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核舟記原文及翻譯

核舟記原文及翻譯

  原文: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2、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3、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4、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5、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6、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譯文:

  1、明朝有一個技藝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遠,他能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出宮殿、器具、人物,還有飛鳥、走獸、樹木、石頭,沒有一件不是根據木頭原來的樣子,雕刻成各種形狀,各有各的神情姿態。他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軾乘船遊赤壁的圖案。

  2、核舟的船頭到船尾大約長八分多一點,有兩個黃米粒那麼高。中間高起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開設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開啟窗戶,可以看到雕刻著花紋的欄杆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就看到一副對聯,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都塗成了石青色。

  3、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鬍鬚濃密的人是蘇東坡,佛印位於右邊,魯直位於左邊。蘇東坡、黃魯直共同看著一幅書畫長卷。東坡右手拿著卷的右端,左手輕按在魯直的背上。魯直左手拿著卷的左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些什麼。蘇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身子都略微側斜,他們互相靠近的兩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邊的衣褶裡。佛印像極了佛教的彌勒菩薩,袒胸露乳,抬頭仰望,神情和蘇東坡、魯直不相類似。他平放右膝,曲著右臂支撐在船板上,左腿曲膝豎起,左臂上掛著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簡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4、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名撐船的人。位於右邊的撐船者梳著椎形髮髻,仰著臉,左手倚在一根橫木上,右手扳著右腳趾頭,好像在大聲呼喊的樣子。左邊撐船的人右手拿著一把蒲葵扇,左手輕按著火爐,爐上有一水壺,那個人的眼光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聲音似的。

  5、船的背面較平,作者的名字題寫在上面,刻的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筆畫像蚊子的腳一樣細小,筆畫清楚明白,字型的顏色是黑色。還刻著一枚篆字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顏色是紅的。

  6、計算這一條船上統共刻了五個人;八扇窗戶;用箬竹葉做的船蓬,做的船槳,做的爐子,做的茶壺,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計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然還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長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刻舟記原文及翻譯

  1、《核舟記》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2、譯文:明朝有一個技藝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遠,他能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出宮殿、器具、人物,還有飛鳥、走獸、樹木、石頭,沒有一件不是根據木頭原來的樣子,雕刻成各種形狀,各有各的神情姿態。他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軾乘船遊赤壁的圖案。

  核舟的船頭到船尾大約長八分多一點,有兩個黃米粒那麼高。中間高起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開設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開啟窗戶,可以看到雕刻著花紋的欄杆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就看到一副對聯,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都塗成了石青色。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鬍鬚濃密的人是蘇東坡,佛印位於右邊,魯直位於左邊。蘇東坡、黃魯直共同看著一幅書畫長卷。東坡右手拿著卷的右端,左手輕按在魯直的背上。魯直左手拿著卷的左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些什麼。蘇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身子都略微側斜,他們互相靠近的兩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邊的衣褶裡。佛印像極了佛教的彌勒菩薩,袒胸露乳,抬頭仰望,神情和蘇東坡、魯直不相類似。他平放右膝,曲著右臂支撐在船板上,左腿曲膝豎起,左臂上掛著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簡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名撐船的人。位於右邊的撐船者梳著椎形髮髻,仰著臉,左手倚在一根橫木上,右手扳著右腳趾頭,好像在大聲呼喊的樣子。左邊撐船的人右手拿著一把蒲葵扇,左手輕按著火爐,爐上有一水壺,那個人的眼光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聲音似的。

  船的背面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刻的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筆畫像蚊子的腳一樣細小,筆畫清楚明白,字型的顏色是黑色。還刻著一枚篆字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顏色是紅的。

  計算這一條船上統共刻了五個人;八扇窗戶;用箬竹葉做的船蓬,做的船槳,做的爐子,做的茶壺,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計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然還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長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遊三遊洞記原文及翻譯

  1、出夷陵州治,西北陸行二十里,瀕大江之左,所謂下牢之關也。路狹不可行,舍輿登舟。舟行裡許,聞水聲湯湯,出於兩崖之間。復舍舟登陸,循仄徑曲折以上。窮山之巔,則又自上縋危滑以下。其下地漸平,有大石覆壓當道,乃傴俯徑石腹以出。出則豁然平曠,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餘尺,廣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為三門,如三楹之室焉。

  2、中室如堂,右室如廚,左室如別館。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聲如鍾。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雜以土,撞之則逢逢然鼓音。背有石如床者,可坐。予與二三子浩歌其間,其聲轟然,如鐘磬助之響者。下視深溪,水聲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尋,其下有徑,薪採者行歌,縷縷不絕焉。

  3、從夷陵州的州府出發,向西北方向的走陸路二十里,在江的北岸,就是下牢關了。路很窄,走不了,便下了車,上了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就聽見兩崖之間有水聲,於是又下船從陸路,順著窄窄的小路上去直至山頂。又從上面下去,下面的土地漸漸平了,有一塊大石頭當路擋住,便彎著腰從石頭下面過去。一出去便見非常開闊平坦的一個大石洞。高六十多尺、有約十二丈寬。洞口有二根石柱,把門分為了三部分,就像三開門的房子一樣。中間的室像客廳,右邊的室像廚房,左邊的室像別館。洞中間有一石鐘乳下垂,敲它會發出像鐘聲一樣清脆的聲音。左室外有一塊小石突出形狀規則,敲它聲音像磬聲。這地方還有些石頭雜著土,撞它就發出逢逢的鼓音。後面還有一塊石頭像床,可以坐。我與二三個一同前來的朋友在洞內大聲放歌,聲音轟響,就像是鐘磬等樂器加大了我們的音量。向下看是一條深溪,水聲潺潺,就像是從地底傳出來。深溪兩岸,是高達千尋的山壁,下面還有小路,山中樵夫的歌聲縷縷不絕。


桃花源原文翻譯註釋

  1、翻譯:   東晉太元(公元376-396)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捕魚為生。有一天他沿著溪水划船而行,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兩岸的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其它樹木,花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他繼續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 ...

岳陽樓原文翻譯

  1、岳陽樓記原文如下: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   然則北通巫峽,遷客騷人, ...

登泰山原文翻譯

  1、原文: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穀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餘。   泰山 ...

原文

  《核舟記》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

小石城山原文翻譯

  1、原文: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噫 ...

觀月原文翻譯

  1、作品原文   月極明於中秋,觀中秋之月,臨水勝;臨水之觀,宜獨往;獨往之地,去人遠者又勝也。然中秋多無月,城郭宮室,安得皆臨水?蓋有之矣,若夫遠去人跡,則必空曠幽絕之地。誠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獨行以夜而之空曠幽絕,蘄頃刻之玩也哉?今餘之遊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與?   蓋餘以八月之望過洞庭,天無纖雲,月白 ...

登岳陽樓原文翻譯

  1、原文: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fú)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shāng),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