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桃花源民俗風情:+九溪板龍

桃花源民俗風情: 九溪板龍

  時間易逝,但九溪官坪的板龍燈表演仍定格在我的腦海,時不時象過電影一樣冒出來。

   那是今年3月13日,電視臺周雄,倪偉、燕良才、於錫傑四條漢子為給中電視臺《神州風采》節目拍攝中國一絕,約我同赴觀燈。

  暮色、炊煙,使官坪河的遠山、近水、村舍、田野變得朦朧渺縹,雞犬之聲由遠而近。置身其間,猶如步入仙境。

  正在我沉浸此景陶然自樂之時,一陣咚咚皮鼓堂堂銅鑼鳴鳴號角噠噠嗩吶驟然而起。與此同時,震耳聾的火銃、鞭炮及充滿陽剛之氣的吶喊,一齊通向耳際。我立即和同伴跑步上了官坪河對岸的小山凸。

  “這裡人玩板龍燈熱情高,清早就聚集了140多人。近百塊板。”陪我們看板龍燈表演的鄉文化站長黃春陽說。

  我們邊聊邊向舞板龍燈處走去,並追上了前面一位瘦而精幹的老人。問他高壽?他笑答:“八十有一。聖堂村人,叫陳玉清。”邊說邊把略顯羞澀的孫子推上前。“俺爺孫一趣來為板龍牛角號助興的。”聽人說,玩板龍的不僅有象板橋村羅超仁父子上陣的,還有丈夫不在家妻子頂上去的呢!

  板龍,不象平常所見的龍燈,它是用一塊塊楓、楠木製作的長2米寬0.13米厚0.03米聯結起來的木板經,又稱板凳龍。玩龍人不用手舞而用肩扛。相傳元朝末年,封建統治者殘酷剝削,民不聊生,各地農民紛紛揭竿而起。桃源九溪一帶以蓮花禪寺(現官坪村附近)為聚集點。羅、沙、黃、彭、何氏等族首議定以元宵節玩龍燈為名,稱蓮花禪祖託夢,日板龍出山,凡男子皆舞龍板。這種龍板合則為龍,拆則為武器,並約定燈籠、火銃為號。元宵舉事,羅鼎公等十餘族首殉難。起義雖然失敗,板龍燈由此流傳至今,成為民間藝術的奇葩。

  黃站長帶我參觀了即將表演的板龍,那差不多兩人高,內可燃點蠟燭、金碧輝煌的龍頭,那可分可合,靈活自如的龍身,都精緻得令人稱奇。據《湖南民間舞整合》載:“板龍燈流傳在桃源北的漆河、九溪、雙溪口等地。傳說參加者可保人丁興旺、五穀豐登。......抗日戰爭時,漆河等地耍過二百餘長板,在河灘上狂跑呼叫,勢如排倒海,甚為壯觀”。

  這時,河岸邊、山腳下人頭攢動,圍觀的田女老幼已擠滿了山凸山凹。放眼望,但見河灘上細如輕紗,簿似蟬翼的淡霧繚繞。給表演現場的龍頭、龍尾、龍身、太平傘、彩燈等物件上憑添了一層層朦朦朧朧的神秘色彩。

  入夜,板龍燈表演開始。只聽得一聲“點燈”號令,玩板龍的男女“咔嚓”劃燃手中的柴,敏捷地點燃自己面前的4支蠟燭。頓時,河灘上數百盞彩燈恰似天上明星,倒影落入水中交相輝映,把個官坪河灘照得如同白晝......

  燈火中,頭扎白巾,身著綴有龍圖和壽字大紅背心的玩龍人列好隊,在一陣緊似一陣的鼓聲中虔誠地按慣例祈禱新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後,在緩緩的嗩吶樂曲中回到自己的位置。“起!”又是一聲號令,剛才還圍成一個圓圈靜臥著的板龍,瞬間變成一條長的火龍,隨著激越的鑼鼓、震耳的炮銃的起舞。 玩太傘的壯年男子,搖動手中竹竿,將一把綾羅綢緞織成的神傘,旋轉得如同彩蝶翻飛;玩珠的小夥子更是神氣,只見他一根珠棒舞得嗖嗖作響、絲風不透,一會兒輾轉騰挪,一會兒上下跳躍,逗引著板龍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惹得觀者大笑不已......

