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柯爾克孜族的獵鷹節的由來和傳統

別具特色的柯爾克孜族獵鷹文化

  老鷹是一種十分兇猛的鳥類,野生的鷹頑化難訓,以捕食小獸和其他鳥類為食。在鳥類的世界中,鷹是站在和食物鏈頂端的猛禽,然而就是這樣兇猛的鳥,還是被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馴化了。你知道是誰能獵鷹訓鷹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柯爾克孜族文化中的獵鷹文化吧。

  獵鷹起源於東方,至今已有4000年的歷史。馴鷹的習俗是口頭流傳下來的,沒有任何文字記載,但是柯爾克孜族民間卻一直保留了幾千年的口頭馴鷹絕學。馴鷹和捕獵需要極大耐心和精力,現在已經沒有人願學了。鷹性情兇悍,桀驁不馴,一般人都是從雛鷹開始餵養,逐步馴化。但它費時費工,馴出的鷹過於嬌弱,缺少野生鷹的攻擊力。真正的馴鷹人直接捕捉成鷹馴養。難度雖大,但一旦馴化,威力加倍。

  自家馴養的上百隻獵鷹。每當冬季出獵,柯爾克孜族馴鷹手身跨駿馬,手託兇猛的獵鷹賓士于山林草原之間,必會有所收穫。

  位於新疆西部天山南脈腹地的阿合奇縣地處高寒山區。北部天山南脈,南部喀拉鐵克山,中間夾著狹長的託什幹河谷。河谷山麓地帶,夏秋季節水草豐美,為獵鷹準備了足夠的兔子、老鼠甚至狐狸等美食。世居在此的柯爾克孜族人和他們的獵鷹都在這裡找到了樂土。

  自古至今,獵鷹都是柯爾克孜族牧民的家庭一員,在鷹被列入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後,他們更是為家裡的獵鷹登記了“戶口”。

  阿合奇縣蘇木塔什鄉是中國文化部命名的“獵鷹之鄉”,全鄉400多戶牧民,幾乎都會馴鷹捕獵,牧民們希望繼續馴養獵鷹,但又不想觸犯法律。

  新疆阿合奇縣的柯爾克孜族馴鷹老藝人,“打鷹”、“熬鷹”、“馴鷹”、“放鷹”、“玩鷹”、“獵鷹走私”等諸多知識,深入獵鷹第一鄉專心研究過程歷時七載。阿合奇縣是柯爾克孜族聚居的地方,柯爾克孜族佔近百分之八十。由於這裡至今仍完整保留著原始的獵鷹馴養方式,因此又被譽為中國的“獵鷹之鄉”,當地柯爾克孜族也被譽為“鷹王”。

  1991年英國馴鷹專家安德魯在來到阿合奇縣蘇木塔什鄉考察馴鷹技藝時說,世界上,獵鷹的故鄉在阿合奇縣的蘇木塔什鄉。而蘇木塔什鄉的400多戶牧民,家家養鷹馴鷹捕獵,是名副其實的馴鷹的故鄉。每到冬季,蘇木塔什鄉雲集著數百隻馴鷹,舉行長達數日的獵鷹捕獵比賽,那妙趣橫生和令人驚心動魂的場面,勝過到西班牙看鬥牛。

柯爾克孜族的獵鷹節的由來和傳統

  獵鷹節是2009年3月20日,新疆阿合奇縣舉辦的,當地柯爾克孜族民眾聚集在該縣賽馬場,展示自家馴養的獵鷹。阿合奇縣被稱為獵鷹之鄉,是新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之一。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柯爾克孜族文化中瞭解吧。

  獵鷹節是2009年3月20日,新疆阿合奇縣舉辦的,當地柯爾克孜族民眾聚集在該縣賽馬場,展示自家馴養的獵鷹。

  新疆阿合奇縣的柯爾克孜族人馴養獵鷹有著悠久的歷史,當地牧民仍完整保留著原始的馴養方式,被譽為中國“獵鷹之鄉”。柯爾克孜族人在放牧的同時,經常騎馬到高達近百米的高山頂上,將自己馴養的獵鷹放飛,因此當地柯爾克孜族也被譽為“鷹王”。

  馴鷹習俗:

  柯爾克孜族人與鷹,有著親密的關係。千百年來,他們居住的地方被稱為“獵鷹之鄉”。在沒有槍支的歲月裡,人們馴服兇猛的雄鷹為自己捕獵,一隻好的獵鷹可以養活一家人。過去,一隻鷹的價格比一個柯爾克孜族姑娘的嫁妝還要高。養鷹也是一件奢侈的事兒。辦一個馴鷹許可證要500元不說,這傢伙每頓能吃兩公斤肉,還得是新鮮的。

