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最奇特的喪葬文化:珞巴族樹葬

最奇特的喪葬文化:珞巴族樹葬

  人一生如何最終都將歸為塵土。在我國大部分民族和佛教信仰者選擇的安葬方式皆是火葬和土葬相結合。但是在古老偏遠的珞巴族文化裡自古就保留了他們傳統的樹葬方式,成為我國民族文化的一個奇觀。

  珞巴族家庭特別重視為死者治喪,力圖以此慰藉亡靈,並表達對其哀悼懷念之情。珞巴族多采用土葬和樹葬,禮俗相當複雜,禁忌繁多,以示盡了孝道。

  病人去世後,通常由背屍人來料理。將死者頭朝外,以示他已經“走”了。人死後,忌說死字,一般稱“走了”、“老了”、“去世了”,或稱“沒有了”。在給去世者洗澡時,洗澡水中一般用艾葉和桂樹葉,從頭往下洗。壽衣不用皮毛和綢緞,怕來生變為獸類。

  褲的件數,忌單喜雙,多是2件上衣,4條褲裙,都要以棉布為主。入墓時,要解開死者身上的繩帶,拉直其身體置於坑內,頭朝西,陪葬品全是他生前所用過的東西,如弓箭、裝飾品、用具等。墓地周圍架木籬笆,上蓋草棚,並將獵人獵獲的獸角等置於棚內,每天早晚各送一次飯酒,一般送7天,也有送一個月的。每晚燒堆篝火。

  樹葬即時稱天葬。屍體處理和土葬相同,不能裸露皮肉。將胎兒狀的屍體置於他曾經用過的藤筐裡,根據死者遺願懸於村頭的樹杈上。上搭草棚,遮雨防曬。珞巴人講,世上萬事萬物都是有精靈的,人雖死了,屍體腐爛了,變成了蟲子,但靈魂卻去了“極樂世界”,變成了另一種有精靈的東西,比如懸葬,使他們早投生,快投生,變為富人和好人。

  幾種葬法的背屍人一般由親屬充當。父母死由兒子料理背送,妻死夫送,如果家無合適的人則由親朋背送,或請人或按死者彌留時指定的人背屍。送屍人與死者屬相相同、相剋和年齡相同的人不準背屍,如無他人,必須由以上人員背屍,那麼,只好將背屍者的右臉抹白、左臉塗黑,掛上女人的項鍊,右邊褲腿捲到大腿外,左腿不卷,才準背屍。

  發喪要請人殺雞打卦、選擇吉日。下葬那天,全村停止勞動一天,前來送葬、勸慰。背屍的方式是背靠背,背屍人手持一把刺條,邊走邊撲打,以免鬼怪跟隨。葬後一個月,嫁出的女兒和分家的兒子及親戚攜帶酒、肉和雞到死者家裡慰藉。

  一年後,死者離家的子女趕一頭牛,死者家中出2頭牛,村裡每戶攜帶白酒、甜酒各一葫蘆,村人共飲共食。牛角送到墳頭上,以示哀悼。父母長輩死後,子女一年內不戴耳環和其他裝飾品,不能結婚,妻子一年內不能剪髮,額前系一條紅線,頭上不準插花,也不能改嫁。

  背屍人返回後,主人在門口燒一堆火,一把樹枝蘸上一些玉米粉和白酒,在火上烤一會兒,在背屍人身上撲打三次,接著背屍人洗臉、洗手,進屋後只准坐在死者的睡處,手不得撫摸極受寵愛的灶腳石,因它是灶神的化身,晚上只准睡在死者的睡處。三天內不得講“少”、“無”、“死”話語。第三天背屍人可以和家人一樣自由活動了。

  背屍人背屍後的第三天和第10天要下河洗澡,第15天后方能上山狩獵。在一年以內背屍人不能吃土豆、豌豆、核桃、桃、蘿蔔和牲畜的蹄子。吃飯時,背屍人要先禱告,請死者的靈魂進膳。在一年之內,背屍人不能走大路,要走小道,路遇行人要讓路迴避,不能笑,不能看別人的臉。總之人們對背屍人是忌諱的,認為低賤,不吉利,有陰鬼附身。

