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桂樹焉知泰山之高出自何人之口

桂樹焉知泰山之高出自何人之口

  出自劉義慶《世說新語》。原文: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譯文:有位客人問陳季方:令尊太丘長有哪些功勳和品德,因而在天下享有崇高的聲望?季方說:我父親好比生長在泰山一角的桂樹。上有萬丈高峰,下有深不可測的深淵;上受雨露澆灌,下受深泉滋潤。在這種情況下,桂樹怎麼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泉有多深呢?不知道有沒有功德啊!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這句話中心思想是什麼

  1、不能過於主觀的猜測別人的想法,或擅自為別人安排。嚴重一點說,我們沒有權利認為別人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2、出自選自《莊子·外篇》,《秋水》篇;說明了不要總是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人,也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味在其中。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什麼意思

  1、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翻譯:“你又不是魚,哪裡知道魚是快樂的呢?

  2、原文: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3、譯文: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鰷魚在河水中游得多麼悠閒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又不是魚,哪裡知道魚是快樂的呢?莊子說:“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是快樂的呢?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莊子說:“請你迴歸最開始的設定,你說:‘你哪裡知道魚快樂’這句話,就說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來問我是從哪裡知道的。現在我告訴你,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居廟堂則憂其民出自哪篇文章

  1、“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出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2、《岳陽樓記》是一篇為重修岳陽樓寫的記,為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所作。此文透過寫岳陽樓的景色,以及陰雨和晴朗時帶給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達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情懷。 ...

居廟堂則憂其民出自范仲淹的哪篇文章

  1、“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出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全句為“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意思是在朝廷裡做高官就應當心繫百姓;處在僻遠的江湖間也不能忘記關注國家安危。   2、《岳陽樓記》   【作者】范仲淹 【朝代】宋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 ...

子非魚樂是什麼意思

  1、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翻譯:“你又不是魚,哪裡知道魚是快樂的呢?”   2、該典故出自戰國時期莊子的《莊子·秋水篇》。用以告誡人們,不要以自己的主觀意識形態對別人妄加揣測,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含義。   3、惠施是先秦名家的代表人物,和莊子既是朋友,又是論敵。《莊子》一書,記載了他們之間的許多辯論, ...

皆擴而充出自哪本書

  知皆擴而充之矣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   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   《孟子》是記錄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認為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共同編著的,屬先秦語錄體散文集。    ...

子非魚樂什麼意思

  1、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翻譯:“你又不是魚,哪裡知道魚是快樂的呢?   2、原文: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 ...

居廟堂則憂民出自哪首詩

  居廟堂之高則憂民出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全句為“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意思是在朝廷裡做高官就應當心繫百姓;處在僻遠的江湖間也不能忘記關注國家安危。   《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於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岳陽樓而創作的一篇散文 ...

子非魚樂的故事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的故事:   莊子和惠一道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魚在河水中游得多麼悠閒自得,這是魚兒的快樂呀。”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惠子說:“我不是你,當然不知你的想法;你當然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