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朝三暮四,漢語成語,拼音是zhāo sān mù sì,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後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覆無常。出自《莊子·齊物論》。
2、成語出處
《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1、朝三暮四,漢語成語,拼音是zhāo sān mù sì,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後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覆無常。出自《莊子·齊物論》。
2、成語出處
《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1、“朝秦暮楚”是比喻做事反覆無常、沒有原則,是一個批判牆頭草隨風倒的貶義詞。“朝三暮四”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後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覆無常。
2、“朝三暮四”出自《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列禦寇·黃帝篇》也對這則故事進行了詳細地擴寫,說宋國有一個養獼猴的人,因為養的獼猴太多而家財匱乏,於是養獼猴的人就打算限制獼猴的食物。他對猴子說,早上給三個橡子,晚上給四個橡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說早上四個晚上三個,猴子才歡喜。這就是“朝三暮四”。“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竭盡心力去求“一”,卻不知道其本來就是相同的,這就是“朝三”。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在總數上、本質上沒有變,都是七個,但順序不同,對猴子的影響也不一樣。
3、“朝秦暮楚”,最早出自宋代晁補之的《雞肋集·北渚亭賦》:“託生理於四方,固朝秦而暮楚。”在戰國時期,秦國和楚國最大,當時的韓、趙、魏等小國都根據自己的利益選擇依附物件,時而巴結秦國加入“連橫”,時而巴結楚國加入“合縱”,搖擺不定。
1、成語“朝三暮四”原比喻使用詐術;進行欺騙。後比喻經常變卦;反覆無常。
2、造句:
(1)一會兒想學英語,一會兒想學日語,這樣朝三暮四,很可能一門都學不好。
(2)不要朝三暮四,專一的女人男人才敢動心要與之過一輩子。
(3)朝三暮四的李明經常欺騙女孩子。
(4)我知道你不是朝三暮四的人,你一定會按照你的諾言辦事的。
(5)她從來不是個朝三暮四、到處亂搞的女人,然而演了那麼多年的戲,自然也有過一些插曲。
(6)我們做事情要有目標,不要朝三暮四,亂定計劃,這樣往往一事無成。
(7)她看出他是個朝三暮四的年輕人,會隨時追逐他遇見的每個女人。
(8)你一旦有了目標就要做下去,千萬不能朝三暮四,否則最後只會一事無成。
(9)好書恰似好朋友,總是一如既往、忠貞不渝,不會朝三暮四、情隨境遷。
(10)我從未見到過這樣朝三暮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