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清明節來歷和風俗有哪些

春節習俗介紹 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導語:春節作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歷史由來已久,除此以外,春節還有很多有趣好玩的習俗活動。那麼,春節的風俗有哪些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春節習俗介紹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新春賀歲活動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佈新、祭祖、驅邪攘災、祈求豐年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賀歲活動,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我國過年曆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如買年貨、掃塵、貼對聯、吃年夜飯、守歲、拜歲、拜年、舞龍舞獅、祭祖、祈福攘災、遊神、押舟、廟會、遊鑼鼓、遊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底蘊。

  掃塵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舊佈新為活動主題,掃塵是年前除舊佈新習俗之一。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稱“掃屋”。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掃塵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辟邪除災、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祈求與願望。

  祭祖

  除夕祭祖是過年重要習俗之一,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報祭祖先的恩德。除夕,人們會擺上菜餚、倒上美酒,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以此表達對先人的懷念並祈求祖先的庇佑,這一傳統習俗代代相傳。祭祀祖先,不僅涵蓋了中國所有的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民俗節日永遠的主題。

  春節貼對聯

  祭祖的形式各有不同,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

  年夜飯

  年夜飯,是年節習俗之一,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式,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團年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席上一般有雞(寓意有計)、魚(寓年年有餘)、蠔豉(寓好市)、髮菜(寓發財)、腐竹(寓富足)、蓮藕(寓聰明)、生菜(寓生財)、生蒜(寓會計算)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壓歲錢

  壓歲錢(在廣東叫做“俾利是”),春節習俗之一。壓歲錢是由長輩派發給晚輩的,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派發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

過小年有哪些習俗 過小年的風俗有哪些

  導語:農曆臘月二十三,小年到啦!隨著農曆小年的來臨,農曆新年的腳步越來越近。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人們正式開啟過年模式,忙著收拾家裡,準備年貨等等。雖然南北方的小年時間不相同,但是都是為了過年準備,祈禱著家人團聚,來年紅火。那麼,過小年的風俗有哪些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過小年有哪些習俗

  1、掃塵土

  臘月二十四,掃房子:從二十四開始一直到除夕,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這天都要打掃環境,清理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過了小年,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

  2、吃灶糖

  吃灶糖流行於北方地區,俗話說“二十三,糖瓜粘”,過小年時,人們會買糖瓜、關東糖、麻糖等供奉,祈求灶王爺嘴甜些,上天言好事。

  吃灶糖

  3、祭灶

  祭灶,是小年這天重要的活動。南方小年在臘月二十四,北方小年在臘月二十三。灶神的職責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我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玉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

  4、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髮。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呂梁地區講究臘月二十七日洗腳。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開水洗腳。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們也要幫她把腳擦洗乾淨,不留一點汙穢。民間傳有“臘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腳。一個不洗腳,流膿害水七個月”的俗語。

  5、婚嫁

  過了小年,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6、剪窗花

  小年民俗活動多種多樣,多是為了過大年做準備,剪貼窗花也是其中一項。心靈手巧的人們,用剪刀在紅彤彤的紙上,刻畫出了對新年的期待。當陽光穿透窗花照進屋,濃濃的年味就撲面而來,這就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剪貼窗是小年較盛行的民俗活動,窗花的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獅子滾繡球,二龍戲珠,三羊(陽)開泰,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蓮(連)年有魚(餘)等,花樣繁多,每一張窗花裡都有著剪紙人的念想和期盼。

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 清明節來歷和風俗有哪些

  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 清明節來歷和風俗有哪些

  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又叫做踏青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在這一天人們會紛紛祭祀自己的祖先。我國的清明節大約起源於周朝,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將每年定4月5日為法定的假期,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清明節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屈原死,遂端午;子推死,遂清明。”清明節是怎樣由來的呢?咱們就來說道說道。

  在春秋時期,重耳(晉文公)為了逃避政治的迫害而長期流亡在國外。在外流浪期間,介子推一直陪伴在重耳的身邊。有一次重耳因為飢餓暈倒了,一點吃的也沒有,在這生命危急的時刻,介子推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給重耳做了碗湯,就這樣才使得重耳撿回了一條命。

  後來重耳在秦國的援助下回國繼位,在他繼位後封賞群臣,卻沒有給介子推任何的封賞和職位,介子推也不想捲入官場就帶著自己的老母親離開了朝廷,隱居到綿山了。

  晉文公得知後,回想起介子推為自己做的一切,總感覺有點對不起他,並親自帶人到綿山去找介子推。可是眾人找了許久也找不到介子推,晉文公就聽取了小人的讒言放火燒山,希望逼出介子推。

  然而遺憾的是他們在一顆枯柳樹下找到了介子和他母親的屍體,然後還發現了一封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就這樣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各家各戶不點火只吃寒食。在第二年的時候晉文公再次來到介子推的古柳樹旁,卻意外發現枯死的柳樹已經復活了,晉文公感覺就像見到介子推一樣,於是將那棵柳樹賜名為“清明柳”,把寒食節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這就是我國清明節的來歷了,當然經過了長期的發展,後來寒食節和清明節的習俗就被合併了,寒食節也漸漸被人遺忘,所以就有了人們只知清明而不知寒食的說法。

  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來歷習俗 清明節由來是什麼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 ...

清明節來歷習俗 清明節由來七大習俗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據傳起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經歷史發展,清明節在唐宋時期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清明節的七大習俗   一、家祭:   清明節當日清晨早餐前,家 ...

清明節由來風俗 清明節由來風俗哪些

  清明節的由來:   據史籍記載,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當年避難逃亡在外地,隨行的侍從中有一個人叫介子推,曾經在晉文公斷糧時偷偷“割股奉君”,令重耳感動不已。後來晉文公回國繼位後,論功行賞,卻偏偏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也不爭利祿,帶著老母親隱居綿山。當時有人為其鳴不平,寫詩諷刺晉文公忘恩負義。這首詩很快 ...

中秋節的來歷風俗哪些 中秋節的由來習俗

  導語:在當今社會,大家越來越能感受到中秋節文化的多樣性,我們的生活也因此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那麼,大家知道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是什麼?中秋節的由來與習俗有哪些?   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   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至今已歷史悠久。“中秋”這一詞最早記載於《周禮》。因我國古時的歷法,農曆8 ...

情人節的由來 情人節的來歷風俗

  情人節的來歷:瓦倫丁節的故事   版本一、神父瓦倫丁   克勞迪烏斯二世是羅馬帝國一位軍人出身非常強勢的君王,雖然他在位只有兩年,但在他的任期內,他擊敗了哥特人、收復了西班牙,並征服了高盧一部分領土,換言之他是個崇尚戰爭的君主。   公元270年,克勞迪烏斯二世下達了一條命令:為了鼓勵青年參加戰鬥,不準青 ...

端午包粽子的風俗由來 包粽子的來歷意義

  端午包粽子的風俗由來 包粽子的來歷和意義   據專家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僅反映民眾的心願而已。實際上,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 ...

肉孜節的來歷習俗 關於古爾邦節的風俗

  肉孜節的來歷和習俗   伊斯蘭教經典記載,先知穆罕默德在傳教前,每逢萊麥丹月都去麥加近鄰的希拉山澗沉思默禱。公元610年萊麥丹月,先知在沉思默禱時突然接到安拉的啟示,命他以“使者"的身份傳遞真主的教誨。   後來,先知穆罕默德將這個月定為齋戒月,以示紀念。與此同時,教法學家解釋,“齋戒是為了讓有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