傣族最原始的文化:花腰傣

  傣族文化是在一個封閉式的環境下形成並發展的。最具傣族文化特色的就是花腰傣。花腰傣色彩斑斕的服飾,銀飾綵帶玲琅滿目,因其引人注目的特色而得名。花腰傣完整地保留著傣族先祖對自然與靈魂的崇拜,以及民族的文化信仰,因此便形成了今天內涵豐富的傣族最原始的文化:花腰傣。

  “花腰傣是人們對居住在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兩縣的傣族(傣雅、傣灑、傣卡、傣仲)的一種稱謂。因其服飾古樸典雅、雍容華貴,特別是服飾的腰部綵帶層層束腰,挑刺絢麗斑斕的精美圖案,掛滿豔麗閃亮的櫻穗、銀泡、銀鈴而名之為“花腰傣”。自唐代以來,傣族已自稱“傣”。

  花腰傣的名稱最早見於清朝,清朝時代,將“百夷”記載為“擺夷”,把德宏州為主的傣族為“旱擺夷”(明時稱“大百夷”),西雙版納州一帶的傣族為“水擺夷”(明時稱“小百夷”);居住在紅河中游的傣族為“花擺夷”。花腰傣是民國時期其他民族對傣雅的稱呼,現指新平、元江兩縣的傣雅、傣灑、傣卡、傣仲,或泛指紅河中上游的傣族。其實花腰傣本民族更喜歡自稱為傣雅、傣灑、傣卡、傣仲,花腰傣只是其他民族因其鮮明的服飾對他們的一種叫法。

  紅河中上游地區的傣族與其他地區的傣族一樣,都源於古哀牢人和古滇人。公元前五世紀左右,哀牢人在瀾滄江、怒江中上游地區創立了達光王國。公元前二世紀末,達光王國開始與漢朝接觸,因當時的達光王叫“哀牢”,漢朝開始把達光王國稱作“哀牢國”。在這之前,漢朝只能透過滇國居民瞭解到哀牢人,因哀牢人善騎大象,生活環境又與漢朝南方的“百越”諸民族相似,被漢朝草率地歸為“百越”一類的民族,把哀牢人稱作“滇越”,把達光(哀牢)王國稱作“乘象國”。

  公元前二世紀末,漢朝征服達光王國東面的昆明諸部(四川西南部、雲南中北部)和滇國(雲南中東部),佔領達光王國東部領土(洱海周邊地區),並在此範圍內設定益州郡。公元前一世紀開始,成為漢朝屬民的滇國王室後裔與漢朝統治者爆發了多次衝突。公元14年,滇王若豆率部起兵反漢,殺死益州大尹陳隆遣。王莽先後派遣“平蠻將軍”馮茂以及寧始將軍廉丹和史熊率兵前來平叛。公元25年,在廉丹的血腥鎮壓下,若豆為首起義軍受到重創,被迫從滇池地區轉移至漢朝勢力相對薄弱的洱海地區(原屬達光王國領土),大量滇人也隨滇王轉移至洱海地區。

  您可能還會喜歡:

  妙不可言的傈僳族葫蘆笙舞樂和葫蘆笙

  傈僳族葫蘆笙舞樂的歷史淵源及特點

  畲族民族形式多樣的傳統體育運動

  具有“傳家之寶”之稱的畲歌

納西族:受東巴教和喇嘛教影響的喪葬文化

  納西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西北部和四川省西南部,它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少數民族。納西族普遍信奉本族的東巴教,也有一部分人信奉藏族的佛教--喇嘛教。東巴教是納西族固有的一種原始多神教,認為屍體與靈魂可以分離,人死人靈魂還存在。非命死者的靈魂變成鬼,使人遭災遇禍。而正常死亡的人的靈魂,需要衣食住行,為了使死者的靈魂得到安寧、保佑子孫,就要善待死者及其靈魂。納西族的喪葬,深受東巴教和喇嘛的影響。納西族的喪葬有火葬和土葬。火葬是納西族的古老習俗,清代雍正年間改土歸流後,清朝多次下文禁止焚屍,但人們不肯改變古老的火葬習俗。到乾隆中期,才開始學習漢族禮俗,由火葬逐漸改為土葬。 最初,納西族人死後,不分貴賤,都用竹筐抬到山下,引火焚燒,不留屍骨。明清時期的火葬與過去有所改變,火葬儀式變得隆重。

