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歷史悠久的柯爾克孜族葬俗文化

歷史悠久的柯爾克孜族葬俗文化

  在中國不管是婚俗還是葬俗都是非常注重的環節。葬俗是儀表對逝去的親人的哀悼之情,在這裡面有很多的講究,而且每個地方的習俗都是不一樣的。柯爾克孜族很重視喪禮。想知道他們是怎麼給逝去的親人準備後事的嗎?那麼就跟小編一起了解柯爾克孜族文化吧。

  在信仰伊斯蘭教的家庭裡,人死後把“埋體”(遺體)洗淨,用白布把全身纏住,用素色布覆蓋,頭朝西放在房內的帳簾裡。家中的婦女面朝西邊哭邊唱,歷數死者的生平善舉。親友則帶財物前來弔唁,誦經示哀。

  “埋體”在家一般停放一天,最多不超過三天。葬禮在清真寺舉行,由阿訇唸經致悼詞後,即用“塔吾提”(抬屍的木架)或駱駝把屍體送往墓地土葬。埋葬時,死者頭向北,腳向南,面朝西。

  弔唁者進房後誦經示哀,死者家屬在房內邊哭邊唱迎客,死者的男孩子在門前邊哭邊唱迎客。富有人家死了人要請毛拉唸經。死屍最遲三天後即埋葬。埋葬地點一般是在住地的附近,但也有長途運送到家鄉去埋葬的,送葬時死者女家屬唱葬歌。埋葬時用“塔布特”(抬屍的木架)或駱駝把屍體送到墳地,挖一個坑,坑旁另挖一套坑,把屍首放進去,頭朝西方,掩埋好,上面修築一隆起的墓。

  出殯時,只男子送喪,女子不送喪。死者的家屬要為死者服孝,死者的妻子要穿一年黑色衣服;在死者死後的一年內如家中來了客人,或者來了親友,都要哭唱葬歌;搬家時,在走近“阿寅勒”前,也要哭唱葬歌。死者死後三日、七日、四十日、一週年都要舉行“乃孜爾”,以寄託對死者的緬懷和哀悼之情。居喪之家,一年內不能舉行婚禮和其他文娛活動。

  送葬者回來以後,即開始追念死者,稱為“小乃孜爾”(祈禱超生之意)。在這個時候,將死者的衣服送給洗屍者、運屍者及埋葬者。有錢人家給唸經毛拉送綿羊或山羊。四十天舉行“大乃孜爾”,親戚朋友都要來,富有人家還要請毛拉舉行很大的追悼大會。一週年時,有的人家還要作一次“阿西”。居喪時,一年內不能舉行婚禮和其他文娛活動,女人不能出嫁。

  另外,對於婚禮和喪葬,塔城地區和黑龍江省富裕縣的柯爾克孜人或按喇嘛教規進行,或按薩滿教規進行。

獨具特色的柯爾克孜族的飲食文化

  一個地區或者民族的飲食特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從事的生產活動還有生活環境。當然,還有的地方多多少少會受到宗教信仰和傳統觀念的影響。在柯爾克孜族,人們也有著不同於其他地區的飲食文化,下面就讓我們以柯爾克孜族文化的角度來看看他們的飲食特點吧。

  柯爾克孜族早餐較簡單,但營養豐富,多以鮮牛奶佐以其他食物,午餐也較簡單,牧民們大都是攜帶乾糧在野外食用,晚餐一般較豐盛。

  信奉伊斯蘭教的柯爾克孜人,忌食豬肉和自死牲畜肉,馬肉馬腸為冬季最佳食品。

  他們的飲食主要是肉製品和奶製品,也喜歡吃圓白菜、洋蔥(皮牙子)、土豆等。日常飲料是山羊奶和酸奶,還喜歡喝煮沸以後加奶、加鹽的茯茶。現在富裕起來的牧民們喝的是牛奶羊奶,吃的是牛、羊、馬、駱駝肉,也吃米食和麵食。製做麵食時,沒有案板,而是用皮子製成的擀麵布。他們還把做好的酥油都存放在宰殺後經過加工的牛胃、羊胃裡。碗、勺等餐具都是用木頭製做的。

