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民族節日習俗+各民族的習俗節日有哪些

民族節日習俗 各民族的習俗節日有哪些

  民族節日習俗

  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曆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

  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

  2、德昂族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是虔誠的佛教徒最大的淨居把齋節日。

  3、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4、侗族

  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

  5、白族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它和“火把節”(又稱星迴節)等民族節日饒有特色。其他主要節慶活動還有大過年、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

  各民族的習俗節日有哪些

  龍船節

  苗族的端午節有龍舟競渡的習俗。農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為苗家龍船節的正日,而早在五月十八九日,就得將龍船洗刷一新。至二十二、二十三兩天,將母船於船係為一體並安上龍頭。二十四日隆重舉行開劃儀式,在河邊或緩口有龍神之位的井邊、溝邊,置方桌一張,桌腳要綁上去掉樹葉和樹皮的樹枝,綁雨傘一把,綁紅布、紙錢和一把青草。桌上供米一升,去毛白公雞一隻,以掃邪敬神。過去過龍船節的頭一天,要請巫師唸經,現在這裡巫術禮儀大多從簡。但巫術規矩不停,如龍船在劃渡中不得半途停頓或休息,須一鼓作氣劃至終點。待龍船調頭後,掌舵者分給水手每人一束青草用以驅邪,合一齊投入江中。

  達努節

  達努節是馬山、都安、巴馬、平果、隆安、大化等地自稱“布努”的瑤族傳統節日。傳說農曆五月二十九日是瑤族始母密洛陀的生日,後人出於崇拜,定該日為祝壽日。達努節,家家戶戶殺豬宰羊,宴請賓客,同時還舉行銅鼓舞、鬥畫眉、賽弓箭、賽馬等文娛活動。達努節經歷史變遷,逐漸從民間宗教節日變成豐收節和平安節。

  刀杆節

  刀杆節是雲南邊陲輪馬山一帶傈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體育節日。時間是農曆二月初八。在僳僳族中,“刀杆節”的習俗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相傳,明代外族入侵雲南邊疆,朝廷派出兵部尚書王驥帶兵前往禦敵。王驥到達滇西北後,依靠當地僳僳人民團結戰鬥,很快地驅逐了入侵者。二月初八,王驥奉旨回京,不幸在途中被奸臣害死。為了紀念這位反抗外族入侵的人物及在戰鬥中犧牲的人,僳僳族人民決定將這一天作為“刀杆節”,由此沿襲,逐漸形成一種傳統的體育活動。

  花山節

  花山節,又叫"跳場"、"跳花"、"耍花山"、或"踩花山",是滇東北、滇南、川南一帶苗族的傳統佳節,源於青年男女的求愛活動,在每年5月1日前後舉行。四川的興文縣一帶,雲、貴、川三省毗鄰,苗族同胞集中,人們跨省前來參加,人數常達數萬人,規模盛大,萬眾歡騰。節日期間,苗族人民盛裝彙集到傳統的跳場坪,青年男女跳場中央的花杆跳舞,男青年還進行爬杆、賽馬、射箭、唱歌、跳舞、選美等比賽。

  回族開齋節

  回族是中國穆斯林的主體民族。回族的開齋節(希吉來歷九月),在回族群眾心目中是一個最尊貴的吉慶之月、和平之月,凡在這個月裡做一件善事,就可獲得安拉成倍的酬報。因此,凡符合條件的回族穆斯林必須奉行一個月的齋戒,齋月的起止日期視新月出現的日期而定,見月入齋,見月開齋。通常以兩位最有威望的阿訇所見為準,然後本坊阿訇宣佈入齋(或開齋)。入齋當天的凌晨四點左右,各清真寺的寺師傅,要到邦克樓(宣禮塔)上念邦克或打梆子,有的不辭辛苦,挨門逐戶地敲打。人們聽到後,趕忙起來,洗臉、洗手、瀨口,做飯封齋。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歌圩節是哪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歌圩節的活動有哪些

