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正月初一的這些風俗習慣+開門炮仗拜年給壓歲錢

正月初一的這些風俗習慣 開門炮仗拜年給壓歲錢

  正月初一,這天又稱為春節,是我們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我們過春節已超過4000多年的歷史。因為是新一年的伊始,所以大家都會十分注重,同時會有許多的風俗習慣,下面就來看看正月初一有哪些風俗習慣。

  開門炮仗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

  拜年

  拜年是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拜訪。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一般就會出去拜年。

  給壓歲錢

  過年給家裡的孩子們壓歲錢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習俗。壓歲錢飽含著長輩對晚輩的祈福求安。在中國,關於壓歲錢的來由,民間曾有一些流傳甚廣的故事,比如說古時候有一個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來害小孩。於是人們就點亮燈火通宵不睡,並把銅錢放在孩子枕邊以避邪,這就是“守祟”、“壓祟”,後來也稱為“守歲”、“壓歲”。

春分的習俗有哪些 春分的這些風俗習慣你知道嗎

  春分的習俗有哪些 春分的這些風俗習慣你知道嗎

  立春蛋

  春分立蛋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據史料記載,“春分”立蛋的傳統起源於4000年前的中國,以慶祝春天的來臨。在春分的那一天,人們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

  根據有關資料表述,春分這一天雞蛋之所有容易豎起來,除了技巧問題外,其中有很多科學道理在裡面。首先,春分是南北半球晝夜等長的日子,呈66.5度傾斜的地球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處於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有利於豎蛋。

  其次,春分正值春季的中間,不冷不熱,花紅草綠,人心舒暢,思維敏捷,動作利索,易於豎蛋成功。

  更重要的是,雞蛋的表面高低不平,有許多突起的“小山”。根據三點構成一個三角形和決定一個平面的道理,只要找到三個“小山”和由這三個“小山”作為支點,豎雞蛋也不件難事!

  吃春菜

  昔日四邑(現在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採回的春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有順口溜道:"春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春祭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後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送春牛

  春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春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曆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春牛圖"。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春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春",說春人便叫"春官"。

  粘雀子嘴

  春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元,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元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春分期間還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尤其是春分當天。甚至大人們也參與。風箏類別有王字風箏,鰱魚風箏,眯蛾風箏,雷公蟲風箏,月兒光風箏,其大者有兩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場上有賣風箏的,多比較小,適宜於小孩子們玩耍,而大多數還是自己糊的,較大,放時還要相互競爭看哪個的放得高。

  春分養生注意事項

  春分天氣狀態不穩定,早晚氣溫偏低,不但容易誘發年老體弱者和易犯病人群的病症,對於長期處於高強度工作狀態和高壓力狀態下的“亞健康人群”,要注意防範未來可能出現的“未病”,建議市民這段時間裡注意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如儘量少到人群密集的場所,可利用居住環境進行簡單的健身運動,如爬樓梯、跳繩等,運動時間不易太早。

  早起洗漱時可使用淡鹽水漱口,每天房間開窗通風的時間也不易太早,9時後較為適宜。飲食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據悉,關於春天的飲食民間有很多流傳,中醫也有很多講究,俗稱吃“春”。專家建議,在這個季節,可以多吃一些紅棗等養脾的甜食,還有蜂蜜、韭菜、菠菜等,少食酸和辛辣食品。此外,每週應至少補充3次堅果類食品,如核桃、花生、杏仁、桃仁等,有助於提神去燥,除瘙癢等。而在每日的午餐,也適宜補充燉湯食品,如胡蘿蔔排骨湯、白果烏雞湯等,既可補充人體在季節過渡中需要的水分,又可增加蛋白質的攝入,有助於增強人體抵抗力。

  穿衣適宜下厚上薄雖然進入春分以後,天氣逐漸暖和起來,但是晝夜溫差還是較大,而且不時仍有寒流侵襲,天氣變化較大,雨水較多,甚至陰雨連綿。此時,要注意添減衣被。穿衣可以下厚上薄,注意下肢及腳部保暖,最好能夠微微出汗,以散去冬天潛伏的寒邪。老人及小孩普遍抵抗力比較差,容易患感冒或風疹等傳染病,在這個時候就更應注意適時添減衣被,適量多穿一些衣服,不要一時減衣減得太快。