  人死後,立即向親鄰報喪,親鄰前來幫助洗屍,洗屍的水,男用九碗,女用七碗,哪去打水和誰去打水 ,由東巴占卜決定。洗屍畢,將少許碎銀、茶葉和酥油放入死人口中。接著用麻布帶子把死者捆成蹲坐式,將其裝在麻布或白布袋內,放入正房後室早已挖好的土穴中,上蓋鐵鍋或木板,再封一層土。停屍期間,在它前面放一小桌,點燈,供上祭品,並請喇嘛唸經超度。親友們帶祭品相繼弔祭。停屍時間 長短由喇嘛決定,但最長不過四十九天。燒屍的前一天,請東巴唸經,為死者靈魂開路,同時,將屍體從穴中取出,放入直立的方形木棺內,於天亮前送到火化場;到場後,由七八個喇嘛面向東方盤坐唸經,舉行告別儀式,然後將屍體從棺內取出,放在柴架上焚燒。喇嘛們邊唸經,邊由人向火堆添油。燒畢,由兩個男子撿一些從腳到頭的遺骨,裝進麻布的袋中帶回家,其餘骨灰埋在僻靜的地方。

  骨灰袋放在院中擺祭品的方桌旁,由東巴主持再祭,唸誦送魂開路經,把死者靈魂送到祖先雉居住的地方。祭畢,在東巴的陪同下,將袋送到本家族墳地。放骨化袋時,要抽掉袋底提線,讓屍骨觸地,讓靈魂活動"自由",並在袋的周圍砌一圈石頭。最後,故意高叫"我去找水","我去劈柴"等,藉故一溜煙跑開。據說,不如此,死者的靈魂就會纏身。

  在火葬過程中,納西族還有一種古老的儀式。一是出嫁的婦女死後,要立即向舅舅家報告,請舅父參加火化葬儀。押父需在三邀四請後才到達,到達後照例要說:"我家的人好好的,怎麼會死掉"等憤怒的話,並象徵性地揮刀在門檻上砍三刀。外甥陪不是,並以上賓禮待舅父。納西族的土葬在很多方面儲存著自己的民族特色。

  人將死時,至親們圍攏在病者身旁,把米(男九粒,女七粒)、茶葉和碎銀少許,用紅紙包好,放入奄奄一息的病人口中,並請東巴誦開路經,指引死者靈魂前往祖先住地。人死後,要替死者洗屍,洗畢後,在屍體全身塗上酥油,換上乾淨衣服。辦喪事擇吉日舉行,一般有"懸白"、"開弔 "、"出殯安葬"等程式。辦喪的第一天是"懸白"。當天清晨,喪家大門前豎起一根八丈高的木杆,在東巴或道士唸經和吹鼓手們的哀歌中,由孝子把買來的"白"(由麻線接連竹圈,外帖彩花紙花,呈圓桶形,中間有白紙圓心),升於杆項,表示死者升入樂土。

  納西人死後,要做"百日"。喪家及近親上墳掃墓,燒燬孝子戴的麻布帽子和披巾。此後,孝子可以理髮。人死滿週年時做"年齋"。三年孝滿時,請和尚、喇嘛或東巴唸經超度亡靈。此後,死者與其它祖先一起供奉,不再舉行單獨的紀念活動。 納西族的婦女產期死亡及非命死者,一律在野外火化,其骨灰不能葬在祖先的墓地上。