  曾經有一段時間,為保護野生動物國家明令禁止馴鷹。兩年後,因為了解到馴鷹術是柯爾克孜族人千百年來的特有民俗,需要保護和傳承,禁鷹令才解除了。

  柯爾克孜人與鷹恪守著一個約定:他們從不把這珍貴的猛禽連窩端,總是悄悄拿走那隻最心儀的幼鷹回家馴養。

  一個出色的馴鷹人需要具備三種品質:愛好、穩重、力氣。三者缺一不可。

柯爾克孜族諾魯孜節的慶祝方式

  諾魯孜節,也譯納吾肉孜節,每年節日自3月21日起,延續3天至15天不等。諾魯孜節是柯爾克孜族的傳統節日之一,那麼,柯爾克孜族人民是怎麼慶祝諾魯孜節的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柯爾克孜族文化中瞭解吧。

  慶祝方式:每年的3月20日至22日,全世界有30多個民族與維吾爾族人同一時間慶祝諾魯孜節。

  (1)每年晝夜時差相等時分即3月20日——22日夜晚零點選打諾魯孜節鼓,普告天下節日來臨;

  (2)聽到鼓聲的人們自發地彙集到擊鼓地點唱歌跳舞,直至天明,這是諾魯孜節麥西萊甫開幕的標誌,第二天從日落開始至次日太陽冉冉升空為止。這是琴師、歌手、舞手顯示才能的最好舞臺;

  (3)次日,人們冼浴淨身,換下冬裝,吃諾魯孜節飯,鄰里間相互贈送諾魯孜節飯以示祝賀新年。原先有恩怨糾紛的人們相互間拜年諒解和好,甚至離異夫妻間協商破鏡重圓;

  (4)早餐後,鄰里中的男人匯聚到德高望重者家中,就幫助居住區內貧困殘疾者進行討論,自願捐助貧困者;

  (5)家家戶戶全部動員,對家裡戶外進行一次徹底的大掃除,拆洗衣物被褥;

  (6)為鳥雀築巢,為它們繁殖打基礎;

  (7)上墳,在親人墳頭上施灑穀物;

  (8)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維修或重建橋樑,清理池塘,做好引進春水的準備,並全面動員,植樹造林,美化環境;

  (9)該節也稱之為踏青節,家家戶戶連續幾天都要拾苜蓿,吃苜蓿,也送給街坊鄰居嚐鮮;

  (10)給困難家庭資助糧食和種子,幫助其耕種,給沒有家畜的借家畜;

  (11)這一天也稱作“喬坎塔勒節”(即樹木發芽節)。在這—天,老師會帶著學生來到原野,實地講授一堂生動的自然課;並準備豐富的文藝節目,邀請學生家長到校觀看。好的節目在各學校間巡迴表演,還開展體育比賽、趣味智力競賽、創作和諾魯孜詩比賽是該節不可或缺的內容。


解惑:由來

  柯爾克孜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很早以前開始,柯爾克孜族就是中華大地上的民族之一,他們的許多文化都是由歷史沉澱而來,這些文化也成為了現代人們的歷史瑰寶,那麼,你知道柯爾克孜族的由來嗎?下面的柯爾克孜族文化為您解答。   13世紀接受元朝統治,在葉尼塞河上游曾設萬戶府。為改變當地面貌。元從內地和西域把大量工匠和 ...

傳統節日:馬奶

  每個民族都會有一些帶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這些傳統節日是從很久以前流傳下來的,而柯爾克孜族的傳統節日——馬奶節就是比較有特色的節日,節日期間會食用馬奶來祈求平安。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柯爾克孜族文化吧!   柯爾克孜族大多生活在牧區,從事牧業生產,他們養馬、愛馬,並喜歡喝馬奶,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了 ...

中華民族:

  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其餘分佈在烏什、阿克蘇、莎東、英吉沙、塔什庫爾乾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柯爾克孜”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柯爾克孜族有自已的語言和文字,新中國成立後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 ...

--簡 介

       柯爾克孜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斯、昭蘇、額敏等縣。其餘分佈在烏什、阿克蘇、莎東、英吉沙、塔什庫爾乾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柯爾克孜”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柯爾克孜族有自 ...

喪葬習俗

  現代柯爾克孜人喪葬大部分按伊斯蘭教規進行。在信仰伊斯蘭教的家庭裡,人死後把“埋體”(遺體)洗淨,用白布把全身纏住,用素色布覆蓋,頭朝西放在房內的帳簾裡。家中的婦女面朝西邊哭邊唱,歷數死者的生平善舉。親友則帶財物前來弔唁,誦經示哀。“埋體”在家一般停放一天,最多不超過三天。葬禮在清真寺舉行,由阿訇唸經致悼詞 ...

的服飾

  柯爾克孜族的服裝,婦女多喜紅色,穿短裝,也有穿連衣裙的。襯衫寬大直領。布料衣服縫製簡單,高階衣服縫製講究,袖口和對襟處釘銀扣。裙子用寬頻,或用綢料迭成多褶,製成圓筒狀,上端束於腰間,下端鑲制皮毛。內衣翻領套坎肩,坎肩領口甚大,內衣顯露。在短裝外面套大衣,多為黑色,翻領敞胸,冬季內加棉絮。婦女戴圓形金絲絨紅 ...

  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其餘分佈在烏什、阿克蘇、莎東、英吉沙、塔什庫爾乾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柯爾克孜”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柯爾克孜族有自已的語言和文字,新中國成立後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