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梅蘭芳愛國故事,講述藝術家的氣節

梅蘭芳愛國故事,講述藝術家的氣節

  眾所周知,梅蘭芳是一位著名的京劇花旦,是京劇四大名旦之一,但是你知道他還是一位有愛國氣節的藝術家麼?他的愛國故事如今是大街小巷婦孺皆知了,接下來的文章內容就為你介紹梅蘭芳的愛國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梅蘭芳是一位有愛國氣節的藝術家。1931年,日本侵略者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侵佔了東北,然後又向華北進犯,威脅北平和天津。梅蘭芳痛恨敵人,為了不當亡國奴,他舉家遷到了上海。

  在上海,他編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兩出戏。《抗金兵》講的是南宋女英雄梁紅玉抵抗金軍的故事,《生死恨》是講在敵人的統治下,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精神。這兩出表現愛國思想的新戲一上演,就受到觀眾喜愛。有一次,梅蘭芳連演三場《生死恨》,觀眾踴躍買票,把票房門窗的玻璃都擠碎了。

  1937年8月13日,日軍在發動七七事變後,又進攻上海,不久就佔領了這座大城市。日本人知道梅蘭芳是聞名世界的大藝術家,託人要求他在電臺播音,為他們的侵略服務。梅蘭芳巧妙地說:“我馬上要到香港和內地巡迴演出了,不能做這件事。”

  不久,他到了香港,演出結束後,就留在了香港。為了擺脫敵人的糾纏,他決定不再露面,不再登臺演出,就在家裡練唱崑曲。1941年底,日軍攻佔了香港。他們知道梅蘭芳正在香港,就到處找他。梅蘭芳心想:“躲是沒地方躲了,可我絕不為日本人唱戲!”

  這一天,清晨洗臉時,梅蘭芳第一次打破慣例,沒有刮鬍子。兒子見了很奇怪。

  “爸爸,您不是每天都刮鬍子嗎?今天怎麼不颳了?”

  “我留了鬍子,日本軍還能強迫我去演戲嗎?”梅蘭芳說。一天上午,日軍司令酒井派把梅蘭芳接去。一見面,他就假熱情地說:“我過去看過您的戲,您還認識我嗎?怎麼,您留起小鬍子了?像您這樣一位舉世聞名的大藝術家,怎麼能剛步入中年就退出舞臺呢?”

  梅蘭芳坦然地說:“我已經快五十歲了。一個演旦角的,扮相和嗓子都不行了,已經失去了上臺的資格。”

  後來,梅蘭芳又回到上海,靠畫畫賣錢養活家人和與他一起演出過的朋友。上海日偽政權多次請他出演,都被他拒絕了。他說:“一個人活到一百歲也總是要死的,餓死就餓死,沒什麼大不了的!”

  一次,日軍慶祝“大東亞聖戰”一週年,派人讓梅蘭芳出演,還說如果不演,就要軍法從事。梅蘭芳事先得到訊息,一連打了三次傷寒預防針。平時,他只要一打預防針就發燒,這次果然又高燒不止。日軍軍醫來檢查,一看梅蘭芳燒得迷迷糊糊,只好走了。

  1945年8月15日,傳來了日寇投降的訊息。梅蘭芳高興地流下了眼淚,笑著對夫人說:“天亮了,這群日本強盜可真完蛋了!”

孟小冬簡介,孟小冬與梅蘭芳的故事?

  孟小冬是著名的京劇女老生演員,是餘門的唯一女弟子。但是孟小冬與梅蘭芳曾有過故事,但是梅蘭芳對孟小冬並未明媒正娶,孟小冬對梅蘭芳也就不負有婚姻意義上的責任,所以這段感情遂告終結。本期戲劇文化將為你介紹孟小冬。

  孟小冬(1908年1月9日-1977年5月26日)又名孟若蘭、孟令輝,在上海出生,出生於梨園世家,著名京劇女老生演員,有老生皇帝(冬皇)之譽,師承餘叔巖,是餘門惟一的女弟子。