  祭祀習俗:納西人死後,要做"百日"。喪家及近親上墳掃墓,燒燬孝子戴的麻布帽子和披巾。此後,孝子可以理髮。人死滿週年時做"年齋"。三年孝滿時,請和尚、喇嘛或東巴唸經超度亡靈。此後,死者與其它祖先一起供奉,不再舉行單獨的紀念活動。每年的七月和十月祭祖。十月祭祖時,院壩中間要插三排帶葉的青風樹枝,每排三棵。每棵樹放一枚鵝卵石,另插一棵剝皮的高約一公尺的白楊樹枝。在祭前殺豬,用豬血染紅白楊樹枝,在鵝卵石上塗上豬血,用意是以此作為路標,便於祖先亡靈沿著鮮紅的路標返回家園。傳神開始,由巫師念,《祭祖經》,然後逐一呼喚家庭亡故祖先的姓名,每喚一個名字,家長將少許豬肉放於祭盤內。祖先姓名一般喚到三代到四代。祭畢,將白楊樹枝和十二枚石子扔到院外,把各類祭品各選 一點拋於村外山坡上,讓鳥雀啄食。其作九棵青岡樹枝用石頭壓在正房屋脊中央,樹枝尖朝北表示祖先來自北方,永不忘本。

  自稱"納西美布諾"(意為"納西人是祭天的子民")的納西族,將祭天視為民族標誌。祭天也由此成為東巴教中民俗性大道場和最隆重的慶典之一。祭天白春祭和秋祭。春祭在正月,稱大祭天;秋祭在七月,稱小祭天。祭場方向朝北或朝西,祭壇左右插黃慄青岡樹,稱大祭天象徵天神地祗;中央插柏木樹象徵中央許神。祭品有香、米、酒等物。祭天時要撒松毛、插祭木、安神石、放祭品、燃香、殺牲等。祭天的目的是祈天求豐,消災除邪。 歷史上納西族信奉東巴教,這是一種以自然崇拜為主要內容的原始宗教。東巴祭祀儀式是東巴文化的有機整體的個案表現形式。一個東巴教祭祀儀式,則是透過一系列儀規,把東巴文化的各種部分有機組成一個整體。東巴教的一個祭祀儀式,就是東巴文化的一場劇。每個祭祀儀式,都立體地展現納西族宗教信仰和文化追求的一個主題

  繁多的東巴教儀式是東巴文化藝術的主要載體,是舉世罕見的原始宗教典型性"活化石"。納西族先民生息於高山大川之間,自然環境變化無常,氏族、部落和民族之間的爭戰時有發生,他們在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力圖詮釋和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兩大矛盾的三十多種大小宗教儀式。如:從維護大自然平衡、協調人與自然關係而舉行的"祭署神(自然神或稱龍神)"和"抵天災"儀式;多基於大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旨在加強氏族、部落內部的凝聚力而舉行的以祭英雄先祖崇忍利恩夫婦為主要內涵的"祭天";為"祭勝利神"儀式;為消除口舌是非和病痛厄運而舉行的"退口舌是非"和"趕瘟神"等儀式;為求得安居樂業而舉行的"祭寨神"、"祭五穀神和六畜神"、"祭獵神"等儀式;為求子孫繁衍昌達而進行的"求嗣"、"請素神(生命神)"和"趕不孕鬼"的儀式;為正常亡故者舉行的"祭風"和"壓凶死鬼"儀式;為社會各階層人們延長壽命和弘揚東巴文化而在全村或大東巴家不時舉辦的大型"求壽"儀式;還有作為民族知識精英的東巴辭世時隆重舉行的"超度東巴什羅"儀式等等。屆時,東巴們便展示出臨場製作的各種精美的木牌畫、彩色軸畫、紙牌畫、面偶、紙紮等藝術珍品,並在儀式進行過程中,伴以粗獷奔放的古典樂隊,透進色彩繽紛的藝術場景折射出納西人追求真善美、鞭撻假惡醜的願望,給人以豐富的藝術享受和精神薰陶。