  這時有人提議上山。我隨著人流從山凸走向河畔,又從河畔涉溪爬上小山,居高臨下。“啊!真壯觀。”只是火龍伴著有節奏的鼓點和“嗬嗬”的吶喊,時而東西時而南北,時而騰空疾飛,時而逶迤蛇行,時而變仙桃,時而成字形,時隱時現,千姿百態變幻莫測,使人目不暇接。兩岸叫好聲喝彩聲此伏起,一浪高過一浪。

  表演結束,火龍化整為零,一人一板,一板四燈,漫山遍野,鋪天蓋地而來,恍若銀河繁星灑落人間,讓人浮想聯翩。燭光映紅的張張笑臉展現出新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希望,九溪人一定會像板龍那樣駕起五色祥雲騰空而起,徹底甩掉貧窮落後的帽子。

  夜深人散。我的思緒卻久久沉醉在那似夢似幻亦假亦真的場景之中......

桃花源民俗九溪板龍

  時間易逝,但九溪官坪的板龍燈表演仍定格在我的腦海,時不時象過電影一樣冒出來。

   

  那是今年3月13日,電視臺周雄,倪偉、燕良才、於錫傑四條漢子為給中電視臺《神州風采》節目拍攝中國一絕,約我同赴觀燈。

  暮色、炊煙,使官坪河的遠山、近水、村舍、田野變得朦朧渺縹,雞犬之聲由遠而近。置身其間,猶如步入仙境。

  正在我沉浸此景陶然自樂之時,一陣咚咚皮鼓堂堂銅鑼鳴鳴號角噠噠嗩吶驟然而起。與此同時,震耳聾的火銃、鞭炮及充滿陽剛之氣的吶喊,一齊通向耳際。我立即和同伴跑步上了官坪河對岸的小山凸。

  “這裡人玩板龍燈熱情高,清早就聚集了140多人。近百塊板。”陪我們看板龍燈表演的鄉文化站長黃春陽說。

  我們邊聊邊向舞板龍燈處走去,並追上了前面一位瘦而精幹的老人。問他高壽?他笑答:“八十有一。聖堂村人,叫陳玉清。”邊說邊把略顯羞澀的孫子推上前。“俺爺孫一趣來為板龍牛角號助興的。”聽人說,玩板龍的不僅有象板橋村羅超仁父子上陣的,還有丈夫不在家妻子頂上去的呢!

  板龍,不象平常所見的龍燈,它是用一塊塊楓、楠木製作的長2米寬0.13米厚0.03米聯結起來的木板經,又稱板凳龍。玩龍人不用手舞而用肩扛。相傳元朝末年,封建統治者殘酷剝削,民不聊生,各地農民紛紛揭竿而起。桃源九溪一帶以蓮花禪寺(現官坪村附近)為聚集點。羅、沙、黃、彭、何氏等族首議定以元宵節玩龍燈為名,稱蓮花禪祖託夢,日板龍出山,凡男子皆舞龍板。這種龍板合則為龍,拆則為武器,並約定燈籠、火銃為號。元宵舉事,羅鼎公等十餘族首殉難。起義雖然失敗,板龍燈由此流傳至今,成為民間藝術的奇葩。

  黃站長帶我參觀了即將表演的板龍,那差不多兩人高,內可燃點蠟燭、金碧輝煌的龍頭,那可分可合,靈活自如的龍身,都精緻得令人稱奇。據《湖南民間舞整合》載:“板龍燈流傳在桃源北的漆河、九溪、雙溪口等地。傳說參加者可保人丁興旺、五穀豐登。......抗日戰爭時,漆河等地耍過二百餘長板,在河灘上狂跑呼叫,勢如排倒海,甚為壯觀”。

  這時,河岸邊、山腳下人頭攢動,圍觀的田女老幼已擠滿了山凸山凹。放眼望,但見河灘上細如輕紗,簿似蟬翼的淡霧繚繞。給表演現場的龍頭、龍尾、龍身、太平傘、彩燈等物件上憑添了一層層朦朦朧朧的神秘色彩。

  入夜,板龍燈表演開始。只聽得一聲“點燈”號令,玩板龍的男女“咔嚓”劃燃手中的柴,敏捷地點燃自己面前的4支蠟燭。頓時,河灘上數百盞彩燈恰似天上明星,倒影落入水中交相輝映,把個官坪河灘照得如同白晝......

