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寓意:
歧路亡羊出自《列子·說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寓意是岔路太多,丟失的羊就不容易找到。同樣的道理,讀書人求學,如果目標不專一,也會迷失方向,不能夠取得成功。人生中的選擇太多,容易迷失自我,但如果就一個目標走,那麼也許就會成功。是讓人聽取別人的勸告總是好的。
2、《歧路亡羊》的翻譯:
(1)楊子的鄰居家丟失了一隻羊。這位鄰居已經帶領了他的家屬親友等人去追尋,又來請求楊子的童僕幫忙去追尋。楊子問道:“嘻,丟了一隻羊。為什麼要這麼多人去追呢?”鄰居回答說:“岔路太多了。”
(2)追羊的人回來後,楊子問鄰居:“找到羊了嗎?”鄰居回答說:“沒有追到,還是讓它跑掉了。”楊子問:“為什麼會讓它跑掉呢?”鄰居回答說:“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們不知道它到底從哪條路上跑了,所以只好回來了。”楊子聽了,心裡難過,改變了臉色,很長時間不說話,整天沒有笑容。他的學生覺得奇怪,問他說:“羊是不值錢的牲口,又不是您自己的,而您卻不說不笑,為什麼呢?”楊子不回答,學生不知道楊子到底是什麼意思。
(3)楊子的學生孟孫陽從楊子那裡出來,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心都子。有一天,心都子和孟孫陽一同去謁見楊子,心都子問楊子說:“從前有兄弟三人,在齊國和魯國一帶求學,向同一位老師學習,把關於仁義的道理都學通了才回家。他們的父親問他們說:‘仁義的道理是怎樣的呢?’老大說:‘仁義使我愛惜自己的生命,而把名聲放在生命之後。’老二說:‘仁義使我為了名聲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老三說:‘仁義使我的生命和名聲都能夠保全。’這三兄弟的回答各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而同出自儒家,您認為他們三兄弟到底誰是正確誰是錯誤的呢?”楊子回答說:“有一個人住在河邊上,他熟知水性,敢於泅渡,以划船擺渡為生,擺渡的贏利,可供一百口人生活。自帶糧食向他學泅渡的人成群結隊,這些人中溺水而死的幾乎達到半數,他們本來是學泅水的,而不是來學溺死的,而獲利與受害這樣截然相反,你認為誰是正確誰是錯誤的呢?”
(4)心都子聽了楊子的話,默默地同孟孫陽一起走了出來。出來後,孟孫陽責備心都子說:“為什麼你向老師提問這樣迂迴,老師又回答得這樣怪僻呢,我越聽越糊了。”心都子說:“大道因為岔路太多而丟失了羊,求學的人因為方法太多而喪失了生命。學的東西不是從根本上不相同,從根本上不一致,但結果卻有這樣大的差異。只有歸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本質上,才會沒有得失的感覺,而不迷失方向。你長期在老師的門下,是老師的大弟子,學習老師的學說,卻不懂得老師說的譬喻的寓意,可悲呀!”
