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民歌小調《茉莉花》

民歌小調《茉莉花》

  民歌《茉莉花》

  我國的民歌小調數量甚多,它們就像暮春三月花園中的百花,奼紫嫣紅,姿態萬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個品種姿壓群芳,栽培悠久,廣受大眾喜愛,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民歌小調《茉莉花》。

  茉莉花

  她旋律委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透過讚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現了男女間淳樸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出版的揚州戲曲劇本集《綴白裘》中,就刊載了它的歌詞,可見其產生流傳年代的久遠。

  十八世紀末年,有個外國人將她的曲調記了下來,歌詞用意譯的英文和漢語拼音並列表示。後來,又有個叫約翰·貝羅的英國人來華,擔任英國第一任駐華大使的秘書。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國遊記》。也許在他眼裡《茉莉花》是中國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譜刊載了出來,於是這首歌遂成為以出版物形式傳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開始在歐洲和南美等地流傳開來。

  1924年,世界著名歌劇大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劇《圖蘭多特》的初稿後逝世。該劇以中國元朝為背景,虛構了一位美麗而冷酷的公主圖蘭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調作為該劇的主要音樂素材之一,將它的原曲改編成女聲合唱,加上劇中的角色全都穿著元朝服飾,這樣就使一個完全由洋人編寫和表演的中國故事,有了中國的色彩和風味。1926年,該劇在義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從此,中國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隨著這部歌劇經典的流傳而在海外飄得更廣。

  1942年冬天,著名軍旅作曲家、原前線歌舞團團長、蘇皖民歌《茉莉花》的蒐集整理加工者音樂家何仿先生到南京六合八百橋鎮採風,聽當地人說附近有位藝人不僅吹拉彈唱是一把好手,更有一肚子的歌。何仿在一間茅屋裡找到了那位藝人。藝人很熱情,問何仿有沒有聽過《鮮花調》。何仿搖了搖頭。藝人說,這歌在道光年間蘇皖一帶就有人唱,蠻好聽的。說著藝人拉著琴唱了起來: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奴有心採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金銀花開好比勾兒牙,奴有心採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奴罵;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奴有心採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

  當時年輕的何仿一下子就被這首悠揚動聽的《鮮花調》迷住了,他花了大半天的時間,不僅用簡譜記下了這首歌,而且按照藝人的方法準確唱了出來。《鮮花調》雖然動聽,但畢竟來自於民間,創作上不免有些粗糙。後來何仿考慮再三,對《鮮花調》動了“手術”,將原曲原詞作了改編,三段歌詞都用同一曲調,由原來歌唱三種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並以悠揚婉轉的拖腔作結束,遂成為現在大家所熟悉的這個樣子。該曲當年由前線歌舞團演唱,後由中國唱片社出了唱片,於是得到進一步的流傳。

  附歌詞: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

  我有心採一朵戴,

  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

  我有心採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話。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

  我有心採一朵戴,

  又怕來年不發芽。

民歌小調

  1、小調在河北省各地是一種流傳較廣的民歌體裁,但是,各地的風格不同,例如在大行山一帶,由於與山西地理上的接近,這裡的小調風格就與山西民歌相似。承德地區東部和唐山地區北部的小調,則近似東北民歌風味。河北東南部的衛運河與漳河流域流行的小調,又與山東民歌、河南民歌互為影響。 河北小調的內容,相當廣泛而豐富,有反抗階級壓迫、外族侵略的激昂悲壯的戰歌,也有表現節日喜慶,輕快、活潑、熱情奔放,娛樂性較強的歌曲,還有多種多樣委婉細膩的抒情歌曲。

  2、各地流傳的小調,同時還與當地的民間說唱和地方戲曲有著密切地淵源關係,互相滲透,互為影響,如張家口地區的,“二人”,就是在民歌小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民歌、小調為素村或利用民歌填詞,反映現實生活的新民歌,也在群眾中廣為流傳,如《周總理來到俺們村》等等。

茉莉花是哪裡的民歌

  1、《茉莉花》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系江蘇民歌。起源於南京市六合區一帶的民間歌曲,由著名軍旅作曲家何仿將採自於南京六合一帶的民歌彙編整理而成。

  2、此歌曲先後在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等重大場面上演出。在中國以及國際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


民歌中的小調指什麼

  民歌中的小調一般指流行於城鎮集市的民間歌舞小曲,是人們在勞動之餘,日常生活當中以及婚喪節慶用以抒發情懷、娛樂消遣的民歌。經過歷代的流傳,小調在藝術上經過較多的加工,具有結構均衡、節奏規整、曲調細膩、婉柔等特點。 ...

茉莉花》是哪的民歌

  《茉莉花》是江蘇民歌。   起源於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由著名軍旅作曲家何仿採自於六合的民歌彙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該首歌曲展現了少女熱愛生活,愛花、惜花、憐花,想採花又不敢採的羞澀心情。   此歌曲多次在香港迴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 ...

踴躍為詩祖故里房縣詩經民歌《山風》我要上春晚網路人氣王投票

  筆者今日從十堰市詩經尹吉甫文化研究會獲悉,房縣詩經民歌《山風》於24日晚19時30分在央視3套《我要上春晚》欄目中播出後,引起了詩祖故里十堰市及其所轄房縣人民的高度關注和讚譽,關心支援詩經尹吉甫文化和十堰民俗民間文化的各界人士紛紛為“《山風》,我要上春晚2012年第一輪第六場網路人氣王票選”投票助威。截止 ...

江蘇民歌《孟姜女》

  春季裡來是新春,家家戶戶點紅燈,別人家夫妻團圓敘,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長城。   夏季裡來熱難當,蚊子叮在奴身上,寧願叮奴千口血,莫叮我夫萬喜良。   秋季裡來菊花黃,丈夫一去信渺茫,終朝思夫千萬遍,深夜不宿我淚兩行。   冬季裡來雪化飄,孟姜女千里來送寒衣,途中受盡千般苦,但願夫妻要兩相依。   另一唱法: ...

山西民歌《走西口》

  據說《走西口》已經流傳了一兩百年。這首歌不但山西人會唱,山西鄰近的內蒙、陝西,甚至更遠一點的寧夏、青海、甘肅也有許多人會唱。   中國有句老話叫“十里不同音”,說的是民歌有很強的地域性。之所以西北許多地方的人會唱《走西口》,原因大概是,當時有許多山西人曾到過這些地方,他們中的一些人一直在唱這首歌,時間長了 ...

江南小調《紫竹調》

  《紫竹調》是江南地區的民歌小曲、愛情小調,也是上海地方戲滬劇與滑稽戲的基本曲牌、常用曲調。《紫竹調》輕鬆活潑,婉轉流暢,不僅悅耳動聽,而且歌唱性強,所以一直是上海人不同時期的“流行音樂”。從街頭巷閭傳唱的“一根紫竹直苗苗,送與哥哥做管簫”的情歌,到東方歌舞團演員朱明瑛唱紅大江南北的滬劇《羅漢錢》裡著名的《 ...

清純玲瓏的茉莉花

  茉莉花,常綠小灌木或藤本狀灌木,品種繁多,外形美麗。可用於花茶的製作。形態特徵常綠小灌木或藤本狀灌木,高可達1米。枝條細長小枝有稜角,有時有毛,略呈藤本狀。單葉對生,光亮,寬卵形或橢圓形,葉脈明顯,葉面微皺,葉柄短而向上彎曲,有短柔毛。初夏由葉腋抽出新梢,頂生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有花3-9朵,通常三到四 ...