  歌圩節是哪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歌圩節的活動有哪些

  歌圩節是壯族的傳統節日,三月三歌圩節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壯族人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每逢三月三,壯鄉里小的歌圩有一兩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歌圩日,家家戶戶都要做五色糯飯,染彩蛋,姑娘們還要趕製繡球,小夥子和姑娘們會穿上節日的盛裝,男的懷揣禮物,女的捧著繡球,成群結隊地去往對歌的地點,歡度歌圩節。

  歌圩節的活動有哪些

  對歌賽歌

  歌圩節的主要活動就是對歌賽歌。在比賽開始之前,人們先要敬劉三姐,他們抬著劉三姐的神像遊行一圈,祈求劉三姐保佑三月三歌圩節圓滿舉行、人人對歌如意。然後,身著民族服裝的男女青年擺開陣勢開始對歌。對歌唱的都是山歌。壯族山歌曲調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歌詞的內容很是豐富,包括愛情、歷史、農事、生活風俗習慣和天文地理等。對歌的形式主要以男女對唱為主,後來又發展出聯唱和盤唱。男女對唱有一定的程式和唱法:先唱催請歌,然後唱盤問歌、讚美歌、初交歌和深交歌,最後唱分別歌。對歌還有獨唱、對唱、領和的多聲部等形式。對唱的山歌除了部分是傳統的山歌外,大多則是歌手的即興發揮之作。他們用觸景生情、託物取喻的手法,以猜謎、盤問等形式,唱出有聲有色、扣人心絃的山歌。對歌活動也是壯族男女青年交友的好時機。男青年先主動唱遊覽歌,物色對手。若遇到合適的物件就開始唱見面歌、催請歌。女方如果也有意就答歌。男青年接著唱詢問歌,待彼此有了情誼之後就進入唱愛慕歌、交情歌的環節。山歌成了緊繫男女青年之心的紅線。

  還球歌圩

  在廣西的某些地區還流傳著-一種特殊的對歌形式,稱為“還球歌圩”。這種歌圩一般以村寨為單位,先由一方將用絲線、羽毛織成的綵球送給另一方,雙方約定在半年或一年後,由接球的一方前來還球,並舉行盛大的山歌比賽。

  相約的日期到了,接受還球的一方就擺起個臺,準備接球。對歌時,若還球的一方唱不贏,綵球還不回去,只有相約日期改日再戰。

  拋繡球

  在歌圩節期間。男女青年還舉行有趣的拋繡球活動。拋繡球又叫“飛跎”,此項活動據傳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製作繡球充分體現了壯家姑娘的精巧手藝。傳統的繡球是用彩色綢布縫成直徑約6釐米的八角形圓兜,裡面裝上大米、黃豆、綠豆或沙子等,約重3兩。底部墜著10多根10釐米長的絲穗。頂部系一根約60釐米長的繩子,繩端結一個小布球,稱為飄帶。繡球有大有小,形狀各異,有圓形、方形、菱形的,更有鴨子形或魚形的。這些象徵愛情的手工藝品每一個都十分精巧可愛。拋繡球時,男女青年分站在歌臺兩邊的空地上,互相拋擲,接不住繡球的一方則要罰唱山歌或表演節目。未婚的壯家姑娘一般都是邊對歌、邊審度對方人品、才華,要是覺得眼前小夥子不錯,就會趁旁人不注意時向意中人拋擲繡球,對方如果中意,就會在繡球上綁上手帕、毛巾等禮物擲還女方。再透過對歌建立感情以互訂秦晉之好。

  五色糯米飯

  三月三歌圩節期間,各家各戶都吃五色糯米飯,預祝五穀豐登。五色糯米飯是用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等植物的汁水浸泡糯米,然後做成紅、黃、黑、紫、白五種顏色的糯米飯。據傳這種食品得到過仙女們的讚賞,也有的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用的。壯家兒女吃了五色糯米飯則身體健壯、人丁興旺。