  孟小冬的表演扮相英俊,嗓音蒼勁醇厚,高低寬窄咸宜,中氣充沛,滿宮滿調,且無雌音,被公認為“餘派”主要傳人。北京大學教授吳小如曾說她是學餘最成功的一位。代表劇目有《捉放曹》、《搜孤救孤》、《洪羊洞》、《盜宗卷》、《擊鼓罵曹》、《烏盆記》、《空城計》、《珠簾寨》、《御碑亭》、《碰碑》、《魚腸劍》等。

  她的弟子有趙培鑫等,辜振甫在港工作時曾向她問藝。琴師王瑞芝是餘叔巖生前的琴師,餘身故後在上海開始傍她,1950年代後期從英屬香港到北京,在北京京劇團(現在的北京京劇院)工作,傍餘門弟子譚富英。1953-1963年間,香港票友黃金懋為孟小冬唯一收過的入室弟子。1925年8月孟小冬結識梅蘭芳,合演《游龍戲鳳》。1927年孟小冬以兼祧的名義與梅蘭芳成婚。當時梅蘭芳已有一妻王明華,另一有平妻福芝芳]。1933年分手。1949年春移民英屬香港。1950年於香港與杜月笙結為夫婦,與杜月笙結婚後,徹底退出舞臺。

  1926年,梅蘭芳的感情生活中出現了個插曲。這便是社會議論頗多的“梅孟之戀”,女主角是當時名滿京華的老生演員孟小冬。

  孟小冬比梅蘭芳小13歲,祖父孟七是與譚鑫培同時代的著名文武老生兼武淨演員,後從北方遷至上海。父親孟鴻群工文武老生,她生在上海,受家庭薰陶,自小喜好唱戲,父親看準她的天賦,打小就讓她拜師學藝。她因聰慧,又下過苦功,年僅7歲就兩次搭班去無錫演出。9歲時,正式拜舅父(一說姑父)仇月祥學習孫(菊仙)派老生,12歲時在無錫新世界登臺,14歲時在上海乾坤大劇場演出。這期間,她不但應工老生,連武生也唱。18歲到北京後,拜陳秀華為師,專攻餘派老生戲。至於拜餘叔巖為師,得其親授,那是後話,1938年的事了。

  1925年,北京第一舞臺有一場盛大的義務戲,大軸是梅蘭芳、楊小樓的《霸王別姬》,倒二是餘叔巖、尚小云的《打漁殺家》,倒三就是孟小冬和裘桂仙的《上天台》,連馬連良、荀慧生等名角的戲都排在前面,可以說這場演出對孟小冬來說意義重大。從此,她在京城聲名鵲起,以後的營業戲賣座幾乎與梅蘭芳、楊小樓、餘叔巖相持平。

  因為梅蘭芳與孟小冬都是名伶,所以他倆的戀情廣受關注,傳說也多。關於這場戀愛是如何發生的,有的說是梅蘭芳身邊的朋友為了某種目的撮合的,有的說是梅太太福芝芳因身患沉痾,而預先安排。如此等等,並無實據。其實最有可能的原因即是兩人同臺演戲,配合默契;臺下互相傾慕對方的才華,經常交流藝術,日久生情。

  1926年8月28日的《北洋畫報》上有署名“傲翁”者撰文說“小冬聽從記者意見,決定嫁,新郎不是闊老,也不是督軍代表之類,而是梅蘭芳。”當天的《北洋畫報》上還刊發了梅、孟各一張照片,照片下的文字介紹分別是“將娶孟小冬之梅蘭芳(戲裝)”、“將嫁梅蘭芳之孟小冬(旗裝)”。這可能是媒體最早一次對梅孟戀情作肯定報道。次年2月,梅孟雙雙相偕從上海返回北京,梅孟關係似乎更得到了證實。總之,梅蘭芳與孟小冬的新屋設於東城內務部街的一條小巷內。

  梅孟之戀雖因他二人在世人眼中特別般配而被稱頌一時,卻終未能長久。兩人分手的原因也是眾說紛紜,有些說法跡近小說情節,甚為可笑。

  還在梅孟相戀中,發生了一樁震驚整個京城的“血案”,梅蘭芳差點丟了性命,事情經過是這樣的:

