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出自《孝經》: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翻譯:
人的身體四肢、毛髮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
莊子有話:“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是出自楊朱過於宋東之逆旅,關於是楊子所說還是莊子所說還有爭議。“美而不自知,吾以美之更甚”等。出自《山木》。
莊子·山木由各自獨立的九則寓言故事組成,每則寓言故事的主旨不盡相同,但大體上反映了社會生活中的種種體驗和感悟,不乏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對社會問題的深刻認識。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簡單的意思是,你的皮膚和頭髮,都是父母給你的;深度意思就是告訴你,好好照顧自己,不要讓父母擔心。如果你,不好好愛護,父母會很傷心的,也是對父母的不尊重。
全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一句諺語,意思是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給的,絕不能有絲毫的損傷,指愛護身體如同敬愛父母。來源於《孝經·開宗明義》。
1、意思是凡是身上的一切哪怕一根髮絲,一點皮膚,都是父母賜予我們的,既然身體髮膚都承受於父母,就應當體念父母對兒女的一片愛心,保全自己的身體,不敢稍有毀傷,這是遵從孝道的開始。
2、出處:《孝經·開宗明義》:“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3、譯文: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給的,絕不能有絲 ...
不是一路人,不進一家門。
這句話通俗的可以解釋為:就是志不同道不合,完全是兩個世界的人,永遠沒法走到一起。
而放到生活中卻通常表示兩個人行為舉止都十分的相似,都能想到一塊去,也含有貶義的意思。
這句話大多部分是對的,是人們在生活中慢慢總結的口語,在生活情趣或者學習中或者工作中都沒有交集,完全是 ...
俗語:
1、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2、無心插柳柳成蔭;
3、柳暗花明又一村;
4、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5、吠犬不咬人;
6、不怕學不成,就怕心不誠;
7、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喪氣;
8、走路怕暴雨,說話怕輸理;
9、草遮不住鷹眼,水遮不住魚眼;
10、水不平要流, ...
沒有這樣的成語,含有雷的成語有:
電閃雷鳴、雷霆萬鈞、如雷貫耳、雷厲風行、天打雷劈、暴跳如雷、大發雷霆、雷打不動、布鼓雷門、迅雷烈風、下筆風雷、歡聲如雷、風雷火炮、烈火轟雷、掌聲雷動、瓦釜雷鳴、天打雷擊、雷奔雲譎、積蚊成雷、聞雷失箸。 ...
叫似水如魚。
1、似水如魚的釋義是像魚和水一樣不能離開。形容關係密切,不可分離。多指男女情人。
2、似水如魚這個成語,出自,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若不是大恩人拔刀相助,怎能勾好夫妻似水如魚。”明·張鳳翼《紅拂記·傳奇大意》:李靖人豪,張姬女俠,相逢似水如魚。 ...
我比竇娥還冤。
《竇娥冤》是中國著名悲劇之一,是一出具有較高文化價值和廣泛群眾基礎的傳統名劇,約有八十六個劇種都改編和演出過此劇。
它成功地塑造了竇娥這個悲劇主人公形象,使其成為元代被壓迫,被剝削,被損害的婦女的代表,成為元代社會底層善良和堅強而走向反抗的婦女的典型。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出自《孝經·開宗明義章》,原文為: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翻譯為:人的軀幹四肢毛髮皮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