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菜飲食文化的悠久歷史
東北菜飲食文化的悠久歷史
東北菜是古老的遼東人民經過悠久歲月沉積下來的飲食文化,它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生產條件和物產資源進行開發,直到如今形成固定的飲食風俗。那麼東北菜文化在過去和現在都經歷著怎樣的歷史變遷呢?
東北地區飲食文化歷史風貌
肉食為主,應當說是東北民眾在數千年甚至更長久歷史上的飲食生活基本特點之一。這種特點最少是維持到了19世紀末葉,這裡的土著居民,如滿族、蒙族、達翰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錫伯族、赫哲族、吉里族、苦夷等基本如此。只有朝鮮族、部分盛京滿族、相繼出關的漢人例外。
他們的肉食主要來自畜牧的羊、牛、馬、駱駝等大畜牲和射獵的禽獸、漁撈的魚類,當然也包括飼養的豬、鵝、鴨、雞等,但以畜牧、射獵、漁撈三大項為主。這種生活,即便到現在的草地牧點及黑龍江、烏蘇里江邊,那些少數民族的食物結構也基本如此。五穀作為副食,是肉食為主的伴存特點。
東北地區很早就有穀物種植業,自《後漢書》留下東北地區“土宜五穀”文錄之後,累代官修史書及私家史乘關於這裡農業史錄不勝列舉。但是,比文字紀錄更早、更豐富的紀錄卻是大量出土的史前文化遺存。
遼寧瀋陽市新樂遺址距今已7200多年遺址,以它那約有100平方米的穀物加工廠,再現了原始農業的發達景象。值得注意的是,內地,尤其是黃河流域所有的穀物品種,東北地區幾乎都有,名副其實的“五穀雜糧”齊全。五穀雜糧齊全,又僅作為副食,作為眾多品種結構組成的肉類主食之外的副食,它使得人們的食物內容更加豐富,營養結構更加合理。
菽類比重大及豆製品多的特點,是東北文化區位內不能忽略的又一飲食文化特徵。菽類之王大豆,是北方人的發明,也是北方人民的傳統食物原料。菽類植物,如大豆、小豆、綠豆、豌豆、蠶豆、豇豆、扁豆、雲豆、刀豆、菜豆等20餘個品種,既可燒飯、煮粥、裹蒸為主食,也可作為菜餚副食。同時,大豆還可以制醬、醬油、豆腐、豆芽、豆漿各種成品。
豐厚的冬貯,是東北地區人們飲食文化的聰明創造。由於無霜期短,人們吃地產蔬菜的時間只有6個月左右。為解決漫長冬季對蔬菜的需要,東北人,尤其是下層社會廣大民眾,都要在夏季裡蔬菜品種多、數量多又價格低廉的時候大量晾制乾菜。入秋之時則要大量窯藏白菜、蘿蔔、馬鈴薯等越冬蔬菜。同時要大量漬酸菜、醃製品種豐富的各種鹹菜。這是歷史傳統,也是直到今天仍在廣大農村保留著的風俗。
冷凍食品是東北地區人民的典型食俗之一。漫長的寒冷冬季,給人們的飲食生活帶來了許多困難,但也因此決定了特異的文化風格。嚴冬是大自然賜予的得天獨厚的大冷庫。可以無限量、無代價的儲存各種食品和原料、滅菌防腐保鮮、獨具風味。肉類可以埋在雪下或淋水掛上冰衣長久保鮮,蔬菜也可以埋在雪下保鮮保色。
可以凍豆腐、凍奶、凍乾糧(饅頭、豆包、餃子、年糕)、凍水果。至於紅果蘸上冰糖的神奇食品“冰糖葫蘆”,更是東北入冬季裡的風俗美食。冷凍的肉可以很便利地切成極薄的片和極細的絲。凍魚的味道更美,也更便於加工烹製。
當然更不要說現在生活中人們喜愛的冰淇淋等各種冰果、冰點了。不懼冰雪,喜愛冰雪,不僅夏季裡嗜食冷凍食品以降溫防暑特色,冬季裡也喜歡冷凍食品爽口開胃。這的確是令南國居民們既欣羨又怯於問津的東北人獨具特色的口味。
韓國飲食文化悠久的歷史