  紈袴子弟王惟琛一直單戀孟小冬,始終得不到小冬回報,正在百般愁苦之際,聽說小冬已被梅蘭芳“搶了去”,一時想不開,一天突然闖入梅宅,欲找梅蘭芳理論。當時已近正午,梅蘭芳和馮幼偉等幾個朋友正在吃午飯,傭人進來通報,說有一個“身穿淺色西裝,文質彬彬,年約20歲左右,一看就是個大學生模樣的人”要見梅大爺。在座的北京《大陸晚報》經理張漢舉自告奮勇,對梅蘭芳說他先出去看看那人有什麼事,說完,便離座隨傭人走出餐廳往客廳走去。

  張漢舉矮矮胖胖,由於記者出身,頗善詞令,平時熱衷於交際,喜歡管三管四,所以有“夜壺張三”的綽號。他來到客廳,以為找幾句託詞就可以把王惟琛打發掉,誰知還未等他開口,就見王惟琛從口袋裡掏出一把手槍,抵住張漢舉,叫道:“你叫梅蘭梅出來見我!”張漢舉到底也是見過世面的人,他很快就穩定了情緒,回說梅蘭芳出去了。王惟琛自己也很緊張,聽說梅蘭芳不在家,便顫聲要求張漢舉轉告梅家,要梅家先掏出五萬塊錢,賠償他失去女朋友的精神損失。槍口下的張漢舉大聲呼喚傭人,讓他們轉告馮幼偉,趕快去籌款。

  其實,早在王惟琛掏出手槍的那一刻,就有傭人忙不迭地奔到餐廳通知了梅蘭芳、馮幼偉。此時,聽王惟琛說要錢,馮幼偉一面打電話通知軍警督察處,一面通知銀行迅速提出五萬元現款。

  錢送到時,軍警也已包圍了梅宅。當傭人將錢扔進客廳後,王惟琛將張漢舉挾作人質,好使他安全離開梅家。走到大門外,王惟琛這才發現軍警不僅包圍了梅宅,連周圍屋頂上都有荷槍持彈的軍警,因為過於緊張,他手中的槍響了,張漢舉重重地倒在了地上。一見人質已死,軍警們眾槍齊發,頃刻間,王惟琛被打成了蜂窩狀,當場斃命。

  次日,大柵欄附近的一根電線杆上,高懸著一個木籠,木籠裡放著的正是王惟琛的血淋淋的頭。這顆人頭在電線杆上晃盪了整整三天。當年,最重的刑罰也不過是示眾三天,可見“軍警處”是將“王案”作為大案來處理的。

  王惟琛的死算是咎由自取,張漢舉卻死得冤枉。梅蘭芳對張漢舉之死深感歉疚,他不僅包攬了張漢舉的後事,而且還贈送給張家位於麻草園的房屋一幢,現金二千元。

  後來梅孟分手,有人便將這兩件事說為因果——梅蘭芳受“血案”的刺激而離開孟小冬。其實這又是人們的猜想。

  人的感情是複雜的,故不應簡單視之。梅孟分手未必只有一個原因,但直接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梅蘭芳聽說在他訪美期間,孟小冬身邊另有感情介入。梅蘭芳對孟小冬並未明媒正娶,孟小冬對梅蘭芳也就不負有婚姻意義上的責任,這段感情遂告終結。

  有史料說,1931年,在孟小冬聘請的鄭毓秀律師和上海的杜月笙的調停下,梅蘭芳給孟小冬4萬塊錢為贍養費。

  其實是梅蘭芳訪美的次年回到北京時,得知孟小冬在天津欠了債,於是給了她幾萬塊錢。由此可見梅蘭芳為人的厚道及情義。

  孟小冬後來嫁給了上海聞人杜月笙,1949年5月隨杜去了香港。杜月笙去世後,孟小冬在家收徒教戲。1967年秋移居臺北,10年後發肺氣腫與心臟病去世。

名旦梅蘭芳的代表作,梅蘭芳的故事

  梅蘭芳是家喻戶曉的人了,但是可能梅蘭芳的故事大家都不知道,你知道他老婆是誰嗎,你知道他兒子女兒是誰嗎?就算你都知道,那麼你知道梅蘭芳究竟有沒有後代呢?本期戲劇文化將為你介紹梅蘭芳的故事。

