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歐陽修與百姓同樂的下聯是:范仲淹為社稷分憂。范仲淹的故事中最令人感動的是那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是他一生追求的為人準則,是他憂國憂民思想的高度概括。公元1050年,范仲淹在徐州溘然長逝,享年六十四歲,范仲淹的故事至此終了。他一生憂國憂民,值得後世的人們尊敬與學習。
2、歐陽修,號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的仕途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做滁州太守時寫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記》,在其遠在京城之外時,寫下了不少名篇,流傳至今。
現在大王能和百姓們同樂,那就可以稱王於天下了。
出自《 梁惠王下》:《孟子》“四書 ”之一。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為孟子、孟子弟子、再傳弟子的記錄。最早見於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而《梁惠王下》屬於《孟子》中的一篇。
與民同樂。原指君王施行仁政,與百姓休慼與共,同享歡樂;後泛指領導與群眾一起遊樂,共享幸福。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下·莊暴見孟子》的“今王四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偏正式成語,用作謂語、定語;指地位高的人。近義詞有“與民偕樂”等。
《醉翁亭記》中體現與民同樂的句子是: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翁亭記》描寫了滁州一帶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與民一齊遊賞宴飲的樂趣。
《醉翁亭記》中體現與民同樂的句子是: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這句話的翻譯為:人們只知 ...
醉翁亭記中與民同樂的句子是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這句話的翻譯為人們只知道跟著太守玩樂,卻不知道太守是因為人們的快樂而感到快樂。
《醉翁亭記》中與民同樂的句子: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翁亭記》中全文的主旨句:醉能同其樂。
《醉翁亭記》中貫穿全文主線的句子: ...
勞:辛勞、勞作勞動的意思。
與百姓同其勞出自《史記》:”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
與百姓同其勞,也就是說和老百姓一起承擔辛勞,或者說一起勞作的意思。 ...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 ...
1、“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出自《秦風·無衣》,這句詩的意思是:君王起兵發動戰爭,修整我的戈與矛,與你共同對敵。這首詩是先秦時期的戰歌,表現了秦國軍隊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的氣勢以及慷慨激昂的英雄主義氣概。
2、原文:《無衣》
佚名〔先秦〕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
村民代表向老死的鯉魚敬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手託木盤,上面放置一隻老死的鯉魚,後面是一群神態肅穆的男女老少。他們神情凝重,伴隨哀樂鼓鑼聲,緩緩護送老死的鯉魚到千年鴛鴦柳杉下的冢墓前,點上三炷香,灑上一杯清酒,三拜九叩後,長者開始吟誦220多字的魚祭文:時維公元二千十一年……人諳魚性,魚領人情,患難與共… ...
羌族姑娘們好羞,不輕易表露自己的感情,一旦愛上了哪個小夥,從訂親那天起便做襪子、鞋子等禮物。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往往都是“先結婚,後戀愛”。
結婚儀式開始前,搭一個臨時性的“主席臺”,讓一些有身份、有名望的老人坐上去。酒罈上方,坐著寨子裡最老的長輩。由這位長輩宣佈儀式開始。首先,一位老人在一片喧鬧聲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