國外中秋節的風俗習慣

  遙望明月共此時,歡度中秋節相知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南亞和東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生活在當地的華僑華人的傳統節日。雖然同為中秋,但各國習俗不同,多樣的形式一併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日本人中秋節不吃月餅

  在日本,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被稱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這一天同樣有賞月的習俗,在日語裡稱為“月見”。日本的賞月習俗來源於中國,在1000多年前傳到日本後,當地開始出現邊賞月邊舉行宴會的風俗習慣,被稱為“觀月宴”。與中國人在中秋節的時候吃月餅不同,日本人在賞月的時候吃江米糰子,稱為“月見糰子”。由於這個時期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穫季節,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日本人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雖然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廢除了農曆,改用陽曆,但是現在日本各地仍保留著中秋賞月的習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節還要舉辦專門的賞月會。

  越南中秋節兒童唱主角

  隨著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臨近,商家之間展開的“月餅大戰”、“玩具大戰”使越南各地的節日氣氛尤顯濃烈。與中國的中秋節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節是兒童唱主角。市場上口味各異的各式月餅、千姿百態的花燈、五顏六色的兒童玩具等節日食品、玩具應有盡有,孩子們的臉上溢滿了對節日渴望。中秋節,首都河內的大小街道沿街擺賣月餅的店鋪披紅掛綠,上書“月餅”字樣的大紅燈籠高懸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種品牌的月餅擺滿了貨架。

  每年中秋節期間,越南各地都要舉行花燈節,並對花燈的設計進行評比,優勝者將獲得獎勵。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還在節日期間組織舞獅,常在農曆八月十四、十五兩晚進行。當地人過節時或全家圍坐陽臺上、院子裡,或舉家外出到野外,擺上月餅、水果及其他各式點心,邊賞月、邊品嚐美味的月餅。孩子們則提著各種燈籠,成群結隊地盡情嘻鬧。

  隨著近年來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千年中秋習俗也悄然發生了變化。許多年輕人在節日裡或在家聚會、唱歌跳舞,或結伴外出遊玩賞月,增進同伴之間的瞭解與情誼。因此,越南的中秋節除了傳統的閤家團圓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內涵,逐漸受到年輕人的青睞。

  新加坡:中秋也打“旅遊牌”

  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國家,對於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向來十分重視。對新加坡的華人來說,中秋佳節是聯絡感情,表示謝意的天賜良機。親朋好友、商業夥伴之間相互饋贈月餅,藉此表示問候與祝願。

  新加坡是一個旅遊國家,中秋佳節無疑是一個吸引遊客的絕好機會。每年中秋臨近時,當地著名的烏節路、新加坡河畔、牛車水及裕華園等地裝飾一新。入夜時分,華燈初上,整個大街小巷一片紅彤彤的景象,令人心動。

  今年中秋節,在新加坡河畔矗立著一盞長300米、高4.5米,耗資7萬美元製作的祥雲巨型龍燈。每當夜幕降臨,噴著水的巨型龍燈通身發光,將新加坡河面映照得一片火紅,場面十分壯觀。在華人的傳統聚居地牛車水,除了從尼泊爾、越南等國進口的巨型燈籠熠熠生輝之外,由1364盞小紅燈籠組成的44條小龍更是令牛車水增色不少。在新加坡頗具中華古老園林風韻的御花園,目前正在舉辦規模宏大的夢幻彩燈會。這裡既有令人們喜愛的迪斯尼系列燈飾,也有巨大的北京天壇和巨龍造型的燈飾,分外引人注目。

  馬來西亞、菲律賓:華僑華人不忘中秋

  吃月餅、賞月、提燈籠遊行是馬來西亞華人世代相傳的中秋習俗。中秋臨近,馬來西亞各地的老字號商家紛紛推出各色月餅。首都吉隆坡市內各大商場都設有月餅專櫃,報紙、電視臺的月餅廣告鋪天蓋地,為喜迎中秋營造了節日氣氛。吉隆坡一些地方的華人社團近日舉行了提燈籠遊行慶中秋活動,除舞龍舞獅外,一輛輛載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車漫遊其間,服飾鮮豔的藝人和青年載歌載舞,熱鬧非凡。