  梅蘭芳17歲這年,經歷了幾件事情,對他的人生或特別重要,或有特殊意義,或影響久遠。一是他倒倉了;二是他迷上了養鴿子;三是結婚了。

  梅蘭芳娶的這位妻子叫王明華,與他可謂門當戶對。她出生於一個京劇家庭,父親王順福工花旦,胞兄王毓樓,是著名的武生。王明華處事幹練,能吃苦,會持家,而且通情達理。她剛嫁過來時,梅家還不富裕,她毫無嫌貧之意,而是盡心盡力操持家務。她的手也很巧,梅蘭芳有件過冬的羊皮袍,因為穿的時間太久了,皮板子已經很破,但經她的巧手縫綴,就又可以讓梅蘭芳多穿一個冬天。每每看到妻子於天寒地凍的雪夜坐在被窩裡就著昏暗的光線一針一線地縫補時,梅蘭芳的心中就充滿愧疚和感激。

  隨著梅蘭芳漸漸走紅收入日增,又見王明華如此能幹,梅蘭芳的伯父梅雨田便放心地將家裡銀錢往來、日常用度的賬目交由王明華。在她的細心安排下,梅家雖未大富大貴,但也安逸。

  王明華與梅蘭芳十分恩愛,結婚的第二年就生了個兒子,取名大永;隔了一年又生了個女兒,喚作五十,兒子、女兒都很乖巧。那時梅蘭芳每當散戲回家,總是與媳婦說起演出的情況,一邊與兒女嬉戲,沉醉在天倫之樂中。

  王明華不僅在生活上體貼照料梅蘭芳,甚至在他的事業上也能給他很多有益的建議。比如《嫦娥奔月》中嫦娥的服裝,老戲是把短裙系在襖子裡邊,在王明華的建議下,創作人員參照古代美女圖,改為淡紅軟綢對胸襖外系一白軟綢長裙,腰間圍著絲絛編成的各種花圍,中間系一條打著如意結的絲帶,兩旁垂著些玉佩。這種設計後來成為程式化服飾。嫦娥頭面的式樣王明華也功不可沒。頭面的式樣梅蘭芳他們最初也取樣於仕女畫,可是畫中人物只有正面、側面,很少見到有背面的,結果當梅蘭芳轉過身去的時候,後面的式樣很不理想。這一難題最終是由王明華解決的,她的設計是把頭髮披散在後面,分成兩條,每一條在靠近頸的部位加上一個絲絨做的“頭把”,在頭把下面用假髮打兩個如意結。

  不僅如此,王明華對梳頭也很在行。梅蘭芳初期演古裝戲時,出門往戲館去,隨身總是帶著一個木盒子。那裡面裝的是王明華在家為他梳好的假頭髮,因為那種梳法連專門梳頭的師傅都梳不上來。梅蘭芳上臺前只需把假頭髮往自己頭上一套,一個精美的古代美人的形象便立刻出現了。

  時間一長,便有不明真相的人誤以為王明華是親到後臺為梅蘭芳梳頭的。傳來傳去,假的傳成了真的。

  王明華很可能就是聽到了這個傳言,才決心真的到後臺去幫丈夫梳頭的。在當時的行規裡,後臺彷彿是一個神聖之地,是不容女人涉足的。王明華敢於將多年陳規一舉打破,當然需要極大的勇氣,由此也可略窺她的性格。王明華之所以如此,固是梅蘭芳演古裝戲的需要,事先做好帶去畢竟不如現場做;同時也是想要為丈夫排除干擾。

  一個演員走紅之後,便如同亮起了夏夜之燈,免不了會招來各種蟲蛾在身邊亂撲橫飛。演員受騷擾而影響事業,受誘惑而步入歧途的不乏其例。王明華一方面聽見梅蘭芳祖母對他這方面的教誨,一方面也是自己擔心,於是毅然將為梅蘭芳演出前的梳頭、化妝等活攬了過來,因此得以常伴梅蘭芳身邊。夫人出馬,梅蘭芳身邊頓時清靜了許多。

