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李商隱之何處哀箏隨急管

李商隱之何處哀箏隨急管

  《無題·何處哀箏隨急管》即《無題四首》。第一首七律寫一位男子對身處天涯海角的情人的思念之情。第二首七律寫一位深鎖幽閨的女子追求愛情而幻滅的絕望之情。第三首五律寫閨中人對意中人慾見不得的相思之情。第四首七言古詩寫東家老女婚嫁失時自傷遲暮又聽到貴家女子的美滿生活增添煩惱的痛苦之情。

  其一: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燻微度繡芙蓉。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其二: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金蟾齧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其三:含情春晼晚,暫見夜闌干。樓響將登怯,簾烘欲過難。多羞釵上燕,真愧鏡中鸞歸去橫塘曉,華星送寶鞍。

  其四:何處哀箏隨急管,櫻花永巷垂楊岸。東家老女嫁不售,白日當天三月半。溧陽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後同牆看。歸來展轉到五更,梁間燕子聞長嘆。

無題古詩李商隱

  1、原文

  無題

  唐代: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2、譯文

  相見很難,離別更難,何況在這東風無力、百花凋謝的暮春時節。

  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燒成灰燼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乾。

  早晨梳妝照鏡,只擔憂如雲的鬢髮改變顏色,容顏不再。長夜獨自吟詩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萊山離這兒不算太遠,卻無路可通,煩請青鳥一樣的使者,殷勤地為我去探看。

李商隱妻子去世時間

  1、公元851年,李商隱妻子王氏病逝,李商隱因遠在他鄉,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詩中所表現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表達了對妻子無限的追懷。

  2、妻子去世後,李商隱每每回憶起當年恩愛的時光,留下了不少感人的詩篇。而最著名的或許就是這首《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最有名的詩

  1、《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2、《寄令狐郎中》   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3、《為有》   為有云屏無限嬌,鳳城寒盡怕春宵。   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   4、《嫦娥》 ...

流鶯原文

  1、《流鶯》   【作者】李商隱 【朝代】唐   流鶯漂盪復參差,渡陌臨流不自持。   巧囀豈能無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風朝露夜陰晴裡,萬戶千門開閉時。   曾苦傷春不忍聽,鳳城何處有花枝。   2、譯文   流鶯兒啊,到處飄蕩,上下翻飛;越過小路,臨近河邊,無法自持。   美妙地鳴囀,怎麼能沒有本 ...

二月二日原文

  1、《二月二日》唐代:李商隱,原文: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萬里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新灘莫悟遊人意,更作風簷夜雨聲。   2、譯文:二月二日這一天春遊到江上,春風和暢陽光送暖樂曲悠揚。花蕊如須柳芽如眼婀娜多姿,紫蝶黃蜂盤旋飛舞情意更長。客居萬里之外常思迴歸故 ...

嫦娥

  1、《嫦娥》   【作者】李商隱 【朝代】唐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2、譯文   透過裝飾著雲母的屏風,燭影漸漸暗淡下去。銀河漸漸沉沒,晨星漸漸消失。嫦娥後悔寂寞,後悔偷吃靈藥,現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著她一顆孤獨的心。 ...

無題賞析

  1、這首詩,以女性的口吻抒寫愛情心理,在悲傷、痛苦之中,寓有灼熱的渴望和堅忍的執著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綿邈,極為豐富。   2、開頭兩句,寫愛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於受到某種力量的阻隔,一對情人已經難以相會,分離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別”字,不是說當下正在話別,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離。兩個“ ...

的無題詩大多屬於什麼詩

  李商隱的無題詩大多屬於言情詩和政治詩。表現男女之間對於愛情的熱烈追求,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種種複雜心情,簡單地說叫“言情詩”;透過描寫男女愛情,寄託個人身世之感,表達某種政治願望,簡單地說叫“政治詩”。   李商隱的無題詩含有的藝術特點主要是:   1、借藝術形象的整體來託寓某種抽象的感情、意緒;   2、意 ...

杜牧和是什麼關係呀

  杜牧和李商隱是活躍於晚唐前期的兩位成就較高的詩人,兩人合稱為小李杜,但無血緣關係。   杜牧主張在文學創作上以意為主,反對單純追求文采辭句,現實性較強。   李商隱一生仕途坎坷,但一直關心政治,詠史詩在其詩中佔的比重較大。   這兩位詩人的詠史詩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現實,但也都流露出個人失意的頹喪情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