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柯爾克孜族諾魯孜節的慶祝方式

柯爾克孜族諾魯孜節的慶祝方式

  諾魯孜節,也譯納吾肉孜節,每年節日自3月21日起,延續3天至15天不等。諾魯孜節是柯爾克孜族的傳統節日之一,那麼,柯爾克孜族人民是怎麼慶祝諾魯孜節的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柯爾克孜族文化中瞭解吧。

  慶祝方式:每年的3月20日至22日,全世界有30多個民族與維吾爾族人同一時間慶祝諾魯孜節。

  (1)每年晝夜時差相等時分即3月20日——22日夜晚零點選打諾魯孜節鼓,普告天下節日來臨;

  (2)聽到鼓聲的人們自發地彙集到擊鼓地點唱歌跳舞,直至天明,這是諾魯孜節麥西萊甫開幕的標誌,第二天從日落開始至次日太陽冉冉升空為止。這是琴師、歌手、舞手顯示才能的最好舞臺;

  (3)次日,人們冼浴淨身,換下冬裝,吃諾魯孜節飯,鄰里間相互贈送諾魯孜節飯以示祝賀新年。原先有恩怨糾紛的人們相互間拜年諒解和好,甚至離異夫妻間協商破鏡重圓;

  (4)早餐後,鄰里中的男人匯聚到德高望重者家中,就幫助居住區內貧困殘疾者進行討論,自願捐助貧困者;

  (5)家家戶戶全部動員,對家裡戶外進行一次徹底的大掃除,拆洗衣物被褥;

  (6)為鳥雀築巢,為它們繁殖打基礎;

  (7)上墳,在親人墳頭上施灑穀物;

  (8)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維修或重建橋樑,清理池塘,做好引進春水的準備,並全面動員,植樹造林,美化環境;

  (9)該節也稱之為踏青節,家家戶戶連續幾天都要拾苜蓿,吃苜蓿,也送給街坊鄰居嚐鮮;

  (10)給困難家庭資助糧食和種子,幫助其耕種,給沒有家畜的借家畜;

  (11)這一天也稱作“喬坎塔勒節”(即樹木發芽節)。在這—天,老師會帶著學生來到原野,實地講授一堂生動的自然課;並準備豐富的文藝節目,邀請學生家長到校觀看。好的節目在各學校間巡迴表演,還開展體育比賽、趣味智力競賽、創作和諾魯孜詩比賽是該節不可或缺的內容。

中華民族: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其餘分佈在烏什、阿克蘇、莎東、英吉沙、塔什庫爾乾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柯爾克孜”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柯爾克孜族有自已的語言和文字,新中國成立後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有的地區也通用維吾爾文和哈薩克文。信奉伊斯蘭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柯爾克孜族主要經營牧業,兼營農業和以畜產品加工為主的手工業。他們的衣食起居具有遊牧生活方式的特點。

  習俗

  柯爾克孜族好客,凡有來客,不論相識與否,都要熱情招待並拿出最好的食品待客。在請客人吃羊肉時,先請客人吃羊尾巴油,然後再吃胛骨和羊頭肉,尤以羊頭肉待客為尊。

  客人在吃肉前,要先取出一些分給主人家的婦女和小孩,吃其他食品時,擺在盤裡的要留一部分不要吃光,以表示主人招待的豐盛。如吃不完,切忌將剩菜剩飯倒在地上,在客人使用的餐具裡,不能剩下殘羹剩飯,這一禁忌不僅非穆斯林的客人要切記,就是穆斯林的客人也不能例外。

  柯爾克孜族喜歡紅色,衣帽、服飾民族手工藝品等也多用紅色裝飾。

  婚俗

  柯爾克孜族傳統的結婚儀式是在女方家裡進行。結婚的前一天,新郎要帶著宰好的羊或其他牲畜,由親戚、伴郎等人陪同,騎馬送到女方的家裡;婚禮前,女方家也要宰牲畜,擺筵席招待親朋好友。

  食俗

  一日三餐,除早餐為饢和茶或奶茶外,中餐和晚餐多以麵食、馬、牛、羊肉為主;在農區以糧為主食,但肉類仍佔有很大比重。

  日常蔬菜不多,品種不少,僅洋芋、圓白菜、洋蔥較為常見,並且很少與肉類一起成菜。很多肉類以做成手抓羊肉、烤肉(塔西哈拉克)為主。其次大都做成獨具特色的灌肺、灌腸、油炒肉、肉湯等。

