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正月十五+元宵節/迎紫姑/走百病/巴烏節+[春節習俗]

正月十五 元宵節/迎紫姑/走百病/巴烏節 [春節習俗]

  元宵節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充套件開來。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歷代人們除遊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遊戲。同時,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南北朝時代元宵節吃伴和肉與動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種叫“面繭”的麵食和焦飠追(即烤餅),到宋代有鹽豉湯和綠豆粉做的科斗羹,並出現了“圓子”,此後元宵節南北方均以吃元宵為習。

  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又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複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佔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所以民間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此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於記載。

  走百病

  也叫遊百病,散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偷菜節

  流行於貴州省黃平一帶苗族的偷菜節也是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節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群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萊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所他的菜僅限白菜,數量夠大家吃一頓即可。偷菜不怕被發現,被份的人家並不責怪。大家把愉來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據說誰吃得最多,誰能早得意中人,同時所養的蠶最壯,吐出的絲也最好最多。

  巴烏節

  彝族的傳統節日巴烏節在農曆正月十五。“巴烏”意為“打獵歸來”。見於雲南鶴慶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區。時此節原本是歡慶狩獵歸來的習俗話動,無固定節日。舊時人們狩獵歸來收拾獵物,獸頭給狩獵的指揮,獸皮給獵獲人,肉則燒烤,其間獸頭前、獸皮跟、眾人從,圍火堆重現打獵動作。肉熟以後,眾人分食。後來逐漸演變成固定的節日。節日中的巴烏舞由十二面木鼓、十二面鉈鑼和十二支嗩吶(閏年各用十三件)組成樂隊伴奏,由三十六名年輕女子披上虎、豹、熊、鹿、虎子、兔、狐等的毛皮或者頭插錦雞和各種鳥雀的羽毛。裝扮成飛禽走獸,圍繞火推踏歌起舞,表現各種動物的姿態,模仿各種動物的叫聲。獵手們則手持弓弩或鋼叉,將“獵物”圍住,朝“獵物”們旋轉的相反方向,表演各種獰獵動作。節日期間,還要進行耍龍燈、獅燈、白鶴燈等活動。

元宵節迎紫姑習俗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著她的手,跟她說著貼心話,流著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南朝劉敬叔著的《異苑》說:“紫姑本來是一戶人家的小老婆,因被大老婆嫉妒,於正月十五日氣憤致死,所以人們(在正月十五日)做成紫姑的形象來迎接她。祝告說:‘子胥(說是紫姑的丈夫)不在家,曹夫人(說是大婦曹氏)已回孃家了,紫姑你可以出來。’在廁所或豬圈邊迎接,如果手中紫姑的形象重些了,那就是廁神來了。平昌縣一個姓孟的人曾經在正月十五日這一天迎到紫姑,紫姑穿過屋子走了。從那以後,在紫姑形象上就披了件舊的 衣巾,大概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吧!

  《洞覽》說:“高辛氏的女兒臨死的時候,說過:‘我一生愛好音樂,到正月可以用音樂來迎接我。’”這又是另一樁關於迎接紫姑的傳說。

  習俗傳說:廁所和豬圈裡必須安靜,才能招致紫姑。《雜五行書》說:“廁神的名字叫后帝。”《異苑》講:“陶侃有一天夜晚上廁所,看見一個人自稱是后帝,穿一件單衣,戴平頭巾,對陶侃說:‘三年之內不說,將來貴不可言。’”(以後陶侃真的做了大官)莫不是后帝的神靈附託紫姑說了這話的吧!

