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正月十一日觀燈風俗出處+祭奉紫姑來年豐收

正月十一日觀燈風俗出處 祭奉紫姑來年豐收

  瞭解正月十一這個日子,會影響人們生活質量,做出一些對這個日子的瞭解是有必要的,這是因為生活過得如何需要人們經營,從日常生活來看,分析正月十一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以及影響,瞭解其內涵意義,是必須要做的。

  正月十一日觀燈來源

  正月十一日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觀燈的節日,這個節日來源於《鷓鴣天·正月十一日觀燈》這一首詩,雖然沒有著力描寫燈市的繁華熱鬧,只是概括地描寫了兩種觀燈人截然不同的境況,藉以抒發自己的身世之感,並隱含著對南宋統治集團的不滿和憂時悲世的情感。以冷筆寫熱情,以樂景襯哀情,是此詞的基本特色。花燈滿街滿市,月光映照衣裘。少年時的賞心樂事,老來卻是悲涼的感受。來到繁華的沙河塘上,初春稍微有點寒冷氣候,看完了燈的遊人們,慢慢地朝家中行走。

  上採日迎春納福

  在元宵節之前送燈的習慣,一般是外公外婆送給外孫、外孫女,送燈時間一般是農曆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一,正月十一在福州地區叫上採日,是元宵前的一個小節日,有迎春納福之意。這日,各家各戶都要點燈慶祝,有些人家晚上還要吃上採飯。舊時的各類元宵慶祝活動也在這日前後拉開序幕。上採日有悠久的歷史,寓意迎春納福。

  祭奉紫姑來年豐收

  此日祭奉紫姑代表著,人們的內心祈求來年豐收的寓意,因為紫姑代表的是深受壓迫的這一類的女性,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正月十一日,俗稱請紫姑日(有的地方為正月十四)。最早記載紫姑的文獻是南朝宋人劉敬叔的《異苑》。大致說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並在正月十五這天被害死在廁所裡,天帝憐憫,封她為廁神。但民間敬奉紫姑並非因為她是廁神,而是紫姑代表了深受壓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來祭祀。

正月十一請子婿,奉紫姑風俗盤點 行頭橋美好祝願

  正月十一是人們剛走出春節,但是即將迎來元宵節的節日,作為這中間的承上啟下的日子,人們必須重視其重要性,在這一天,有許多風俗是值得人們瞭解的,例如,請女婿、行頭橋、請紫姑等都是正月十一的時候,人們必要傳承的文化。

  正月十一請子婿介紹

  正月十一的這一天,岳父是需要宴請女婿的,這是古代的傳統文化,因為古時候,如果是出嫁的女兒,是不能隨便回孃家探親的,除非有什麼要緊事。只有正月初二的時候女兒、女婿才會帶著禮物回孃家省親,這一天之後,正月十一岳父也會親自宴請女婿,至於吃什麼大多都是正月初九那天祭祀天公剩下的飯菜,既不需要孃家破費,也當做算是初二女兒回門時的一個回禮,這就是子婿日的由來。

  行頭橋寓意美好祝願

  這一天還有行頭橋的民俗,意思就是,當夜幕降臨,人們需要團聚在一起,成群結隊地向石獅橋聚攏,大家一邊過橋一邊摸著橋頭的石獅,不同年齡段的人嘴裡還會默唸著祝福語,帶著小孩的通常會摸獅子頭,祈求孩子聰明伶俐,未婚的小夥會摸獅子肚,希望娶一個漂亮的老婆。雖然行彩橋的時候人山人海,不可能每個人都能摸到獅子,但是寄予了人們美好的祝願。

  請紫姑風俗盤點

  請紫姑也是此日必備的風俗之一,古時候流傳下來的說話是,在一個大戶人家裡面,紫姑是小妾,因遭到原配的嫉妒,於是在正月十五被害死在廁所裡,因天理憐憫,於是封紫姑為廁神。但是民間敬奉紫姑並非因為她是廁神,而是紫姑代表了封建社會中深受壓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來祭祀。

正月十一民俗祭奉紫姑 行彩橋寓意好運上門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到頭來,最重視的一段日子,這段時間代表的是新的生活的到來,同時也是全新的開始,因此,人們會非常重視春節期間的日子,正月十一也是春節期間一個重要的節日,瞭解這個節日的民俗,例如祭奉紫姑等,是具有重大意義的。

  奉紫姑象徵來年豐收

  正月十一的一個重要民俗是祭奉紫姑,紫姑是古代的時候,人們心目中的女神,尤其是在我國的西南方,尤其是湘西地區,民間傳說其為廁神,又作子姑、廁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等。世人謂其能先知,多迎祀於家,占卜諸事。最早記載紫姑的文獻是南朝宋人劉敬叔的《異苑》。大致說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並在正月十五這天被害死在廁所裡,天帝憐憫,封她為廁神。