  奶和奶製品在柯爾克孜族日常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最常見的有馬奶、牛奶和奶皮、奶油、酸奶(濃、稀酸奶)等。平時喜用青稞、麥子或糜子發酵製成的一種名牙爾瑪的飲料飲用,柯克孜族好飲茯茶,煮沸後加奶和食鹽。

  節慶

  柯爾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按柯爾克孜族的歷法,新月每出現一次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即過諾若孜節。類似於漢族的春節,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把好飯好菜擺好,以示慶祝,還要用小麥、青稞等七種以上的糧食做成一種名為“克缺”的食品,預祝在新的一年裡飯食豐盛。

柯爾克孜族--簡 介

   

   柯爾克孜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斯、昭蘇、額敏等縣。其餘分佈在烏什、阿克蘇、莎東、英吉沙、塔什庫爾乾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柯爾克孜”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柯爾克孜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新中國成立後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有的地區也通用維吾爾文和哈薩克文。信奉伊斯蘭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柯爾克孜族主要經營牧業,兼營農業和以畜產品加工為主的手工業。他們的衣食起居具有遊牧生活方式的特點。


喪葬習俗

  現代柯爾克孜人喪葬大部分按伊斯蘭教規進行。在信仰伊斯蘭教的家庭裡,人死後把“埋體”(遺體)洗淨,用白布把全身纏住,用素色布覆蓋,頭朝西放在房內的帳簾裡。家中的婦女面朝西邊哭邊唱,歷數死者的生平善舉。親友則帶財物前來弔唁,誦經示哀。“埋體”在家一般停放一天,最多不超過三天。葬禮在清真寺舉行,由阿訇唸經致悼詞 ...

的服飾

  柯爾克孜族的服裝,婦女多喜紅色,穿短裝,也有穿連衣裙的。襯衫寬大直領。布料衣服縫製簡單,高階衣服縫製講究,袖口和對襟處釘銀扣。裙子用寬頻,或用綢料迭成多褶,製成圓筒狀,上端束於腰間,下端鑲制皮毛。內衣翻領套坎肩,坎肩領口甚大,內衣顯露。在短裝外面套大衣,多為黑色,翻領敞胸,冬季內加棉絮。婦女戴圓形金絲絨紅 ...

  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其餘分佈在烏什、阿克蘇、莎東、英吉沙、塔什庫爾乾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柯爾克孜”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柯爾克孜族有自已的語言和文字,新中國成立後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 ...

服飾文化

  柯爾克孜族的服裝,婦女多喜紅色,穿短裝,也有穿連衣裙的。襯衫寬大直領。布料衣服縫製簡單,高階衣服縫製講究,袖口和對襟處釘銀扣。裙子用寬頻,或用綢料迭成多褶,製成圓筒狀,上端束於腰間,下端鑲制皮毛。內衣翻領套坎肩,坎肩領口甚大,內衣顯露。在短裝外面套大衣,多為黑色,翻領敞胸,冬季內加棉絮。   婦女戴圓形金 ...

新疆族民眾歡度肉孜節

     3月19日,新疆阿合奇縣柯爾克孜族民眾聚集在該縣人民廣場,歡度柯爾克孜族古老的傳統節日——諾肉孜節。根據柯爾克孜族古代天文觀念,白羊星是造福人類的“騰格得”之一,而雙魚星則是人畜疾病和其他自然災害的根源,故此柯爾克孜族人往往挑選雙魚星降落、白羊星升起的時候,舉行諾肉孜節,驅趕妖魔和病源,迎接平安和豐 ...

概況

  民族概況   “柯爾克孜”,突厥語,系本民族自稱,意為“四十個姑娘”,也有認為是“四十個部落”、“山裡遊牧人”、“赤紅色”等含義。但一般解釋為“四十個姑娘”。柯爾克孜族主要分佈於新疆西部地區,絕大部分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其餘分佈在伊犁、塔城、阿克蘇和喀什等地區。另外,在黑龍江省富裕縣也有零星分佈。根 ...

的婚禮習俗

  柯爾克孜族聚居的西部是帕米爾高原和天山山脈的崇山峻嶺,它的名字在漢代稱為“堅昆”、“鬲昆”,南北朝稱為“結骨”、“契骨”,唐代稱“黠戛斯”,遼金稱“紇乞斯”,元代稱“吉利吉思”。清代,沿用蒙古準噶爾語,稱之為“布魯特”,意即“高山上的居民”。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的婚禮十分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