  俗稱請屙缸姑娘。舊時,正月十四夜當地有請屙缸姑娘的習俗。姑娘們把一隻四周綴以紅色皺紗的淘米筲箕,作為轎子到屙缸邊去迎紫姑,屙缸要選使用時間久,且無破損,最好缸外生青苔的。姑娘們一到屙缸邊就焚香燃燭,虔誠讖念:“請姑娘到阿拉家裡去聊聊天”。要占卜今年年景好壞,甚至問自己婚配恰當與否,可用一隻食指抬著筲箕,在筲箕的邊上插上一支簪子,當作“乩筆”,在撒滿松花的桌子上請屙缸姑娘寫字或畫花,任你猜度。要問小孩子今年幾歲了,“乩筆”就會上下顛動,顛了幾下,這個小孩就是幾歲了。由於紫姑乾的活都是倒屙缸、刷馬桶的髒活、粗活,有的地方就以請水缸姑娘、井頭姑娘代之,以示姑娘清白。如郭巨一帶請的就是井頭姑娘。

元宵節要吃湯圓嗎 元宵節迎紫姑是什麼

  元宵節要吃湯圓嗎?元宵節迎紫姑是什麼?不同的日子吉凶也是不一樣的,而提前預示日子的吉凶,也是可以很好避免不好的日子。小編給大家預測了2022年正月每一天的吉凶,大家快來關注吧。

  元宵節要吃湯圓嗎?

  正月十五上元節的時候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專家介紹稱湯圓也稱湯糰或圓子糰子,南方人還稱為水圓浮圓子。每到正月十五,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煮湯圓時,因為它開鍋之後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雲空。天上明月,碗裡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徵著團圓吉利。因此,吃湯圓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也顯示中國人對傳統節日的傳承和熱愛,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熱愛。吃元宵要吃出不一樣的味道和感覺。

  元宵節迎紫姑是什麼?

  其實,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佔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此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於記載,有悠久的歷史含義。


正月十五簡介由來 正月十五習俗

  不同節日人們需要具體分析,因為節日特點不同,正月十五的時候會有迎紫姑的風俗,人們的生活中,正月十五的風俗發展至今會有一些相應的變化,這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元宵對於中國人來說對生活中各個方面都有影響。   正月十五迎紫姑簡介由來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 ...

傳統正月十六的特色

  正月十五上元節前後的鬧元宵活動,不單單在一個“吃”!其內容還包括耍雜技、表演武術、耍社火(踩高蹺、跑旱船、舞獅、舞龍、扭秧歌)等;而正月十六夜的“走百病”、“走橋、摸釘”則更具特色了。明清兩代老北京盛行婦女們“走橋、摸釘”的習俗。元宵節狂歡的正月十六晚間,婦女們罩上白綾衫,成群結隊,手挽手,肩並肩地出遊, ...

正月十六“

  正月十五上元節前後的鬧元宵活動,不單單在一個“吃”!其內容還包括耍雜技、表演武術、耍社火等;而正月十六夜的“走百病”、“走橋、摸釘”則更具特色了。   明清兩代老北京盛行婦女們“走橋、摸釘”的習俗。元宵節狂歡的正月十六晚間,婦女們罩上白綾衫,成群結隊,手挽手,肩並肩地出遊,頭前一人舉香開道,其他婦女隨後, ...

正月十六是什麼意思 正月十六的來歷

  正月十六走百病是什麼意思   走百病,俗稱"遛百病""遊百病"等,是民間傳統的消疾苦、祈健康活動,有的在正月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明朝時已盛行於華北民間。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明清時,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婦女夜間 ...

正月十六遊,這幾個習俗你都知道嗎

  正月十五過完以後,春節基本上就已經過完了,因為春節期間有很多風俗和禁忌,所以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幹什麼都躡手躡腳的,一點也不自由,所以每年到了正月十六,是大家最開心的一天!正月十六的習俗有哪些呢?   1、遊百病   正月十六“遊百病”,是一種傳統的習俗!在我國的四川,陝西,貴州等地,都有著較大的影響力! ...

元宵節的花燈 的傳說

  元宵節的晚上,最美麗的景象除了天上明亮的圓月之外,就是人們點起的萬盞花燈了。元宵節點花燈是一項傳統的民俗活動,來源已久。在古代,元宵節燈會一直深受百姓們的喜愛。元宵節還有一個關於紫姑的傳說故事,體現了我國人民善良的真摯感情。   元宵節燈綵   元宵節的燈綵十分美麗絢爛。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 ...

正月十五元宵節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