  行彩橋寓意好運上門

  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行頭橋習俗,是潮汕一種重要的民俗事象,正月十一日晚開始的行彩橋,稱為行橋頭。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人們三五成群,扶老攜幼,興致勃勃向彩橋湧來。行頭橋時,人們都要採下橋頭的榕枝竹葉,並各作四句:摘榕葉,日日有錢揸(拿)。拿回家裡插在門楣上,以祈帶來好運。

  舞龍代表代代幸福

  舞龍是中國一直以來傳承不滅的風俗,代表的是倖幸福福、平平安安的寓意,會有好運勢,炮龍是一種舞龍,但比常見的舞龍大,身長約40米,短的有7節,長的有11節。每年農曆正月十一晚,賓陽縣都要舉辦炮龍節,炮龍所到之處,各家各戶燃放鞭炮、夾道相迎,有炮聲不停,龍舞不止之說,故稱炮龍。舞龍者自願組成,隨時可以更換,輪流舉舞,舞龍的人被稱作勇士。炮震千山醒,龍騰百業興,炮龍因承載著眾人的夢想,年復一年,代代起舞,終成獨特的地方文化。


正月十一日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正月十一日觀燈來源   正月十一日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觀燈的節日,這個節日來源於《鷓鴣天·正月十一日觀燈》這一首詩,雖然沒有著力描寫燈市的繁華熱鬧,只是概括地描寫了兩種觀燈人截然不同的境況,藉以抒發自己的身世之感,並隱含著對南宋統治集團的不滿和憂時悲世的情感。以冷筆寫熱情,以樂景襯哀情,是此詞的基本特色。花燈 ...

正月十二烤火風俗由來 不使剪刀寓意來年平安

  當人們處於不同的節日的時候,需要遵從的風俗不同,因為不同的節日有其不同的特色,例如,在正月十二的時候,人們有烤火的風俗,除此之外,正月初二這個日子還會有很多禁忌事項是需要注意的。   正月十二烤火風俗由來   在我國部分地區,在正月十二這天至今保留著烤柏火的習俗。黃昏時分,人們在自家門前,點燃柏枝,煙霧中 ...

正月十一添丁風俗 此日高掛人為新丁祈福

  正月十一是中國非常重要的日子,深入瞭解正月十一相關知識,以及會對生活的影響以及特性、風俗習慣方面,這些都是有必要的,不同的節日裡面會有很多不同特點,根據正月十一特點,進行一些傳統民俗風俗分析是有必要的。   正月十一添丁風俗介紹   正月十一如果家中添丁的話,是需要進行慶祝的,這樣能夠告訴周圍的人自家有喜 ...

元宵節

  “正月十五鬧元宵”,“正月十五鬧花燈”,舊曆正月十五日應是民間傳統的“上元節”,也叫“元宵節”、“燈節”。早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漢朝時就開始以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史記》樂書雲:“漢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祀,致明而終。”到了唐朝,崇尚老莊,奉道教為國教,為祝賀道教的“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 ...

桃花源風俗端午屈原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相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淚羅投江自盡的忌日。吃粽子、劃龍船,就是後人為了紀念他而形成的風俗召慣。   相傳屈原投江自盡後,人們成群結隊地往江邊跑,並拼命劃出數十雙木船不辭辛勞地找屈原的屍首,可是找了幾天幾夜也沒找到。然而屈原的冤魂未散,他託夢給村裡人說:“我活遭 ...

元宵燈節之外 表演豐富

  燈節又稱元宵節。一說元宵,人們馬上想到食品,那句經典臺詞“何書記,吃元宵啦……”讓長在上世紀60年代的人記憶猶深,彷彿吃元宵是那個節日的象徵,一如五月初五叫成粽子節,八月十五叫成月餅節一樣。其實吃是過節中很小一部分,單說吃,元宵節還有很多食品。《燕京歲時記》上說,“市賣食物,乾鮮俱備,而以元宵為大宗”。此 ...

正月十六是什麼日子 正月十六的風俗和禁忌

  正月十六是什麼日子   農曆正月十六夜,中國傳統農曆節日之一。一個充滿無限樂趣而又歡快的日子。“十六夜,炸麻花,扛笆斗,舞火把,撩人罵,送牛樁,老老少少樂哈哈。”這首民謠不知在我們這裡留傳了多少年了。所以當有人說,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過年,因為過年不但有好衣服穿,好東西吃,還不需要做家務。大年初一無論是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