  中秋節是生活在菲律賓的華僑華人非常重視的傳統佳節。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唐人街27日熱鬧非凡,當地華僑華人舉行為期兩天的活動,歡度中秋節。華僑華人聚居區的主要商業街道張燈結綵,主要路口和進入唐人街的小橋上都掛上了彩幅,許多商店出售自制的或從中國進口的各式月餅。中秋慶祝活動包括舞龍游行、民族服裝遊行、燈籠遊行和花車遊行等,活動吸引了大批觀眾,使歷史悠久的唐人街充滿了歡快的節日氣氛。

  韓國:回鄉探親

  韓國人稱中秋節為“秋夕”。向親朋戚友送禮亦是韓國人過中秋節的習俗,所以他們亦叫中秋節做“感恩節”,其假期表上把“秋夕”的英文寫成為“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中秋在韓國是一個大節日,會一連放3天假。在過去,民眾都會利用這段日子回鄉探親,時至今日,每逢中秋之前一個月,韓國各大公司都會大減價,以吸引民眾購物互相贈送。韓國人在中秋節會吃松片。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

風俗習慣

  習俗   馬達加斯加人的房屋與非洲大陸的房屋迎然不同,卻與東南亞各族人民的房屋極其相似。現代城市的建築在許多方面繼承了傳統的建築形式,地基很高,房頂又高又尖。在馬達加斯加,人們對牛有著一種特殊的,近乎狂熱的崇拜。牛為財富的標誌。牛頭為國家的象徵。牛象孩子一樣要接受洗禮,一個星期中的某一天不能強迫牛去幹活。 ...

藏族風俗習慣

   藏族主要分佈在西藏,其餘在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獻“哈達”是藏族對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禮節,獻的哈達越長越寬,表示的禮節也越隆重。對尊者、長輩,獻哈達的時候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把哈達捧到座前。對平輩,只要把哈達送到對方手裡或手腕上就行;對晚輩或下屬,就係在他們脖子 ...

高山族的風俗習慣及禮儀

  族譜中記載番人(即高山族人)認為萬物皆有靈,人死後是有靈魂的,而且有善惡之分,善者可以順利進入冥界地府,安然轉世投胎;惡者就會四處飄蕩,沒有歸宿,彷徨在人間偷偷摸摸,不能投胎轉世。所以,當然大家都希望自己親人的亡靈能安然投胎轉世。但伯始祖公死後並沒有像當地那樣行廟喪之禮,這是因為族人認為這是漢人的禮俗,這 ...

福建莆田過年前後風俗習慣

  福建莆田是個神奇的地方,因為人多地少,近三分之一的莆田人到世界各地謀生意、求發展。中國工藝品市場、民營醫院、建材工業有宏大的莆田人隊伍,僅民營業醫院莆田人開辦的佔全國70%。另外,莆田人自古過年都有獨特的形式,這與莆田歷史事件密切相關並一直沿襲至今,正如莆田地方方言具備古漢語一樣,很值得我們研究和了解。 ...

各地重陽節的風俗習慣

  河北省: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係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佔未來晴雨。擔憂與縣內無山,縣民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山東省:昌邑北部人家於重陽節吃辣蘿蔔湯,有諺語道:“喝了蘿蔔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 ...

維吾爾族風俗習慣飲食習慣

  維吾爾族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其人種和語言屬於土耳其民族系統,人口約六百五十萬人分佈於新疆全境的城市和鄉村中。   維吾爾族的祖先是騎馬遊牧民族。漢代時,匈奴在亞洲部高原上十分活躍。後來,阿爾泰語族的遊牧帝國與匈奴的抗爭連年不斷,唐天寶三年在突厥的北方過著遊牧生活的鐵勒部族的一支回紇(即維吾爾族)取代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