  燈火中,頭扎白巾,身著綴有龍圖和壽字大紅背心的玩龍人列好隊,在一陣緊似一陣的鼓聲中虔誠地按慣例祈禱新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後,在緩緩的嗩吶樂曲中回到自己的位置。“起!”又是一聲號令,剛才還圍成一個圓圈靜臥著的板龍,瞬間變成一條長的火龍,隨著激越的鑼鼓、震耳的炮銃的起舞。 玩太傘的壯年男子,搖動手中竹竿,將一把綾羅綢緞織成的神傘,旋轉得如同彩蝶翻飛;玩珠的小夥子更是神氣,只見他一根珠棒舞得嗖嗖作響、絲風不透,一會兒輾轉騰挪,一會兒上下跳躍,逗引著板龍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惹得觀者大笑不已......

  這時有人提議上山。我隨著人流從山凸走向河畔,又從河畔涉溪爬上小山,居高臨下。“啊!真壯觀。”只是火龍伴著有節奏的鼓點和“嗬嗬”的吶喊,時而東西時而南北,時而騰空疾飛,時而逶迤蛇行,時而變仙桃,時而成字形,時隱時現,千姿百態變幻莫測,使人目不暇接。兩岸叫好聲喝彩聲此伏起,一浪高過一浪。

  表演結束,火龍化整為零,一人一板,一板四燈,漫山遍野,鋪天蓋地而來,恍若銀河繁星灑落人間,讓人浮想聯翩。燭光映紅的張張笑臉展現出新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希望,九溪人一定會像板龍那樣駕起五色祥雲騰空而起,徹底甩掉貧窮落後的帽子。

  夜深人散。我的思緒卻久久沉醉在那似夢似幻亦假亦真的場景之中......

桃花源民俗風情:拐棗樹下撿“白麵

  每到夜晚,桃花源山林裡常常傳來“喔喔”的叫聲,聽來叫人毛骨悚然。這叫的是一種野獸,謂之“白麵”。

  “白麵”,又稱果子狸。亦稱“花面狸”、“白額靈貓”。哺乳綱,靈貓科。它大小象家貓,但較細長,四肢較短。體背灰棕色,從鼻端到腦後以及眼睛上下各有一種白紋,故俗稱‘白麵’。腹面灰色或淡黃色。棲息山林中,善攀緣,夜間活動,嗜食穀物、果實的和小鳥、昆蟲等。肉可食,味鮮美,其鮮美程度,是任何獸肉都無法比擬的。肉又香又甜,常常用來宴請佳賓。

  桃花源的山林中,就出沒著這磁一群“白麵”。這裡的“白麵”不是捕捉的,而是在拐棗樹下“撿”的。

  拐棗,即枳具,也稱金鉤子、雞距子、枸。鼠李科。落葉喬木,葉廣卵形,具三大脈,邊緣有鋸齒,夏季開花,花小型,帶綠色,聚傘花序。果實近球形,乾燥。花序分枝扭曲,熟時肉質紅棕色,味甜,供食用,亦可釀酒。因它的花序七彎八拐,象雞爪,故又名拐棗。

  桃花源裡就有幾棵高大的拐棗樹。每當經霜以後,風一吹,樹下掉的遍地都是,這時遊人便一枝枝撿來,摘其花序肉食用,甜甜的,帶著一股淡淡的酒味。因為肉質中的葡萄糖經過空氣發酵的作用,便變成乙醇。這時,就是在拐棗樹下撿“白麵”的好時機。

  成熟的拐棗也吸引著“白麵”。晚上,它從山林中竄出,“嗤溜嗤溜“地爬上拐棗來便沒個完。等它肚子脹得鼓鼓的,再也吃不下去時,它的身子便眯得十分笨重,根本從樹上爬不下來。於是,它只得鋌而走險,從樹上往下跳,往往摔得個半死,暈暈乎乎,足足一個小時後,它才能從暈死中醒來,一瘸一拐地朝出林中竄逃。人們就是這時乘“白麵”跳下拐棗樹摔暈的時刻,撳亮手電在樹下撿起一隻只“白麵”。