  梅蘭芳第一次到日本訪問演出,王明華也是跟著去的。所以那次的成功,也有她的一份功勞。為了長伴在梅蘭芳身邊,王明華在與梅蘭芳生了一雙兒女之後,一時考慮不周,貿然做了絕育手術,卻不料過後大永和五十兩個孩子因為當時的醫療條件太差而相繼夭折了。從此,梅蘭芳每晚散戲回家,再也聽不見兩個孩子歡快的笑聲,心中的傷痛是難以言表的,但他看到妻子因懷念兒女形容憔悴不思飲食,整日裡臥床嘆息萎靡不振,又不得不強打精神,掩蓋起自己的悲傷,反過來安慰妻子。堅強的王明華自知如此頹喪勢必影響丈夫的演藝,便又安慰丈夫:“你忙你的去吧,別擔心我,我沒事的。”

  夫妻倆就是這樣互相安慰著支撐著度過了那些悲苦的日子。

  和劉喜奎短暫的愛戀

  提及梅蘭芳的感情生活,大多數人都知道他生命中曾經有過三個女人,王明華、福芝芳、孟小冬,很少有人提到另外一個女人,劉喜奎。這是什麼原因?是他倆的戀愛太秘密,還是因為他倆相愛的時間極為短暫?或者兩者皆有吧。

  曹禺在1980年的時候,著文這樣說:“如今戲劇界很少有人提到劉喜奎了。”然而在上世紀一二十年代,她可是紅透半邊天的名坤伶,是唯一能跟譚鑫培、楊小樓唱對臺戲的女演員。她比梅蘭芳小一歲,1895年出生於河北,自小學習河北梆子,後來兼學京劇。在梅蘭芳大量排演時裝新戲時,劉喜奎在天津也參與演出了不少新戲,有《宦海潮》《黑籍冤魂》《新茶花》等。

  就目前現存資料,梅蘭芳和劉喜奎初次同臺演出,大約是在1915年。當時,袁世凱的外交總長陸徵祥辦堂會,幾乎邀集了北京的所有名角兒,其中有譚鑫培、楊小樓、梅蘭芳以及劉喜奎。四人的戲碼分別是《洪羊洞》《水簾洞》《貴妃醉酒》《花田錯》。此時的譚鑫培年事已高,而梅蘭芳已經嶄露頭角。因此,演出後,譚老闆感嘆道:“我男不如梅蘭芳,女不如劉喜奎。”的確,這個時候的劉喜奎,已經唱紅了北京城。據說有她演出的包廂,大的100元,小的50元。有的戲院老闆跟她籤演出合同,不容討價還價,直接開出每天包銀兩百的高價。她的個性很獨特,視金錢為糞土,她說:“我一生對於錢,不大注重,我認為錢是個外來之物,是個活的東西。我又不想買房子置地,我要那麼多錢幹什麼?我的興趣是在藝術上多做一點,並且改革一下舊戲班的惡習。”

  對錢如此,面對權勢,她則不卑不亢。初入北京,她曾被袁世凱召去唱堂會。袁二公子對她百般糾纏,她嗤之以鼻;袁世凱想讓她陪客打牌,她嚴詞拒絕;袁三公子揚言:“我不結婚,我等著劉喜奎,我要等劉喜奎結了婚我才結婚。”她不加理睬。身處如此複雜的環境中,她堅守著自尊,保持著純潔。她公開自己的處事原則:不給任何大官拜客;不灌唱片;不照戲裝相,也不照便裝相;不做商業廣告。她特立獨行、自尊自強的個性,受到梨園界人士的尊重,更受到梨園前輩老藝人的喜愛。田際雲和票友出身的孫菊仙就是其中之一。

  在京劇老生行,有“前三鼎甲”、“後三鼎甲”之稱,孫菊仙(1841-1931)就是後三鼎甲之一。他是天津人,名濂,又名學年,號寶臣,人稱“老鄉親”,因身材頎長,又被稱“孫大個兒”。他出生於1841年,比梅蘭芳、劉喜奎年長約半個世紀。45歲時,他被選入宮廷昇平署,時常進宮唱戲,長達16年。在宮中,他不但戲唱得好,也很會說笑話,所以非常受慈禧寵愛,常被賞賜。

