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美食:
1、魚豆腐也叫魚糕,是湖北省松滋市的特產,用各種淡水魚,蝦,鹹水魚作為原料凝結成白如凝脂的豆腐,無鱗無刺,肉質鮮嫩,營養價值極高,為純天然綠色食品。
2、杜婆雞,又名杜家雞,沙道觀雞,源自湖北松滋沙道觀鎮,因一位七十多歲的杜姓老婆婆始創而得名,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
3、洈水的叼子魚,洈水水庫青山綠水,水質優良,盛產豐富魚類,大頭白鰱,鱖魚,大白叼子等都屬純天然無汙染綠色食品,營養豐富,口味極佳。
松滋美食:
1、魚豆腐也叫魚糕,是湖北省松滋市的特產,用各種淡水魚,蝦,鹹水魚作為原料凝結成白如凝脂的豆腐,無鱗無刺,肉質鮮嫩,營養價值極高,為純天然綠色食品。
2、杜婆雞,又名杜家雞,沙道觀雞,源自湖北松滋沙道觀鎮,因一位七十多歲的杜姓老婆婆始創而得名,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
3、洈水的叼子魚,洈水水庫青山綠水,水質優良,盛產豐富魚類,大頭白鰱,鱖魚,大白叼子等都屬純天然無汙染綠色食品,營養豐富,口味極佳。
1、松滋蕎麥豆皮。“松滋蕎麥豆皮”近日獲得國家商標局授予的地理標誌《商標註冊證》。“松滋蕎麥豆皮”是傳統手工特產,發源於松滋市王家橋鎮。其原料主要有蕎麥、大米、土豆、綠豆。由於其營養豐富,食用方便,深受民眾喜愛。
2、沙道觀杜婆雞。沙道觀杜婆雞是湖北省荊州市松滋市沙道觀鎮的特色美食。松滋雞,又名杜家雞,杜婆雞,道觀雞,由沙道觀鎮一姓杜的婆婆首創,風味獨特,被各大小餐館酒店廣泛引用。
3、松滋魚糕。松滋魚糕是湖北省荊州市松滋市的特色美食。松滋魚糕獨具松滋地方風味,早為荊楚名菜。它以魚含肉味,肉有魚香,潔白柔嫩,入口消溶等特點而著稱,且久傳不衰。
4、洈水鱖魚。洈水鱖魚是湖北省荊州市松滋市洈水鎮的特產。洈水湖鱖魚是我國特產的一種名貴味美的淡水食用魚,也是洈水最受遊客歡迎的魚種。肉質鮮嫩,味道純正,食之回味無窮。
冬至北方傳統美食
羊肉
中醫上講究“四季五補”,其中冬季“滋補”成為當下最流行的進補方法。冬至開始,民間便開始從這天“數九”,正如俗語說的“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在我國北方,有冬至吃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在此時吃上一鍋燉羊肉,更有禦寒滋補的雙重功效。
羊肉味甘而不膩,性溫而不燥,歷來被視為補陽佳品。冬季適當進食,為進補最佳食譜。對於老百姓來說,吃羊肉自然也就被列為冬季進補禦寒的主要方法之一。
餃子
我國北方地區民間素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著直接關係,最常見的韭菜餡預示著“久財”之意。最為常見的白菜肉餡即“百財”之意。香菇肉餡的餃子,則寓意“鼓財”;酸菜餡寓意“算財”;芹菜餡則代表“勤菜”,都有吉祥的寓意。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據說是古代河南名醫張仲景因記掛鄉親們在冬天耳朵受凍,遂於冬至那天在南陽東關空地上搭起醫棚,向窮人舍“祛寒嬌耳湯”(“嬌耳”即現在的餃子),使人吃了以後只覺渾身溫暖,兩耳發熱。為了紀念他,民間百姓就將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傳承延續至今。
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尤其是狗肉燉豆腐,更是所謂的“東北八大燉”之一。
餛飩
北方人在冬至日有吃餛飩的習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冬至吃餛飩希望可以破除“混沌”變聰明。人們在製作冬至吃的餛飩時,往往在餡料中加入生薑,食鹽,味精等調味料,這樣調製出的餛飩餡香而不油膩,十分美味。
冬至南方傳統美食
吃餈粑
按照江浙一帶的傳統,冬至會舂餈粑,參與的人非常多,很隆重。在雲南,冬至也有吃餈粑的習俗。而每逢祭祖或重大節日,或紅白喜事,都要做餈粑,因此,在老家把餈粑叫“大餈”,如今常見的湯圓就有些不屑的被稱做“小餈”。
吃甜丸
相傳漢代冬至已有“進酒餚,謁賀君師耆老”的習俗。宋、元以來,潮俗盛行吃甜丸。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湯,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前,農家主婦紛紛舂糯米粉(今多為機械輾制),有的互通有無,饋贈親友。
吃湯圓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閤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關於冬至節氣的介紹
冬至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後,太陽又慢慢地向北迴歸線轉移,臺灣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所以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又慢慢地回升。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民間有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與來到的先後,來預測往後的天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臺灣的早晚)。
俗語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麼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湯圓、冬至長線面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