  壯族三月三歌圩節還流行一種傳統專案叫搶花炮。節日中花炮被髮射騰空而起,傳說能搶到花炮的人會幸福、幸運一生,於是人們都爭搶花炮。歌圩節裡除了這些傳統節目之外,還增加了一些很有趣的內容,如鬥雞、鬥畫眉等,逐漸成為歌圩節中非常吸引人的活動專案。

  壯族介紹

  壯族,舊稱“僮族” “壯文”,是我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也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廣西士著民族。早在秦漢時期,壯族先民就是長江以南“百越”民族中重要的兩個支系,稱作“西甌”和“駱越”,有的史書則合稱“甌駱”“僮”是壯族族稱的開始,最早出現在南宋,稱“撞丁”,指應徵打仗之人,居住在廣西北部。到明、清時期,統治者推行民族歧視政策,將“撞“撞民”改為“撞人”,還有“依人”、“很人”等別稱,據史料記載,當時的“撞人”已遍佈全廣西。民國時期,反對民族歧視的進步學者提議將“撞”改稱為“僮”或“僮”,新中國成立後則統一稱為“僮族”。1965年, 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提議,將“僮族”改稱“壯族”,以喻健壯、興旺、健康、發達之意。

  廣西的壯族人口有1600多萬人,佔全自治區總人口的33.2%。主要分佈聚居在廣西西部的南寧、百色、河池、柳州四個地區,少數分佈在桂林市、欽州市、貴港市和賀州地區。壯族是一個思想開放、善於學習的民族,易於接受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壯傣語支,分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

  壯族的房屋多是磚木結構,其中俗稱“吊腳樓”的“半乾欄式”建築最具特色,侗、瑤等民族也有分佈。“吊腳樓”多為兩層,上層住人,一般是三開間或五開間;下層養家畜或堆放雜物等,有的還有閣樓及附屬建築,大多依山傍水,面向田野,有些村寨家家相通,連成一體,顯得雄偉壯觀。

民族風俗詳解:保安族有哪些節日

  人生世事無常,開心生活一天是一天。生活中也有開心的日子,為了紀念那些重要的日子,我們將那天定為特殊的日子,就是我們現在的節日。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節日,那麼保安族有哪些節日呢?本期保安族文化帶你來看看。

  聖紀節

  聖紀節,是紀念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在伊斯蘭教歷的3月12日舉行,相傳穆罕默德的出生和去世都在伊斯蘭教歷的3月12日。節日期間,保安族人都要宰牛、宰羊,各清真寺裝飾一新,人們一大早就去清真寺聽阿訇誦讀《古蘭經》、讚頌穆罕默德,講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蹟。

  開齋節

  又叫“肉孜節”、“大爾德節”,“爾德”是阿拉伯語的譯音,是“迴歸及歡樂節日”的意思,是伊斯蘭教的宗教節日。開齋節在伊斯蘭曆九月齋戒期滿後開齋之後的三天為節日。齋日一般以見新月始,下月再見新月為終。按照伊斯蘭教的規定,每年伊斯蘭教歷9月,教徒要封齋30天,即1個月。在齋月裡,教徒每天黎明之前吃早飯,然後整日不進食,連水都不能喝,只有等太陽落山,叫拜之後才能吃晚飯。

  也就是說在齋月裡教徒每天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後吃兩頓飯。齋戒是教徒必行的“天命”功課,象徵著內心負疚的穆斯林向安拉懺悔和贖罪,以此來培養教徒成為能夠忍受飢餓、克已禁慾、畏主守法的人。開齋後過爾德節,節日清晨保安族的男人們沐浴之後,到清真寺集體做禮拜。節日期間,保安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新衣服,互相拜節。節前家家戶戶還要炸油香、饊子、果果等節日食品。

