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遊原上清秋節”下一句為“咸陽古道音塵絕”。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出自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憶秦娥簫聲咽》,該詩全文為“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可譯為“玉簫的聲音悲涼嗚咽,秦娥從夢中驚醒時,秦家的樓上正掛著一弦明月。秦家樓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橋邊青青的柳色,都印染著灞陵橋上的悽愴離別。遙望樂遊原上冷落淒涼的秋日佳節,通往咸陽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斷絕。西風輕拂著夕陽的光照,眼前只是漢朝留下的墳墓和宮闕。”
1、原文
《登樂遊原》
杜牧〔唐代〕
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
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
2、譯文
天空廣闊無邊鳥兒消失天際,古時的遺蹟消失在這荒廢的樂遊原裡。
請看那昔日的漢王朝何等壯闊的事業,如今的五陵原上樹都沒有了,只有秋風呼嘯。
3、賞析
“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上聯描寫了樂遊原的景色,渲染了淒涼的氣氛。登臨樂遊原,只見孤鳥遠飛;滄海桑田,人事變遷,惟有長空永在。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體現了詩人對物是人非,夕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對執政者的勸勉忠告。詩人在此展示了永恆的宇宙對有限的人事的銷蝕,深感人世盛衰、興亡迭代、終在無限的宇宙中歸於寂滅,可見詩人感慨之深。
“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下聯蕭瑟淒涼,衰敗的景色使詩人對歷史的風雲變幻,人世滄桑發出由衷的感慨。詩人從縱橫兩方面,即地理和歷史的角度,分別進行觀覽與思考,從而表達出登樓臨眺時觸動的個人感受。用典的修辭手法,凝練含蓄,反用漢武帝《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飛意”,言漢朝之英雄偉業皆已成歷史陳跡,詩人內心對報效祖國,建功立業,驅除侵略者抱有崇高的愛國熱情,感喟之情極深。
1、《樂遊原》 作者: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2、翻譯
臨近傍晚時分,覺得心情不太舒暢,
駕車登上樂遊原,心想把煩惱遣散。
看見夕陽無限美好,一片金光燦爛,
只是將近黃昏,美好時光終究短暫。
3、《樂遊原》賞析
思想感情:李商隱所處的時代是國運將盡的晚唐,儘管他有抱負,但是無法施展,很不得志。這首詩就很好的反映了他的傷感情緒。當詩人為排遣“意不適”的情懷而登上樂遊原時,看到了一輪輝煌燦爛的黃昏斜陽,於是發乎感慨。有人認為夕陽是嗟老傷窮、殘光末路之感嘆;也有人認為此為詩人熱愛生命、執著人間而心光不滅,是積極的樂觀主義精神。千百年來,此兩種觀念爭論不休,莫衷一是。
行動上的巨人下句是語言上的矮子。它與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剛好相反。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是用來形容那種只有嘴上功夫,光說不做的人。行動是指為達到某種目的而進行的活動,亦指活動,行動是動詞,附屬含義為行者動著做,能有行走動作的意思。 ...
《樂遊原》的作者是李商隱。
李商隱是唐代詩人,此詩讚美黃昏前的原野風光,表達自己的感受。前兩句點出登原遊覽的原因:由於黃昏日暮心情不適,便驅車登上古原;後兩句極力讚歎晚景之美:在夕陽餘暉照耀下,塗抹上一層金色的世界。後兩句詩歷來膾炙人口,其意蘊非常豐富,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和思想價值。全詩語言明白如話, ...
中流底柱、柱石之堅、堅忍不拔、拔萃出群、群口鑠金、金榜掛名、名公巨人、人心所向、向火乞兒、兒女情多、多言數窮、窮兒暴富、富可敵國、國仇家恨、恨海難填、填街塞巷、巷尾街頭、頭昏眼花、花團錦簇等。 ...
1、原文:
《登樂遊原》
作者:李商隱,朝代:唐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2、譯文:
傍晚時心情不快,駕著車登上古原。夕陽啊無限美好,只不過接近黃昏。
3、賞析:這首詩反映了作者的傷感情緒。當詩人為排遣“意不適”的情懷而登上樂遊原時,看到了一輪輝煌燦 ...
1、原文: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2、譯文:傍晚時心情不快,駕著車登上古原。夕陽啊無限美好,只不過接近黃昏。
3、賞析:在此筆者認為這首詩反映了作者的傷感情緒。當詩人為排遣“意不適”的情懷而登上樂遊原時,看到了一輪輝煌燦爛的黃昏斜陽,於是發乎感慨。此詩前兩句“向晚意不適, ...
1、樂遊原作者:李商隱。
2、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市)人。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
3、開成二年(837年),進士及第,起家秘書省校書郎,遷弘農縣尉,成為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捲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 ...
1、暖於布帛上一句是與人善言,下一句是傷人以言。
2、“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 出自《荀子,榮辱》意思是:贈人以美好的言辭,比布帛更能溫暖別人;而用惡語傷人比用矛戟刺人傷得還要深。
3、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