1、【翻譯】
楚莊王當政三年,沒有釋出一項政令,在處理朝政方面沒有任何作為。有一個擔任右司馬官職的人,他在謎語中暗示楚莊王,說:“臣見到過一種鳥,它落在南方的土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也不鳴叫,沉默無聲,這隻鳥叫什麼名呢?” 楚莊王知道右司馬是在暗示自己,就說:“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在觀察民眾的態度。這隻鳥雖然不飛,一飛必然沖天;雖然不鳴,一鳴必然驚人。你放心吧,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半年以來,楚莊王親自處理政務,廢除十項不利於楚國發展的刑法,興辦了九項有利於楚國發展的事物,誅殺了五個貪贓枉法的大臣,起用了六位隱士當官參政,把楚國治理得很好。出兵攻打齊國,在徐州擊敗了齊軍,在河雍戰勝了晉軍,在宋國大會諸侯,楚國稱霸天下。楚莊王不因為好事太小而不做,這樣就有了高的名望。不把沒意義的東西拿出來顯擺張揚,所以有大的功勞。所以說:“有大才乾的人成就往往比較晚,而大的聲音會讓人聽不到。”
2、註釋
(1)蒞政:臨視政務。蒞,到。
(2)令:命令。
(3)發:釋出
(4)政為:政治上的建樹。為,處理。
(5)隱:不出來做官。
(6)阜:土山。
(7)翅:扇動翅膀。
(8)嘿:通“默”。
(9)將以長羽翼:將要用這三年的時間長羽毛。
(10)則:準則。
(11)釋:放下(放心)。
(12)乃:就。
(13)自:親自。
(14)起:興辦。
(15)舉:提拔。
1、伯俞泣杖原文:漢韓伯俞、梁人。性至孝。母教素嚴。每有小過。輒杖之。伯俞跪受無怨。一日、復杖。伯俞大泣。母訝問曰。往者杖汝。常悅受之。未嘗或泣。今日杖汝。何獨泣乎。伯俞曰。往者兒得罪。笞嘗痛。知母康健。今母之力。不能使痛。知母力已衰。恐來日無多。是以悲泣耳。李文耕曰。人子之身。父母所育之使日強者也。父母之力。人子所累之使日弱者也。況駒隙之景頻催。風燭之膏易殞。天倫聚樂。有能至百年外者乎。韓公母力不能使痛一言。真傷心語。不堪讀也。
2、伯俞泣杖文言文翻譯:漢代韓伯俞,梁州人,天性很孝順,母親教育他,一向很嚴格。每次有小的過錯,就用手杖打他,伯俞跪著受杖沒有什麼怨恨。一天,又用手杖打他,伯俞大哭。母親驚訝的問他:“往日用杖打你,總是心悅誠服的接受,沒有有時哭泣的現象,今天用杖打你,為什麼獨獨的哭泣?”伯俞說:“以往兒子犯了過失,捱打感到很疼痛,知道母親很康健,今天母親打的力量,不能讓我疼痛,知道母親體力已經衰退了,擔心以後的時間不多了,所以悲傷哭泣啊!”李文耕說:做兒子的,是父母所養育並使他漸漸強壯;父母的精力,是兒子拖累並使他們逐漸柔弱。況且光陰如白駒過隙的景象,頻頻催人易老;年邁父母如被風吹的蠟燭,容易熄滅。父母兒子聚合在一起共享倫之樂的,有能夠到一百多年以外的嗎?韓公(韓伯俞)的母親用力打兒子,不能讓兒子疼痛,真正是傷心的話語,讓人不忍心讀下去。
3、伯俞泣杖,漢語成語,意思是漢韓伯俞受母責打,感念母親力衰而哭泣。
1、原文: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楊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損言笑者何哉?” ...
1、譯文
從前有個愚蠢的人,到朋友家做客,和主人一起吃飯,嫌棄食物淡而無味。主人聽到之後,於是又在菜裡添加了鹽。他吃了後覺得很美味,於是自言自語說:“菜之所以味道鮮美,是有了鹽的緣故。很少就如此,何況量多的時候呢?”這個愚蠢的人沒有智慧,就不吃菜只吃鹽。吃過之後味覺敗壞,反而成為他的禍患。
2、註 ...
1、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靠捕魚為生。(一次漁人)沿著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記了路程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兩岸幾百步以內,中間沒有別的樹木,花和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漁人對此感到非常驚異。(漁人)又向前劃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沒有了,(在那裡)便看到 ...
1、原文: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2、譯文:晉平公對師曠說:“我今年七十歲 ...
1、【文言文】:魏武行役,失汲道,三軍皆渴,乃令曰: 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2、【翻譯】:魏武帝(曹操)行軍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們都渴得厲害,於是他傳令道: 前邊有一片梅子林,結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聽說後,嘴裡都流出了口水,利用這個辦法部隊 ...
1、原文: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浪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 ...
1、《秋水》原文
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是故大知觀於遠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證曏今故,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明乎坦塗,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