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李白一生寫了多少首詩

李白一生寫了多少首詩

  李白一生寫了九百多首詩,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李白一共寫了多少詩呢

  李白一共寫了1010首詩,創造了古代浪漫主義文學高峰、歌行體和七絕達到後人難及的高度。李白一生都懷有遠大的抱負,他毫不掩飾地表達對功名事業的嚮往。

  李白大半生過著流浪生活,遊歷了全國許多名山大川,寫下了大量讚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優美詩篇,藉以表達出他那種酷愛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懷。在這一類詩作中,奇險的山川與他那叛逆的不羈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這種詩在李白的詩歌作品中佔有不小的數量,被世世代代所傳誦。

烏臺詩案蘇軾寫了什麼詩

  烏臺詩案蘇軾寫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是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全詞借古抒懷,雄渾蒼涼,大氣磅礴,筆力遒勁,境界宏闊,將寫景、詠史、抒情融為一體,給人以撼魂蕩魄的藝術力量,曾被譽為“古今絕唱”。

  此詞透過對月夜江上壯美景色的描繪,借對古代戰場的憑弔和對風流人物才略、氣度、功業的追念,曲折地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功業未就、老大未成的憂憤之情,同時表現了作者關注歷史和人生的曠達之心。

  這首詞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謫居黃州時所寫,當時作者四十五歲,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兩年餘。蘇軾由於詩文諷喻新法,為新派官僚羅織論罪而被貶,心中有無盡的憂愁無從述說,於是四處遊山玩水以放鬆情緒。正巧來到黃州城外的赤壁(鼻)磯,此處壯麗的風景使作者感觸良多,更是讓作者在追憶當年三國時期周瑜無限風光的同時也感嘆時光易逝,因寫下此詞。


關於魯迅一生那幾位老師

  一位是他的啟蒙塾師壽鏡吾先生,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還有一位就是他青年時期的老師章太炎先生。   關於壽先生,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說,他“極方正、質樸、博學”。他教學嚴,“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   魯迅與他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同樣情深意厚,說“他是最使我感激 ...

魯迅一生多少文章

  魯迅,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紹興人,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筆名魯迅、源於革命。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毛澤東主席評價魯迅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評論家、作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中華民族精神的發揚人。   魯迅生前所創作的未結集出版的雜文作品 ...

王冕用梅花自喻

  王冕用梅花自喻寫下了《墨梅》,原文: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意思是這畫彷彿是從我的洗硯池邊生長的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筆後淡墨留下的痕跡而沒有鮮豔的顏色,因為它並不需要別人去誇許它的顏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氣充滿在天地之間。   創作背景:這是一首作者王冕 ...

清明這什麼季節

  描寫的是春季。   這首詩所寫的應該作者早年讀書生活的真實情況,清苦,寂寞,還可能有孤獨。為了前程,也許有興趣或習慣的原因,臨窗攻書,發奮苦讀,過著山野僧人般的清苦生活。即使在清明節,沒有像平常人那樣外出踏青,去欣賞山花爛漫的春景,也沒有邀約友朋飲酒作樂。君子慎獨,作為讀書人,沒有忘記民俗傳統——寒食節禁 ...

三衢道中這怎樣的景象

  【惠崇春江晚景(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描寫了江南早春時節生機勃勃的春江景色:   竹林外有兩三枝桃花悄悄地開放了,鴨子在水中快活地嬉戲,因為它們最先察覺江水變暖了。水邊滿地是青青的蔞蒿,蘆葦剛長出短短的嫩芽。這不禁讓我想起,每當春江水暖 ...

畫這幾種景物

  畫這首詩寫了四種景物,分別是山、水、花、鳥。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聽水卻沒有聲音。春天過去,可是依舊有許多花草爭奇鬥豔,人走近,可是鳥卻依然沒有被驚動。《畫》是王維的一首經典五言絕句,和這首詩的名字一樣,這首詩美如畫。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本身還是一首畫作鑑賞詩。王維的山水畫有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詩和畫的 ...

寒食這什麼傳統習俗

  寒食是中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這儀式用意有二:一是標誌著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勤政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