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元朝的前車之鑑,竟然還不能讓朱元璋有警醒,但劉伯溫明白,遠征日本,不管你打不打的下來,都免不了一頓對百姓的無妄之災,百姓渴望的是和平,是安定,俗話說得好“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實在不是明智之選。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設有宰相制,宰相都稱為丞相,當時丞相共有左、右二員,左比右大,分任左、右丞相的是李善長和徐達兩人。 朱元璋即帝位後,逐漸感到帝權與相權的衝突,唯恐臣下權力太大,會導致元末“宰相專權”、“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有鑑於此,幾次設法試圖調整,以加強皇權。最早被殺的是中書左丞相楊憲。楊憲於洪武二年九月入為中書右丞,洪武三年李善長病休時,便實際操縱中書省大權,升為左丞。他玩弄權術,陷害同僚,“市權要寵”,很快被朱元璋殺死。 接著是右丞相汪廣洋被殺。朱元璋鑑於李善長權力過大,威脅帝權,於是在撤換李善長後,最初選中了汪廣洋接替李善長的相位。汪廣洋遇事小心謹慎,又以“廉明持重,善理繁劇”而著稱。 洪武六年,胡惟庸進入中書省,與汪廣洋共任右丞相。之後,汪廣洋以“無所建白”貶為廣東參政。但是汪廣洋一離相位後,胡惟庸遇事專斷與李善長相比有過之無不及。況且李善長還借胡惟庸等人,遙執相權,勢力更甚於前。
宰相在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內部可發揮雙重作用。既可以輔佐皇帝,幫助皇帝處理政務,決策機要,也可能因權力過重而威脅君權,因而形成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後,固然可解決君相矛盾,但必然導致皇帝負擔加重,軍國大事均由皇帝個人裁決,難免偏頗,草率。皇帝獨操權柄,固然有利於防止權臣專政,加強統治,有利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但是缺少制約君權的機制,社稷的興衰維繫於皇帝個人素質,也不利於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古代篡奪皇位的人,基本是當朝的權臣,重臣,如王莽,司馬炎,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楊堅,朱溫,趙匡胤等人。鑑於這些歷史教訓,明朝開國後,朱元璋對功臣和權臣狠下毒手。
不是造反,而是民族起義。當時蒙古侵略中國,在中國建立殖民地,進行野蠻的殖民統治。其民族隔離政策,民族屠殺政策在世界上都是少見的。但屠殺不能消滅中國獨立的意識。在蒙古帝國統治中國時期,中國爆發了無數次民族起義。最後的民族大起義摧毀了蒙古的統治機器。朱元璋就是在這個時候投入到轟轟烈烈的抗蒙救國鬥爭之中。逐漸由 ...
真正讓朱元璋傳位皇孫朱允炆的,是因為“嫡長制”的制度和那個讓朱元璋感恩一生的女人馬秀英。朱元璋從小是在孤苦的環境中長大,沒有一個親人,沒有一個感情寄託,參加郭子興的義軍後,郭子興將義女馬秀英許配給他,夫妻二人感情非常好,馬秀英對朱元璋非常好,朱元璋從小到大那顆孤獨流浪的心終於有了停靠的港灣。朱標是馬皇后所 ...
朱元璋將沈萬三滿門抄斬的原因如下:
1、沈萬三有影響力,在江南大勢族裡的影響力比朱元璋還大,還曾經用錢來犒勞朱元璋的軍隊,朱元璋生性多疑,認為沈萬三想要籠絡自己軍隊進而取代他,已有殺沈萬三的心;
2、朱元璋是窮人起步,面對富人沈萬三,產生嫉妒,加上沈萬三沒有政治頭腦,在皇帝面前炫富,更近加重了殺沈 ...
朱元璋認為元朝之所以經常發生宮廷政變,主要原因是沒有立太子,他還看到當元末農民起義四處爆發的時候,元王朝在各地缺少強有力的藩衛。有鑑於此,洪武三年朱元璋就作了封藩的安排,即把自己的孩子封到各地當藩王。為了鞏固統治,把各方權力全掌握在手中,以便抑制隨自己打天下的重臣名將,由於北元迴歸大漠後保有相當強的軍事力 ...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 ...
朱元璋
偉大領袖朱元璋同學是個理想主義者,他希望建立一個完美的、純潔的、人民都一心向善、農民地位崇高的封建帝國,他的理想是“務俾農盡力畎畝,士篤於仁義,商賈以通有無,工技專於藝業”,意思就是說,這世上除了他,一共就四種人:農民就踏踏實實地種地,做學問的就當道德楷模,經商的就買進賣出,工匠就琢磨手藝,大 ...
網路配圖
衛所制度是明代最主要的軍事制度。衛所制度吸取了歷史上的屯田經驗,是一種寓兵於農、守屯結合的建軍制度。明太祖曾深以創設這一軍制為榮,他曾誇口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明代從京師到府州,都設立了衛、所。按照明制,5600名軍人為一衛,1120人為一所,120人為一個百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