從韓國飲食文化來看,韓國料理具有悠久的歷史,同時韓國料理比較清淡,很少用油,也不會加太多調料,連蔬菜也是以生食為主。
那麼,韓國飲食文化是如何發展的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韓國料理是指韓國的傳統飲食。皇家飲食融合了地方的特色和現代式的材料和配方。因此,種類多樣。韓國傳統的料理是由米飯、泡菜和湯組成。在韓國的飲食中,通常以麻油、醬油、鹽、大蒜、生薑和辣椒等作為調味品。另外,韓國的飲食是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的。韓國人也有在冬季的時候醃製和儲存泡菜的風俗習慣。
韓國人根據氣候和水土的不同,早在三國的時候就開始了農業的耕作。在此之後,韓國就開始種植水稻。因此,韓國也就以穀物為中心作為本國的飲食代表。從三國時代的後期開始韓國就以米飯和泡菜為主食。副食則以韓國固有的菜餚為主。像水稻、麵條、餃子、糕等穀物飲食經過發酵,在把大豆用醬油蘸好之後,就會發酵成大醬。韓國有栽培蔬菜、山野菜等很多種類的蔬菜。根據氣候的不同變化而做出不同種類的泡菜。自古以來韓國就有藥食同源的理論。因此,在食品烹飪的時候偶爾也會加入一些藥材。這樣,會起到養生的效果。
韓國曆史上曾是農業國,自古就以大米為主食。現在的韓國料理包括各種蔬菜和肉類、海鮮類等,而泡菜(發酵辣白菜)、海鮮醬(醃魚類)、大醬(發酵豆製品)等發酵食品則成為韓國最具代表性同時也具有豐富營養價值的食品。韓國餐桌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所有的料理一次上齊。根據傳統,小菜的數量依不同檔次從較低的3碟到為皇帝準備的12碟不等。而餐桌的擺放、佈置也隨料理的種類有很大的不同。因韓國人對形式的重視,餐桌擺設禮儀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此外,同鄰近的中國、日本相比,湯匙在韓國的使用頻率更高,尤其當餐桌上出現湯的時候。
不論是烤肉、泡菜還是糕點,五顏六色的視覺享受,是韓國料理的最大特點。一方面保持食品原有的新鮮色彩,一方面有透過料理展現出美食的不同形態,這讓您在品嚐紫霞門的菜品時,不僅感覺好吃,而且感覺好看!
韓國料理別有風味,富於特色。辣是韓國料理的主要口味之一,但這種辣卻與別的辣有所不同,有人曾經這樣描述過,川菜的辣是麻辣,透著鮮美;湘菜的辣是火辣,直衝衝的,不加任何掩飾;而韓國菜的辣卻入口醇香,後勁十足,會讓你著著實實地把汗出透。想要感受一下,您就去紫霞門親自嚐嚐吧。
高麗參、雞、新鮮牛肉、海產品、青菜、燉、蒸、烤……單是聽到這些詞彙已經覺得是很健康營養的原料和做法了。紫霞門料理選材天然,做法上選擇不破壞營養成分的烹調方式,素搭配合理並且時製作追求少而精,以既保證足夠的營養,不會叫人暴飲暴食。
韓國自古以來禮儀食品種類繁多,生產、三七日、百日、週歲、婚禮、聘禮等的賀禮食品,巫俗食品,祭禮食品,寺廟禮儀食品等。其烹飪方法在各寺廟之間口傳至今。此外,國人在飯前,接待客人,祭禮飲酒時,還常備魚蝦醬、鹹菜、肉乾、魚乾等下酒菜,由此開發的各類食品加工技術也豐富了其飲食文化。在紫霞門,燒烤主要以牛肉為主,牛裡脊、牛排、牛舌、牛腰,還有海鮮、生魚片等都是燒烤的美味,尤以烤牛裡脊和烤牛排最有名。其肉質的鮮美爽嫩。
說了這麼多,相必您對韓國料理已有所瞭解,還猶豫什麼,叫上朋友一起去吧!