  東部方言區的瀘沽湖地區歷史上信奉藏傳佛教。受東巴教影響認為,不得砍伐水源林,不準在樹木生長期進山砍伐,不準獵殺懷孕母獸和幼獸,不準殺死進人家宅的小動物(可驅趕或捕捉後送出)。不得汙染水源,如不準向水源吐痰、大小便。傾倒垃圾,不準在河流裡洗滌汙穢物品,取用井水要遵守"三眼井"規定,汲水、洗菜和洗衣物分開,不得混用。不吃馬肉,不準在廚房鍋灶裡煮貓、狗或其他野生動物(可在鍋灶以外的火塘裡煮)。"三多"節,又稱"二月八廟會",是納西族的傳統節日。三多神是納西族的本主神靈。廟會期間,人山人海,香菸嫋嫋,且時值初春,山茶盛開、櫻花綻蕾,其氣氛之熱烈,場面之壯觀,實為麗江所有廟會之首。參加祭天或"三多節"的人,事前要淨手,並要跨過由杜鵑枝等燃起的煙火堆,以示除穢。


奇特珞巴族樹葬

  珞巴族家庭特別重視為死者治喪,力圖以此慰藉亡靈,並表達對其哀悼懷念之情。珞巴族多采用土葬和樹葬,禮俗相當複雜,禁忌繁多,以示盡了孝道。 病人去世後,通常由背屍人來料理。將死者頭朝外,以示他已經“走”了。人死後,忌說死字,一般稱“走了”、“老了”、“去世了”,或稱“沒有了”。在給去世者洗澡時,洗澡水中一般用 ...

中國酒文化完整的中國白酒知識大全

  白酒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酒類,人們常能在飯桌宴席上見到它的身影。   作為我國所特有的一種蒸餾酒文化,白酒文化無疑是我國酒文化的重要代表。   那麼就讓我們一起透過中國白酒知識大全,來了解這醇香四溢的極品佳釀。   中國白酒知識大全之——具有不同標準分類的白酒文化   按所用酒麴和主要工藝分類   大麴酒: ...

飲食文化具特色的湖北小吃有哪些?

  中國幅員遼闊,形成了我國地域性的差別,由此各個地方產生了不同的文化,尤其是在飲食的方面,因為地域差別更加明顯,那麼在地產豐富同時又歷史悠久的湖北文化裡,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當地特色的小吃呢?   湖北小吃由武漢小吃、荊沙小吃、襄陽小吃、恩施民族小吃等組合而成,其取料廣、技法多樣,能滿足不同人的口味,適應南北 ...

原始的民族文化黎族文字

  黎文,是以黎語侾(音”哈“)方言為基礎方言,樂東黎族自治縣抱由鎮保定村話(屬侾方言羅活土語)的語音為標準音,設計創制的文字。那麼,黎文有什麼樣的文化淵源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黎族文化中瞭解吧。   黎族文字簡介:   以黎語侾(音“哈”)方言為基礎方言,樂東黎族自治縣抱由鎮保定村話(屬侾方言羅活土語)的 ...

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河姆渡是母系社會嗎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游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反映了約7000年前長江下游流域氏族的情況。他們使用骨器、木器、石器和陶器,種植水稻,飼養家畜,建造木結構房屋,過著定居生活。那麼他是母系社會嗎?下面就和小編一起看看吧。   河姆渡一帶系沼澤地,河姆渡人建造住宅時,木樁上架設縱橫交錯地龍骨(地梁 ...

弄堂文化上海弄堂八大“

  上海弄堂是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築特色,大大小小的弄堂是千萬上海人的回憶。其中,上海弄堂有八大“最”,都有獨特的吸引力。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弄堂文化中一起去了解看看都有哪些“最”。   1、最經典:淮海中路弄堂   淮海中路1857弄坐落在以繁華的淮海中路上,低調而神秘,可能在不經意間,你已經錯過 ...

民族文化侗族喪葬習俗

  侗族也算是我們所瞭解的民族裡不同的喪葬習俗最多的一個了。對不同的人有著不一樣的喪葬習俗,現在這個時代入土為安也大都是化為骨灰的。本期小編帶你去侗族文化了解一下侗族的喪葬習俗。   上祭。於死者去世後第二天舉行,祭品須有雞、魚、肉“三牲”,誦畢祭文,鑼鼓、嗩吶、鐵炮齊鳴,加上道士的念唱和婦女的哭聲,整個葬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