  古爾邦節

  又叫“小爾德節”、“宰牲節”,是伊斯蘭教傳入保安族人民之中後逐步形成的,是按照伊斯蘭教曆法進行的節日,它在肉孜節之後70天,稱為回曆的新年,也叫大節,比肉孜節隆重。在伊斯蘭教義中相傳先知伊卜拉欣夢見安拉,安拉命他宰殺自己的兒子,以考驗他對安拉的忠誠,他惟命是從。正當伊卜拉欣準備執行時,安拉深為感動,特派人送來一隻黑色綿羊代替。

  伊斯蘭教根據這個傳說,規定每年伊斯蘭教歷12月10日宰殺牲畜,祭祀安拉。節前,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每個家庭都要準備油炸果子、油餅和各種點心,富有的人家宰羊、宰牛或宰駱駝,待客或饋贈。節日清晨,男性穆斯林要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禮拜,聽阿訇講解教義和“古蘭經”。回到家立即洗手,宰殺牲畜。在節日期間,男女老幼都穿上節日盛裝,走親串鄰,祝賀節日。

  浪山節

  保安族人民特別喜歡浪山,一般在每年的5月下旬到6月初,人們都要帶上面、油、肉、鍋、帳篷等,到河邊、山坡上或草坡上去郊遊,過一天痛痛快快的野外生活。保安人把這俗稱為“浪山節”。

  哈其麥節

  甘肅臨夏等地保安族傳統紀慶節日,每年伊斯蘭教教歷的九月選一吉日舉行。相傳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女兒哈其麥與阿里結婚時,阿里非常貧窮,哈其麥傷心地哭著向父親訴說,而穆罕默德則耐心地開導女兒說:“人生在世,要知足,有這點家當,就應該感謝真主。”,哈其麥聽後,轉憂為喜,高高興興地與阿里結了婚,保安族的哈其麥節為了紀念她的高尚品德。節日期間,家家戶戶都要宰殺牛羊,準備雞和油香到寺院舍散,穆斯林還要去寺院唸經。這天的一切紀念活動都由婦女們主持。


兒童節哪些習俗 六一兒童節各個國家哪些習俗

  兒童節有哪些習俗   國際兒童節定於每年的6月1日。為了悼念利迪策慘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反對虐殺和毒害兒童,以及保障兒童權利,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舉行理事會議,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代表憤怒地揭露了帝國主義分子和各國反動派殘殺、毒害兒童的罪行。會議決定以每年的6月1日為國際 ...

感恩節習俗 感恩節風俗習慣哪些

  感恩節習俗 感恩節風俗習慣有哪些   1、吃火雞   感恩節的食品極富傳統色彩。每逢感恩節,美國和加拿大人必有肥嫩的火雞可吃。火雞是感恩節的傳統主菜。歐洲移民到美洲後,覺得火雞的外觀與土耳其“身黑頭紅”的服裝特色很相像,於是叫它們為“Turkey”(土耳其)。1947年杜魯門總統當政時期增加了一項總統放生 ...

古代七夕節習俗 七夕傳統節哪些習俗

  古代七夕節習俗 七夕傳統節有哪些習俗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其實宋朝稍晚以後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 ...

臘月二十三習俗盤點 小年傳統民俗哪些

  臘月二十三習俗盤點 小年傳統民俗有哪些   祭灶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 ...

春節哪些習俗 春節的風俗習慣哪些

  春節有哪些習俗 春節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會給人們帶來壞運氣的猛獸。年一來,樹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暱?據說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放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祭全神   這裡所說的祭全神,既指院 ...

二月二習俗 二月二龍抬頭哪些習俗

  二月二習俗 二月二龍抬頭有哪些習俗   剃龍頭   指二月初二理髮,兒童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髮,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   吃龍食   吃春餅名稱“吃龍鱗”,吃麵條名曰“扶龍鬚”,吃米飯是“吃龍子”,吃餛飩為“吃龍眼”,吃餃子則叫 ...

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 清明節來歷和風俗哪些

  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 清明節來歷和風俗有哪些   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又叫做踏青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在這一天人們會紛紛祭祀自己的祖先。我國的清明節大約起源於周朝,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將每年定4月5日為法定的假期,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清明節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