  民間傳說,光緒皇帝也很欣賞孫菊仙,因為孫菊仙也能反串老旦,所以贊他為“老生、老旦第一人”。每逢孫菊仙入宮唱戲,光緒皇帝總是親自入座樂池,替孫打板伴奏。這樣的“待遇”,恐怕只有孫菊仙享有。庚子年,他的家在八國聯軍的戰火中被焚燬,兩個妻子隨後相繼去世。國破家敗,孫菊仙心灰意冷,攜子孫南下上海,與人合辦“天仙茶園”、“春仙茶園”等。這個時候,他基本脫離了舞臺。民國以後,他偶爾重返北京,參加一些義務戲的演出。

  田際雲和孫菊仙很為劉喜奎的處境擔心,不約而同地認為應該儘快讓她嫁人,以便擺脫不懷好意的人的糾纏,但他們又不願意看著年紀輕輕又有大好藝術前途的她過早地離開舞臺。想來想去,他們想讓她嫁給梨園中人。田際雲想到的人,是崑曲演員韓世昌;孫菊仙想到的人,就是梅蘭芳。相對來說,劉喜奎更傾向梅蘭芳。事實上,他倆的確有過短暫的戀愛經歷。

  關於兩人戀愛的時間,據劉喜奎自己回憶,是在她20歲的時候,也就是在1915年左右。她說:“我到二十多歲的時候,名氣也大了,問題也就複雜了,首先就遇到梅蘭芳,而且他對我熱愛,我對他也有好感。”這時,梅蘭芳在經過兩次赴滬演出、又創排了幾部時裝新戲後,名聲大振。一個名男旦,一個名坤伶,在外人眼裡,是相當般配的。那麼,他們為什麼又分手了呢?

  顯然,這個時候的梅蘭芳是有家室的。他們的分手,有沒有這個原因呢?劉喜奎在事後的回憶錄中說到他倆的分手時,並沒有提及這個原因。事實上,儘管這是劉喜奎的第一次戀愛,戀愛物件又是名旦梅蘭芳,最終卻是她自己提出了分手。之所以如此,她這樣回憶說:“我經過再三地痛苦地考慮,決定犧牲自己的幸福,成全別人。”

  當時,她對梅蘭芳說:“在我的一生中,從來沒有愛過一個男人,可是我愛上了你,我想我同你在一起生活,一定是很幸福的。在藝術上,我預料你將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演員,如果社會允許,我也將成為這樣的演員。所以,我預感到我身後邊會有許多惡魔將伸出手來抓我。如果你娶了我,他們必定會遷怒於你,甚至於毀掉你的前程。我以為,拿個人的幸福和藝術相比,生活總是佔第二位的。這就是我為什麼決心犧牲自己幸福的原因。我是從石頭縫裡迸出來的一朵花,我經歷過艱險,我還準備迎接更大的風暴,所以我只能把你永遠珍藏在我的心裡。”

  梅蘭芳問:“我不娶你,他們就不加害於你了嗎?”

  劉喜奎說:“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梅蘭芳沉默了片刻後,說:“我決定尊重您的意志。”

  於是,兩人就分了手。對於劉喜奎來說,這成了她一生中最遺憾的事。許多年以後,她回憶起這段經歷,這樣說:“我拒絕了梅先生對我的追求,並不是我不愛梅蘭芳先生,相反,正是因為我十分熱愛梅蘭芳先生的藝術,我知道他將來會成為一個偉大的演員,所以我忍著極大的痛苦拒絕了和他的婚姻。我當時雖然年輕,可是我很理智,我分析了當時的社會,我感到如果他和我結合,可能會毀掉他的前途。”

  遺憾歸遺憾,但劉喜奎說她從來不後悔。從那以後,她一直默默地關注著梅蘭芳。當梅蘭芳在抗戰時期蓄鬚明志時,她由衷地佩服;當梅蘭芳享譽世界時,她感到驕傲和自豪。在她隱姓埋名深居簡出近40年後,新中國成立,她被請了出來,到中國戲曲學校當了教授。這個時候,她和梅蘭芳重新見了面。抗美援朝時,他倆又同臺演出。時過境遷,往事如煙,過去的一切,都成為了曾經。