  柯爾克孜族青年的婚禮儀式由阿訇,其中有一個和飲食有關的插曲很有意思,阿訇將一個饢分成兩半,蘸上鹽水,分送給兩個新人,其含義是表示同甘共苦,永不分離。

  柯爾克孜族十分好客和有禮貌,有“友誼與熱情是柯爾克孜人的金子”的名言傳世。凡有客人來訪,不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招待,拿出家裡最好的食物請客人吃,而以羊頭肉待客最為尊敬。在請客人吃羊肉時,先請吃羊尾油,再請吃胛骨肉和羊頭肉。客人也要分出一些給主人家的婦女和小孩,表示回敬。

  柯爾克孜人的日常飲食還有饢、鍋貼、庫依瑪克(油饢)、包爾沙克(油炸面塊)、曲依包爾沙克(油炸果)、烙餅、油餅、奶皮面片、油炸疙瘩、沙木沙(烤包子)、曲曲爾(水餃)、油饊子、奶油稀飯、抓飯、拌麵、花捲等。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與各族人民共同聚居、共同生產與生活,柯爾克孜人的飲食結構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蔬菜開始進入農牧民的家庭,飯菜的品種也日益豐富多彩了。

  柯爾克孜族的飲食忌諱,與新疆其他民族既有相同之外,又有相異之別。飯前洗手後,餘水不可亂甩,須用布子擦乾,主人讓吃時客人才能吃。男客不可從女主人手中直接接取食物,以示男女有別。客人應將碗中食物吃淨,切忌將剩飯倒在地上。吃飯時不可揭開廚房門簾窺視,餐後要背向門退出。

歷史悠久的柯爾克孜族婚俗文化

  結婚是一個人一輩子的大事,所以在我國古代傳統禮儀中對婚嫁禮儀十分重視。我國由於地方風俗的不同,所以各地存在許多不同的婚俗。那麼在少數民族柯爾克孜族中有著什麼樣的婚俗呢?下面就讓我們走進柯爾克孜族文化看看他們的婚嫁習俗吧。

  柯爾克孜族一般實行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直系親屬五至七代內禁止通婚。解放前柯爾克孜族盛行封建買賣婚姻,從訂婚到結婚,男方要送給女方一定數量的牲畜作為聘禮。寡婦不能自由改嫁,哥哥死後,弟弟可以娶嫂子,也可以由婆家作主嫁給他人,但要索回聘禮。柯爾克孜人很重視婚禮,儀式隆重也比較繁瑣。

  柯爾克孜族的婚禮十分隆重,分訂婚和結婚兩個步驟。在訂婚時,男方用一匹馬馱著禮物前往女家,馬頭上要扎一塊潔白的棉花,以示訂婚。女方父母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有的地區馬頭上的棉花由女方來扎,或向男方客人身上撒些而粉,表示同意親事,預祝順利。

  結婚一般要舉行三天,日期多選擇在月底,儀式主要在女家進行。第一天,新郎在父母、親友陪同下,帶著禮品前往新娘家。禮品包括剛宰殺的兩隻羊,一隻作整羊煮熟;一隻把五臟掏出,不剝皮烤熟,還要帶上數十頭小牲畜。臨近新娘家時,舉行“叼羊”遊戲,並藉此機會將那預先宰好的羊扔到新娘家門前。

  隨後才被新娘家的女眷們熱情迎入。婚禮儀式開始前,女方的親友群起將新郎新娘雙雙綁在門口,這時,新郎的父兄要向這些親友贈送禮物,請求“釋放”。婚禮正式開始,由男方的一位長者用木棒將氈房天窗挑開,從天窗向外撒糖果、點心等,客人紛紛爭搶,以分享幸福。