八大菜系之徽菜的飲食文化及歷史淵源
徽菜是中國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徽菜的影響極其廣泛,徽菜的形成、發展與徽商的興起、發跡有著密切的關係,徽菜又有徽幫、安徽風味之稱。徽菜文化對中國的飲食文化有著重要的影響,讓我們來了解下八大菜系之徽菜的飲食文化及歷史淵源。
徽菜是指徽州菜,它起源於黃山麓下的歙縣(古徽州)。後來,由於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鎮成為“祁紅”、“屯綠”等名茶和徽墨、歙硯等土特產品的集散中心,商業興起,飲食業發達,徽菜也隨之轉移到了屯溪,並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徽菜以烹製山珍野味而著稱。
徽商史稱“新安大賈”,起於東晉,唐宋時期日漸發達,明代晚期至清乾隆末期是徽商的黃金時代,其時徽州營商人數之多,活動範圍之廣,資本之雄厚,皆居當時商團之前列。宋朝著名數學家朱熹的外祖父祝確,就是當時徽商的典型代表,他所經營的商棧、邸舍(即旅店)、酒肆,曾佔居歙州城的一半,號稱“祝半城”。明嘉靖至青乾隆年間,揚州著名商賈約80人,其中徽商就佔60之多;十大鹽商中,徽商竟居一半以上。徽商富甲天下,生活奢靡,而又偏愛家鄉風味,其飲饌之豐盛,筵席之豪華,對徽菜的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哪裡有徽商哪裡就有徽菜館。明清時期,徽商在揚州、上海、武漢盛極一時,上海的徽菜館一度曾達至500餘家,到抗戰時期,上海的徽菜館仍有130餘家,武漢也有40餘家。有趣的是據《老上海》資料稱1925年前後“滬上菜館初唯有徽州、蘇州,後乃有金陵、揚州、鎮江諸館”,而所謂的“蘇州”亦指原在姑蘇的徽商邰之望、邰家烈遷移到滬開設的天福園、九華園、鼎半園等菜館。可見徽菜的發展也很迅速,據曾覺生在《解放前武漢的徽商與徽幫》一文介紹;直至解放後,武漢的徽菜館仍居飲食市場的首要地位:“可以說武漢酒菜業中最大的一幫……為人們所歡迎、所光顧。”
徽州歷來人文薈萃、文風鼎盛。在以學進仕、以文垂世的指導思想下,“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丞相”、“兄弟翰林”、“四代一品”,都出現在徽州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徽州向有“嬌兒不嬌書,嬌書如養豬”的說法。要考官,是要走出徽州的,而徽商是行商,透過各種水道走向江浙、華北與西南以致漂洋過海。十大商幫,徽商居首。以致一批批外地人,一查三代、四代都是“祖籍徽州”。徽州人,“十三在邑”守家園,“十七在外”闖天下。在這種形勢下,徽菜,也就作為菜系在全國出現了。
古徽州也是徽商的發祥地,明清時期徽商稱雄中國商界300多年,有“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之說。以徽商、徽劇、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築、徽派盆景等文化流派構成的徽學,更是博大精深。它與敦煌學、藏學有同樣影響。
徽州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密度極大,品位極高,除擁有兩處世界遺產外,還有一座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三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一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處世界地質公園,二處國家地質公園,三處國家森林公園和10處國家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一處國家級歷史保護街區。雄踞域中的國之瑰寶黃山,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五絕”著稱於世,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黃山具備“山上有奇景,山下有奇觀”的全方位立體之美。西遞、宏村世界文化遺產是徽州物質文明的歷史遺存,矗立的牌坊代表著徽州人的精神家園,更多的古村落、古建築體現了徽州遠古的繁華和富榮,牯牛降的原始自然傳遞出徽州大地的久遠、淳樸和原生態的珍藏,橫亙黃山南北的新安江、太平湖,更增添了黃山水之靈秀。
據明史記述;當時“大商人中以徽商和晉商最為突出”,“富商之稱雄者,江南首推新安”。自唐代以後,歷代都有“無徽不成鎮”之說,可見古代江南徽州商業之發達,商賈之眾多。隨著徽州商人出外經商,徽菜也普及各地,在江浙一帶及武漢、洛陽、廣州、山東、北京、陝西等地均有徽菜館,尤以上海最多,而且是最早進入上海的異地風味。
據《徽州府志》記載,早在南宋間,用皖南山區特產“沙地馬蹄鱉,雪天牛尾狸”做菜已聞名各地。沿江菜以蕪湖、安慶地區為代表,以後傳到合肥地區,它以烹調河鮮、家禽見長,其煙燻技術別具一格。沿淮菜,主要由蚌埠、宿縣、阜陽等地地方風味構成。