  也有的“白麵”不上樹,就在樹下尋食那些掉落的拐棗。這些可算是“白麵”中聰明的一類。但是它們聰明反被聰明誤,不知拐棗裡的葡萄糖已轉化成乙醇,吃多了就會醉的。人們同樣可以在拐棗樹下撿到醉得昏迷不醒的“白麵”。

  “白麵”當然不如人類聰明,如果將拐棗那圓而乾燥的種子撿來作水泡上幾天再飲其水,具有解酒的特效。那些“白麵”乘將醉未醉之時喝幾口這樣的水,定然可以免遭此災。

  但“白麵”畢竟是“白麵”。年復一年,在拐棗成熟的季節,人們每年都可以在拐棗樹下撿到那些摔暈的和醉倒的“白麵”。


桃花源民俗風情嘗新節

  在桃源一帶,至今還盛行“嘗新”。“嘗新”,即指六月上旬稻穀成熟後,在開鐮收割之前,擇一吉日,家家戶戶先打下些新稻穀,整成新米做成飯。再搞些蔬菜瓜果做成菜,還要殺雞宰鴨,捕魚撈蝦,買酒稱肉。中午時,擺酒設宴,將第一餐新米飯連同酒菜一起,擺在正堂,讓神和祖先先嚐,感謝他們的保佑,祈求來年五穀豐登。這種在農村廣 ...

桃花源風俗風情古人遺風

  桃花源上接五強溪,下連武陵,相傳是古代秦人躲逃連年戰亂和苛捐兵役的避難之所。他們在這與世隔絕的地方自勞自食,繁衍子孫,獨成一方風水。至今這裡古撲的民風民俗,仍展示著她作為洞天福地的往日的情愫。   桃花源有秦人洞,秦人洞裡有一村莊名三合村。三合村有數十戶人家,他們大都姓秦,因此該村也叫秦人村。這些姓秦的村 ...

桃花源風俗風情中秋賞月

  “月到中秋分外明”。桃花源山青水秀,幽靜神秘,中秋之夜的月亮似乎比哪裡的都更大、更圓,更亮、更美。中秋賞月,也就成了這裡百姓的一大樂事。   桃花源的百姓中秋賞月有許多講究:一是全家人必須團聚在―起,只要能放下手頭事情的,都會緊趕慢趕地趕回家來。月亮是圓的,而且比一年中任何時候的月亮都更大更圓;月亮團圓, ...

桃花源風俗風情以石訂親

  桃源北邊一帶,風行以石訂親,這是桃源北路一種古老而樸實的訂親方式。   訂親發喜這一天,男方從頭到腳裝束一新,然後挑著的擔裝著稻草紙的笆簍到女方去送禮。女方全家經過對草紙一張一張地檢驗和評定,認定合格,才許訂親。作為定親禮品的這擔稻草紙必須是男方從頭到尾親自制作,中間絕不許外人幫助和代替。倘有違犯,日後查 ...

民俗風情七月三十放河燈

  在濟南,過去每逢七月三十日晚,各佛寺舉行盂蘭盆會打醮育經。有的人家要燒上大批線香,沿院內牆根和甬路一根根插在地上,向地藏王表示虔誠;有的則用放河燈的形式超度死在河裡的鬼魂。據說,農曆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薩成道的日子。他在成道時,曾發誓要普度有罪孽的眾生,使他們脫離苦海。因此,七月三十日便成了超度“亡 ...

充滿異域風情鄉溶洞

  昆明文化中,充滿異域風情的九鄉溶洞堪稱世界奇觀,是人們首選的旅遊勝地。溶洞是自然風光與當地的民族風情和人文景觀相結合。洞裡的景觀色彩斑斕,讓你應接不暇,可謂是大飽眼福了。九鄉溶洞具有特殊的考古價值,具有獨特的美感與魅力。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九鄉溶洞群堪稱世界奇觀,其形成的機理就是由於強烈的喀斯特作用。 ...

福建寧化縣客家人“七月半鬼節”的民俗風情

  七月十五中元節,在寧化客家地區民間又稱為:“七月半”,“月半節”,“鬼節”等。對它的考察有助於我們瞭解客家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同時可以使我們更深的體會客家民俗中中原文化與地方文化的交叉和融合。此外,還有利於海峽兩岸的彼此瞭解和文化上的認同。這是因為臺灣客屬同胞與寧化石壁有著密切的關係,今日臺灣的客家人的衣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