  相伴一生的福芝芳

  福芝芳是梅蘭芳的第二個妻子。他倆第一次見面是在1920年的一次堂會上。當時,梅蘭芳前演《思凡》,後演《武家坡》,中間的一齣戲便是福芝芳參演的《戰蒲關》。梅蘭芳對眼前這個只有15歲的小姑娘頗有好感,覺得她人長得很大氣,足可以用《水滸》中宋江見玄女時描寫的“天然妙目,正大仙容”來形容,又見她“為人直爽,待人接物有禮節,在舞臺上兢兢業業”。細一打聽,福芝芳正跟吳菱仙學習青衣呢。吳菱仙對梅家有感恩圖報之心,梅蘭芳的婚事他不會不上心。何況梅蘭芳是他給啟的蒙,福芝芳又是他的女徒,徒弟徒妹,一門二徒,若能結成姻緣,為師的當然高興。當吳老先生獲知梅蘭芳對福芝芳也有好感時,有一天便藉口到梅家來借《王寶釧》的本子,帶了福芝芳同去。梅家見了漂亮又文靜的福芝芳,非常中意,立刻請吳菱仙前往福家說媒。可是說媒的過程似乎並不十分順利。

  福芝芳生在北京的一個旗人家庭,父親去世很早,她與母親相依為命。福母福蘇思以削賣牙籤等小手藝維持生活,雖然守寡多年,卻依然保持了滿族婦女自尊自強的性格,當她聽說梅蘭芳已有一個妻子,便道:“我家雖然貧寒,但我女兒不做姨太太。”梅家得到回話急忙商議,再至福家稟報:梅蘭芳是肩挑兩房,福芝芳入門後,梅家將把她與前邊那位太太等同看待,不分大小。福母這才允諾了這門親事。1921年冬,梅蘭芳與福芝芳結為秦晉之好。

  王明華原知梅蘭芳對梅家香火所負責任,只會深悔自己當時的冒失及嘆息命運的作弄,不會反對梅蘭芳與福芝芳的婚事,更不會對梅蘭芳有怨恨。她也知道梅蘭芳是有情有義之人,不會嫌棄她,因此對福芝芳也很友善,兩人相處得頗為融洽。細心的梅蘭芳很是洞察王明華的複雜心理,為不使她難過,新婚之夜,他先在王明華的房裡陪著說了些話,而後說:“你歇著,我過去了。”王明華本就是個通情達理的人,又見梅蘭芳如此體察她的心情,自然很是感激,便道:“你快去吧,別讓人等著。”

  福芝芳對王明華很尊重,當她生下大兒子後,立即提議過繼給王明華,還親自把兒子抱給王明華。王明華給嬰兒縫了頂小帽子,又將孩子送回給福芝芳,她對福芝芳說:“我身體不好,還請妹妹多費心,照顧好梅家後代。”王明華因肺癆病經治不愈,身體很弱。後來為養病,她獨自去了天津,最終病逝於天津。當福芝芳得悉後,叫兒子赴津迎回其靈柩,將她葬於北京香山碧雲寺北麓萬花山。

  梅蘭芳與福芝芳的感情很好。為支援丈夫的事業,福芝芳嫁入梅家後便放棄了演戲,專心相夫教子。閒時,她在丈夫的幫助下讀書認字。梅蘭芳又特地請了兩位老師教她讀書,使原來識字不多的她文化提高到可以讀古文的程度,也足見她的聰明。於是,她不再僅限於賢妻良母的角色,而是像王明華一樣日漸成為丈夫事業的好幫手。她常伴梅蘭芳看書、作畫、修改整理劇本,也常到劇場後臺作些化妝服裝設計方面的工作,甚至演員之間有了矛盾,她還幫助梅蘭芳一起從中說和。

