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束髮指15歲。
2、束髮指15歲。古人一般不用具體的數字來說出自己或他人的年齡,而是用一種和年齡相關稱呼來代替,而束髮就是15歲的另一種稱謂。之所以會將15歲稱為束髮,是因為古代男子到了15歲,就會將原來的總角解散,再將頭髮紮成一束,這時便有了束髮的稱謂。
3、束髮之後便是人們經常聽到的“弱冠之年”,它指的是20歲的男子,古代男子20歲表示成年,這時會行冠禮,但是因為沒有達到壯年,所以被稱為“弱冠”。
1、束髮指15歲。
2、束髮指15歲。古人一般不用具體的數字來說出自己或他人的年齡,而是用一種和年齡相關稱呼來代替,而束髮就是15歲的另一種稱謂。之所以會將15歲稱為束髮,是因為古代男子到了15歲,就會將原來的總角解散,再將頭髮紮成一束,這時便有了束髮的稱謂。
3、束髮之後便是人們經常聽到的“弱冠之年”,它指的是20歲的男子,古代男子20歲表示成年,這時會行冠禮,但是因為沒有達到壯年,所以被稱為“弱冠”。
15歲。古人束髮之年是指15歲,這時男孩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在古代,男孩到了束髮之年,就可以上大學讀書了。可見古時孩子長大後,對於裝束也有一定要求。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襁褓,不滿週歲;垂髫:指幼年;豆蔻:女子十三、四歲;束髮,男子十五歲以上;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
古人束髮之年是指15歲,這時男孩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在古代,男孩到了束髮之年,就可以上大學讀書了。可見古時孩子長大後,對於裝束也是有一定要求的。
下面家整理一下古代對年齡的特殊稱謂,如下:
1歲: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後借指未滿週歲的嬰兒。
2歲: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8歲:總角,古代幼童把垂髮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髮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
9歲:九齡,為九歲,指數之年
10歲:幼學,十歲。
12歲: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13歲:豆蔻,指女子十三四歲。
15歲:及笄,笄,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
16歲:二八,為十六歲。
20歲:加冠,指二十歲。
24歲: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30歲:而立,
40歲:不惑:
50歲: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
54歲:六九年,即五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