  接著,新娘的母親要唱“送嫁歌”,還要舉行“賽得河”,即讓新婚夫婦背對背坐下,每人頭上蒙一口袋。眾人用一隻羊蹄輪流在他們頭上輕打一下,然後拉起來共同跳舞。之後,由阿訇主持典禮,念“尼卡罕”(結婚證詞),給雙方分吃蘸鹽水的饢,象徵夫妻白頭偕頭,永不分離。

  第二天,雙方家長要舉辦傳統的賽馬、叼羊、摔跤等活動,以示祝賀。晚上,新娘來到嫂子家與新郎見面,這時的氈房外擠滿了賓客,人們奏起傳統的民間樂器“庫姆孜”,跳起會面舞,唱起一曲曲喜慶的歌,直到深夜,當討得禮物,放新郎進入洞房後,才盡興離去。

  第三天,新娘帶著豐厚的嫁妝,隨新郎回婆家,沿路每過一個牧村,都要受到熱情款待和祝福。回到新郎家的數日內,一對新人還會不斷得到親友的邀請,參加各種娛樂活動,使他們處在長時間的新婚蜜月之中。


悠久歷史文化

  柯爾克孜族是我國的一個少數名族,關於柯爾克孜族,在我國漢文史籍很早就有關於其先民活動的記載,可以說它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柯爾克孜族是一個民風淳樸高山居民民族,大家瞭解這個民族嗎?接下來就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柯爾克孜族文化的民族歷史吧。   柯爾克孜族的先民,史稱“鬲昆”、“堅昆”、“契骨”、“紇骨”、 ...

中華民族:

  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其餘分佈在烏什、阿克蘇、莎東、英吉沙、塔什庫爾乾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柯爾克孜”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柯爾克孜族有自已的語言和文字,新中國成立後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 ...

--簡 介

       柯爾克孜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斯、昭蘇、額敏等縣。其餘分佈在烏什、阿克蘇、莎東、英吉沙、塔什庫爾乾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柯爾克孜”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柯爾克孜族有自 ...

喪葬習俗

  現代柯爾克孜人喪葬大部分按伊斯蘭教規進行。在信仰伊斯蘭教的家庭裡,人死後把“埋體”(遺體)洗淨,用白布把全身纏住,用素色布覆蓋,頭朝西放在房內的帳簾裡。家中的婦女面朝西邊哭邊唱,歷數死者的生平善舉。親友則帶財物前來弔唁,誦經示哀。“埋體”在家一般停放一天,最多不超過三天。葬禮在清真寺舉行,由阿訇唸經致悼詞 ...

的服飾

  柯爾克孜族的服裝,婦女多喜紅色,穿短裝,也有穿連衣裙的。襯衫寬大直領。布料衣服縫製簡單,高階衣服縫製講究,袖口和對襟處釘銀扣。裙子用寬頻,或用綢料迭成多褶,製成圓筒狀,上端束於腰間,下端鑲制皮毛。內衣翻領套坎肩,坎肩領口甚大,內衣顯露。在短裝外面套大衣,多為黑色,翻領敞胸,冬季內加棉絮。婦女戴圓形金絲絨紅 ...

  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其餘分佈在烏什、阿克蘇、莎東、英吉沙、塔什庫爾乾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柯爾克孜”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柯爾克孜族有自已的語言和文字,新中國成立後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 ...

服飾文化

  柯爾克孜族的服裝,婦女多喜紅色,穿短裝,也有穿連衣裙的。襯衫寬大直領。布料衣服縫製簡單,高階衣服縫製講究,袖口和對襟處釘銀扣。裙子用寬頻,或用綢料迭成多褶,製成圓筒狀,上端束於腰間,下端鑲制皮毛。內衣翻領套坎肩,坎肩領口甚大,內衣顯露。在短裝外面套大衣,多為黑色,翻領敞胸,冬季內加棉絮。   婦女戴圓形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