  演出之餘,梅蘭芳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萬花山,或許是因為“萬花”與他的字“畹華”諧音之緣故吧。他在山腳下買了一塊地,然後種樹蓋房,取名“雨香館別墅”。早年,這裡是他躲避世俗紛擾修身養性之地,後來這裡又是前夫人王明華的安葬之地。上世紀50年代末的一天,他與夫人福芝芳又一次遊於此地。不知為什麼,他突然說:“我想我死後最好就下葬在這裡吧。”福芝芳以為丈夫隨便一說,便介面道:“您老百年後還不是被請進八寶山革命公墓。”梅蘭芳不無擔憂地說:“我如進了八寶山,你怎麼辦呢?”一聽此言,福芝芳的眼淚幾乎奪眶而出,她這才知道梅蘭芳是為了能和她永久在一起,才有如此想法的。後來,梅蘭芳的墓地就在此處,他的兩邊是他的兩位夫人。


故事

  1、梅蘭芳摔盆取真諦。   梅蘭芳對自己表演女人“猛然吃驚”的神態,總是感到不夠滿意。一天,梅蘭芳下班回家,見夫人福芝芳正在聚精會神的整理衣服。   他想,此時如果讓她猛聽一聲巨響,到底會出現什麼吃驚的樣子?於是他隨手拿起一隻蘭花瓷盆,狠狠的往地上一摔。   果然,夫人吃驚的大叫起來,並將手中的衣服擲了老 ...

的抗日故事

  為了鼓舞全國人民的抗日鬥志,梅蘭芳與葉恭綽、許伯明等人商議編演一出含有抗敵意義的新戲。經過討論,他們把歷史背景鎖定在了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難”上,決定以梁紅玉的故事為藍本,上演梁紅玉擂鼓戰金山的故事,突出梁紅玉不畏強敵、奮勇禦敵的精神。於是抗戰大戲《抗金兵》應運而生,該劇由梅蘭芳飾梁紅玉,林樹森飾韓世忠,王 ...

的人生故事簡介

  梅蘭芳生於1894年,於1961年去世,名瀾,字畹華,乳名裙姊。漢族,江蘇泰州人,長期寓居北京。出身於梨園世家,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登臺。祖母無錫人,四歲喪父,十二歲喪母,伯父典於雲和堂私寓。工青衣,兼演刀馬旦。擅長旦角,扮相端麗,唱腔圓潤,颱風雍容大方,被稱為旦行一代宗師。   後又 ...

蓄鬚明志故事概括

  1、日軍佔領上海後,梅蘭芳杜門謝客,過起了隱居生活。1942年,日本帝國主義為了粉飾太平,妄圖把梅蘭芳請出來,率領劇團赴南京、長春、東京等地巡迴演出,梅蘭芳以牙痛為由婉言謝絕;   2、此後,梅蘭芳不再修剪臉上的鬍鬚。幾天後,就蓄起小鬍鬚,對外稱年紀太大,嗓音不如以往,已經退出舞臺;   3、日本華北方面 ...

學藝的故事

  梅蘭芳幼時去拜師學藝,師傅說他眼睛沒有神采,不適合唱戲。因為梅蘭芳小時候眼睛有輕度的近視,眼珠轉動不靈活。   梅蘭芳學藝的決心沒有被動搖,他養了幾對鴿子,每天一清早,他就給鴿子們餵食,然後放飛。梅蘭芳站在鴿棚旁,眼睛隨著鴿子的飛動而轉動,循蒼穹而視,盡力追蹤越飛越遠的鴿群,直至鴿子的蹤影在遙遠的天際消失 ...

簡介和故事

  1、梅蘭芳(1894~1961),名瀾,字畹華,乳名裙姊。漢族,江蘇泰州人,長期寓居北京。出身於梨園世家,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登臺。祖母無錫人,四歲喪父,十二歲喪母,伯父典於雲和堂私寓。工青衣,兼演刀馬旦。擅長旦角,扮相端麗,唱腔圓潤,颱風雍容大方,被稱為旦行一代宗師。後又求教於秦稚芬 ...

有哪些代表劇目

  1、《霸王別姬》(虞姬)。《霸王別姬》是京劇相當重要的戲碼之一。此劇原名《楚漢爭》,根據崑曲《千金記》和《史記·項羽本紀》編寫而成。總共四本。1918年,由楊小樓、尚小云在北京首演。1922年2月15日,楊小樓與梅蘭芳合作。齊如山、吳震修對《楚漢爭》進行修改,更名為《霸王別姬》。   2、《貴妃醉酒》(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