國各民族文化為核心,以民族文化元素作為構圖元素,精心構思設計用來表達民族文化資訊的符號。“龍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標誌性文化。3、文化是一種歷史形成,特別是作為民族象徵的文化符號,它本身積聚的,就是民族文化極強的內部凝聚力。文化是歷史 ...

淺談民族文化柯爾克孜族家庭制度

  在每一個區域,每一個民族中,關於家庭制度的理解和具體辦法都是不相同的,儘管在現在的文化中家庭制度有所弱化,但這還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要表現。今天,要介紹的是關於柯爾克孜族的家庭制度。具體就讓我們一起到柯爾克孜族文化中瞭解吧。   柯爾克孜族的家庭為一夫一妻制。過去,受宗教影響,富者也有多妻的。男權很大,老 ...

民族文化淺談毛南族姓氏有多少

  中國姓氏博大精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姓氏的分佈也有所不同,可能是全國地區散佈,也有可能是集中於某一個民族中。今天要介紹的毛南族姓氏有什麼樣的特點呢?其姓氏又有多少呢?一起到毛南族文化中瞭解吧。   毛南族有潭、覃、盧、蒙、韋、袁等姓氏,其中以潭姓的人數量較多,約佔毛南族的70%以上,分佈的地 ...

民族文化普米族樂器有哪些

  在每一個民族中,都有屬於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族音樂。用不同的音樂形式展示出對生活的熱愛,表達個人美好的情感。在這其中,樂器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是音樂表達的重要載體。今天,要介紹的是關於普米族的樂器,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到普米族文化中看看吧。   普米族器樂可以分為彈撥樂、吹奏樂、絲絃樂和打擊樂四類。其中彈撥 ...

民族文化苗族人為什麼戴銀飾

  我國地大物博,單單民族來講就有56個民族,而少數民族十分的多,各族的文化風俗有十分的迥異,例如苗族人喜歡帶著多、重、大的銀飾。想不想知道為什麼要帶。本期苗族文化就為你介紹苗族人為什麼帶銀飾。   苗族尚銀,其銀飾追求多、重、大。逢年過節時,苗族姑娘戴在身上的銀飾有多達十多公斤的。如臺江施洞的苗族銀飾,一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