徽菜發端於唐宋,興盛於明清,民國間繼續發展,建國後進一步發揚光大。徽菜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飲食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徽州地處山區,歷少戰亂,自唐宋來中原大批移民南遷徽州一帶,聚族而居,建祠修譜,形成嚴密的宗族制度。各族、派均有自己信仰崇拜的偶像,為祀神禮佛,民間便產生了各具特色的食用供品,最典型的莫過於祭祀隋末農民起義領袖汪華的“賽瓊碗”活動了。這一年一度的祭拜活動在集中展示汪氏族人所精心烹製的數百碗供品的同時,也造就了一代代民間烹飪家。
明代晚期至清代乾隆末年是徽商的鼎盛時期,實力及影響力位居全國10大商幫之首,其足跡幾遍天下,徽菜也伴隨著徽商的發展,逐漸聲名遠揚。哪裡有徽商,哪裡就有徽菜館。徽州人在全國各地開設徽館達上千家,僅上海就有140多家,足見其涉及面之廣,影響力之大。
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徽菜經過歷代徽廚的辛勤勞動,兼收幷蓄,不斷總結,不斷創新。以就地取材,選料嚴謹,巧妙用火,功夫獨特,擅長燒燉,濃淡適宜,講究食補,以食補身,注重文化,底蘊深厚的特點而成為雅俗共賞,南北兼宜,獨具一格,自成一體的著名菜系。
粵菜飲食文化的悠久歷史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而不同的地方有著各種不同的特色美食,而作為我國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的粵菜又有著怎樣的誘人美食呢?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粵菜文化吧!
粵菜,即廣東地方風味菜,是我國著名八大菜系之一,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韻味,獨樹一幟,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廣東地處我國 ...
歷史悠久的河北飲食文化
河北省地處華北平原北部,是個地域廣袤的省份,而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內蘊豐厚,歷代都有所發明以及創新,同時兼收國內其他地區的飲食文化,形成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飲食風格,深受人們的喜愛。
那麼,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從河北文化的角度去看看其飲食文化吧!
一、萌芽期
在7800多年以前的武安磁山遺址,挖掘 ...
東北菜的飲食文化歷史風貌
任何一個地方文化的形成都是需要時間歲月的洗禮,不斷的經過總結和創新發展而來的,代表著東北地區飲食的東北菜文化也是這麼一步步走過來的。今天我們就要來了解東北地區飲食文化的歷史風貌。
東北地區飲食文化圈內民眾生活的歷史風貌
肉食為主,應當說是東北民眾在數千年甚至更長久歷史上的飲食生活基本特點之一。這種 ...
滇菜飲食文化的悠久歷史
雲南民族眾多,歷史悠久,地處高原的獨特氣候造就了食材的獨特性,使雲南具有了獨特的飲食文化特色。那麼,我們今天要介紹的是具有歷史悠久的——滇菜文化。接下來,隨著小編的腳步一起來了解一下滇菜的飲食文化吧!
獨特,神秘,多元的民族文化,壯麗的自然景觀,大自然賦予了雲南永恆的魅力。滇菜也稱“雲南菜”,由三個地 ...
歷史悠久的獨龍族飲食文化
主要居住在我國西南地區的獨龍族,因為以種植、狩獵以及採集為主,所以飲食習俗一般都受到居住地自然環境的重要影響。獨龍族亦得名於他們的居住地——獨龍河谷。
那麼在獨龍河谷的獨龍族文化裡有什麼樣的飲食文化呢?一起去看看吧!
飲食習慣
獨龍族的主食多以玉米、小米、稗、蕎、青稞、馬鈴薯、芋頭和黃豆為主, ...
古代元旦和春節的區別 元旦的悠久歷史和文化
春節和元旦都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對中國人而言都有著不一樣的意義,也有著很多代代傳承的習俗,因此是值得我們去傳承和弘揚的傳統文化,必須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一直傳承下去,讓世界都能看到燦爛的中華文化。
元旦的來源
元旦的時間其實在每個朝代和時期都是會有一定的變化的。在夏朝時期的夏曆以春季一月為正 ...
臨汾悠久歷史和文化
臨汾,該市歷史悠久,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和黃河文明的搖籃,有“華夏第一都”之稱;該市是華北地區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盛產小麥、棉花等,素有“棉麥之鄉”和“膏腴之地”美譽;該市已形成多元產業體系,是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市自然資源豐富,是中國三大優質主焦煤基地之一;該市非物質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